浅谈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04-10张学静
张学静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它就像一座难以征服的雪山,让人望而生畏。但近几年来随着创新教育思想的渗入,作文教学的神秘面纱被徐徐揭开,人们在作文教学领域里摸索积累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方法与经验。那么该如何搞好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没有了兴趣就什么也做不成。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把兴趣因素引入作文教学无疑会带来勃勃生机,对于学生写作文来说,只有感兴趣才会产生欲望和动力。
例如,上课伊始,向学生介绍文学巨匠鲁迅。鲁迅本来是去日本学医的,但当他看到自己的同胞的病不是长在肉体上,而是长在心里时,他决定弃医从文,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鲁迅的文章就好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把中华民族的毒瘤一个个割掉。可以说鲁迅用他的文字唤醒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唤醒了千百万个中国人,他被誉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经过这样一番介绍,大家已对鲁迅啧啧不已。然后因势利导,鼓励大家也拿起手中的笔写自己之所爱,写自己之所恨,自然就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了。
二、增加课外阅读,提高作文修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素材,提高自身作文修养,写出的文章才有“神韵”,有“筋骨”。现在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空洞、套话、内容千篇一律的毛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阅读量太少,不能做到胸有成竹。课外阅读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奠基石,是创作的源泉,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无不是通過博览群书、广猎名著最终才文思泉涌并成为著名的文学家的。
写作要靠灵感,灵感来了会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写出的文章也会格外生动、具体。但灵感不是自己随便跑来的,它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的结果,它需要在平时进行广泛的涉猎、积累,最后成为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
阅读还应当包括对名篇佳作的诵读,丰富博大的中华文化中,诗词歌赋诸多佳作,外国的名著名篇正是学生迫切汲取的营养,如果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熟读成诵,真正融化到自己的血液里,那么日后学生写文章一定会下笔有神。近段时间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的活动,给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这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的,“头脑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神态,等你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
三、打破传统的固定时间写作模式,抓住时机开展即兴创作
传统的作文课一般是每两周一次,每每上作文课时,学生往往是唉声叹息,愁眉苦脸,学生没有创作欲望,故写出来的文章枯燥、干瘪。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开展即兴创作对写作有很大帮助。
有时,正值数九隆冬,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课。鹅毛大雪空中漫舞,不期而至,整个校园,霎时间变成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面对此情此景,学生无心“恋战”,无不对窗外美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干脆把所讲课文内容暂告一段落,让学生以雪为题,大发感慨,即兴咏叹。有的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它的美丽,有的写出了“它是仙女撒下的碎玉,是月宫里桂花树的缤纷落英”的美妙语句。有时,可以让学生听一支歌,然后就以“一支最动听的歌”为题写一篇文章;有时,可以联系世界风云、国家大事,让学生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开展即兴作文,学生有了激情,有了动力,他们都跃跃欲试地在自己的创作画板上描绘着五颜六色的世界,以前空洞、俗套、千篇一律的文章不复存在。
四、注重文章的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一篇文章写完以后,如果再回过头来看看,就会发现文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是漏洞,所以文章的修改是非常必要的。修改文章可以是“大动干戈”,进行大范围的调整;也可以是“小试牛刀”,讲究文章的遣词造句。因为有时一篇文章会因一个词语使其生动传神,会因一个比喻句使其更加完美。
修改文章可以是写完后立即改,也可搁置一段时间再去改。因为有时我学生的大脑比较疲劳,对文中存在的问题看不出来,把文章放一段时间,让大脑有一个调整、再构思的机会,然后再修改,会使文章更臻完美。《泊船瓜洲》因“春风又绿江南岸”一“绿”字而被世人赞叹不已,《题李凝幽居》因“僧敲月下门”一“敲”字而被后人拍案叫绝。王安石、贾岛写诗善于修改,使之更加凝练、完美,古人写诗况且如此,今人写文章更应如此。
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需要师生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广大师生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努力,日后在写作道路上就会“无陇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