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2017-04-10甘林全
甘林全
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情感真诚而深沉,文字自然而流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根基,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表达了作家把苦难当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重视。
关键词:享受苦难;超越生死;生命过程;生命意识
对于生命意识,孔庆蓉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1] p280我们每一个人的际遇总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一个人,随着阅历的增长,都会形成不一样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对于中国当代文坛来说,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既同情于他异于绝大多数人的痛苦遭遇,也非常钦佩他的毅力,对于他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十分的敬仰。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2]p183,而后又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大好青春年华只能在轮椅中度过,只能一次次地接受肾透析,上天对他似乎有说不完的残忍。悲惨的命运,苦不堪言的遭遇,曾经令他一度消沉和“倒下”,觉得命运不公而人生无望,不过他终究还是在精神的世界里勇敢地“站”起来,他意识到“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苦难给予一个人身体痛苦的同时,也赋予一个勇敢的人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和对灵魂的叩问,从而对生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与感悟,在其散文中表现为具体的生命意识。在史铁生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他的苦难人生,也看到他把苦难转化为艺术的精神源泉,形成了苦难当成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
一、把苦难当作享受
我们的人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不如意、失败等苦难,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约伯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也要遭受接连不断的苦难,当约伯质问上帝时,“上帝把他伟大的创造指给约伯看,意思是说: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單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2]p57人生在世不称意之事十之八九,有人会被不称意压垮,自欺自馁,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却可以潇洒从容,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坦然接受苦难,包括死亡,领悟苦难,是否能够把苦难当作一种享受。
一个人的领悟深度来源于他的痛苦程度,而欢愉如果不是来源于苦难的精神升华,那么这样的欢愉也是肤浅的。史铁生没有局限于自己的苦难中自怨自艾,而是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的永恒苦难的探索,他从自身的残疾发现了人类的残缺——欲望、孤独、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对于苦难,史铁生认为那是人生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面对生死问题,“在对生的认识上,他是通过死来更深刻的体悟生,没有对死之绝望的体验,不可能有他这么深刻的对生的珍惜与认识”。[3]P13。
“在《我与地坛》、《好运设计》中史铁生由自我苦难的体验思考生死、命运等人的一系列苦难处境。在深深的反思中,史铁生发现生命的偶然和苦难的无常。苦难、不幸、缺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与人类终身相伴的,我们根本无从根除灾难和痛苦,苦难的存在具有空间上的普遍性和时间上的永恒性”。[4]P12在散文中,史铁生从一开始对于苦难也是有一种排斥的态度,认为这是上天的不公平,觉得命运是对他是如此的残忍,后来慢慢地学会了接受现实,认识到苦难也是生命当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无法根本消除的,人需要做的是勇敢接受,并使苦难发出精神之光。随着阅历的增加,体悟的深度在加深,他甚至认为,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整个世界都是需要苦难的。
在《好运设计》中,为了使从来只有好运的“你”的幸福感不至于贬值,“我们”不断地给他设计一些他能克服的苦难。“所谓好运,所谓幸福,显然不是一种客观的程序,而完全是心灵的感受,是强烈的幸福感罢了。幸福感,对了。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对了。那只是舒适只是平庸,不是好运不是幸福,这下对了”。[3]P14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人们的感受力在不断下降,对于幸福的感觉也是如此,这其中很大苦难是缺少了对于苦难的磨炼,或者说是对于苦难没有一种感悟,没有把苦难上升为一种精神的力量。因此,他们对于幸福的感受也显得比较肤浅,因而也就感觉不到幸福的存在了。周国平在《苦难的精神价值》中说:“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5]P3从这点上来看,史铁生与周国平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是苦难见证和成就我们的幸福,应该把苦难当成了一种享受。
二、超越生死
史铁生看透了苦难,也超越了生与死,领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这里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坦然与从容,超脱的态度。他把死看得像过一个节日,所以才能那么坚强、坦然、豁达、乐观的活着。这些理解使他的死亡观超越了世俗的生命感受,他终于从自己的不幸中走了出来,变得平和而宁静。把死看得如同回家,真正的“视死如归”,当面对死亡的时候都无所畏惧,那么还有什么是值得害怕的呢。因此,在他的散文当中,有对现实苦难、痛苦的诉说,更多的是,对于这些苦难、痛苦,甚至生死的超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坚强和乐观。
十五年间地坛里来来往往的、陌生的或从陌生到熟悉的人,同样引起史铁生对生的默想。那对从中年逐渐变老的老夫妻,那个让人揪心的漂亮又弱智的小女孩,那个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的真正的解放却最终失败的长跑家,让史铁生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不是那么的完美,都有各种各样的艰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但他们都努力地活着。“这一切却又透着生命的光芒和生存的伟大,哪怕是最艰辛的生命,只要他们存在,他们就是胜利者,他们就是生命意义的验证者”。[6]P13至此,史铁生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他的散文里也流露出对生命的仰视和敬畏。
史铁生是站到死里去看生,这与海德格尔提出的“先行到死”的说法类似。“所谓‘先行到死并非真正地死去,而是在人生中有过突然面临死亡的经验,有了随之而来的‘一切即将结束的绝望、恐惧体验,从而发现自身的存在,发现自身对生命的热爱,从而能创造性地、满怀激情地而非沉沦于世地生活”。[3]P12弄清了生死的辩证关系,史铁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他的散文经常流露出这种辩证的生死观:生包含着死,死包含着生,生死相依,生死相继。也许在史铁生看来,生命就是一次旅行,应该快乐地来,也该快乐地走,重要的是能够享受所有的遇见,包括苦难与生死,珍惜生命当中的每一个过程,如此就是美满的。
三、赞颂过程
在如今这个年代,以成败论英雄,人们关注更多是最后的胜与败,至于过程,很多时候是选择忽略不计的。这是浮躁人心,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的直接反映,人们失去了关注过程的耐心。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更应该多去阅读史铁生的散文,在作品当中他不断去描绘生命的过程,赞颂过程。
史铁生对生命过程的思考始于自身的绝境遭遇,他在与绝望和命运的抗争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从而把人生的目的转向过程。史铁生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局,而在于过程的精彩。“过程。对,过程,只剩了过程。对付绝境的办法只剩它了”。[2]P21“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無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2]P2虽然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亡,但生命不是一个简单的奔赴死亡的过程,生和死以及生命中的不幸、苦难固然都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痛苦,却并不能阻止人们去创造精彩的生命过程和追寻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2]P21当我们真正领悟了这种注重过程的生命的美,苦难、不幸、甚至死亡又算得了什么呢?它们都不能阻挡我们去创造精彩的过程。过程真是对付绝境的一个绝佳武器。
在《对话四则》里,史铁生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过程的深刻思考,对生命过程有了更加独到具体的理解。在此文中,史铁生把人生比作足球赛,球赛的精彩不在于进了几个球和最后的比分,而在于比赛的过程中球员们所展现的智慧、默契、优美、力量和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过程比目的重要,真正让球迷着迷的是比赛过程。人生也如同球赛,只是在时间上要比球赛长很多。如果我们不把目的转向过程,那么死神就会把一切的美好、成功都摧毁,我们的努力没有了意义,人生也就变得荒诞。
在《好运设计》中,“我们”给一直交好运的“你”“加设一点小小的困难,不太大的坎坷和挫折,甚至是一些必要的痛苦和磨难”。[2]P14而且在设计中这种苦难还要不断的有,是为了使太顺利的“你”不至于对幸福感到麻木,不至于体验到单调乏味的生命过程,使“你”在不断地克服困难、消灭痛苦的过程中体验各种喜怒哀乐,从而获得幸福感,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过程的精彩。
四、结语
生命的意义,是由生命的每一部分组成的,不管是喜或忧,也是由每一个过程组成的,不管是大还是小。当苦难来袭,无法避免的伤害,人应该学会勇敢接受,领悟痛楚,让它在思索当中发出智慧的光芒,照亮人生之路。史铁生的散文,就是他个人的人生之路的艺术展现,我们看到了散文当中的他,也看到了生活当中的他——一个生活的勇者,生命的智者!
参考文献:
[1]孔庆蓉.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3).
[2]史铁生.灵魂的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郑竹锋.在琴弦上行走的灵魂[D].陕西师范大学,2008(5).
[4]王子东.人生苦难的救赎[D].东北师范大学,2007(5).
[5]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6]张丙辰.论史铁生散文中的生命观[J].作家杂志,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