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探析
2017-04-10徐旺青
徐旺青
摘 要: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进程中,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也在不断继续,银行业内部同样面临诸多变化,其中除了老生常谈的信贷客户企业管理问题外,也出现了一些因行业开发出现的新型问题。文章主要对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现存问题进行总结,针对行业监管、个人金融业务发展风险控制、行业开放化竞争下的自身竞争力障碍等问题进行梳理,同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我国银行业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银行业 监管 风险 竞争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55-02
一、行业监管问题与对策
(一)行业监管中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影子银行问题、资本账户开放性诱发问题、行业监管资本监理问题等是行业综合监管中的主要难题,具体到监督领域内表现为中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力量不足。近五年来,中国在金融行业的监管方面,各类学者普遍建议采用审慎监管的基本思路,这有助于维护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宏观审慎监管在当前时代环境下存在一定的推广障碍:首先,目前中国商业发展的规律仍然不够稳定,这会导致资产价格的认定无法形成较为统一的规律,而且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尚未步入完全稳定的阶段,无论是经济发展拐点还是泡沫经济的出现都很难得到准确的预估,这都为宏观审慎监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障碍;其次,在制度层面,行业内部的监督需要同时与央行进行关联,那么责任的分配及监管权力的归属就需要进行大范围的商讨研究,从短期来看这种制度的建立会相对比较困难。
(二)行业监管问题的应对策略
从行业监管的长远发展来看审慎监管制度仍然是优选方案,针对前文中提出的各类问题,建议未来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国家金融与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当对我国资本监管的环境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不断优化审慎监管应用的前提,挖掘银行业业务经营的发展规律,实现对复杂因素下的行业、市场规律及市场形势的判断,提升监管工作体制的效用。
第二,进一步明确审慎监管制度的基本主体。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框架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一行三会结构,但在具体的审慎监管责任分配方面仍有內部争议,这并不利于监管体系的完善与改良。本文建议,审慎监管仍需要从行业内部进行构建,所以在一行三会当中笔者认为央行是最适合单人的审慎监管责任的上层机构。
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风险问题与对策
(一)个人金融业务发展风险问题
自网络金融大幅发展以来,新型个人金融业务逐步兴起(P2P金融等与传统金融业的个人资金管理有较大区别的网络化个人金融业务),这即是一个新的市场,同时也使传统银行业企业已有的个人金融业务受到了冲击。当然,这一趋势的来临实际上为银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银行在推动业务的成本上可以有条件大幅度下降,可以大幅度下降开发客户的成本,在为客户提供比较重要的增值服务、交易服务、账户信息方面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同时新业务类型的出现也提供了新的市场,跨境金融、经济结构转型蕴藏新的需求,金融市场化给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也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遇,比如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也给非牌照类交易业务带来巨大的商机。
虽然个人金融产品的需量增长带来了行业发展的新动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竞争环境也在加大,银行企业也面临更多的外部问题:一是竞争主体更加多元化,更多的民营资本先后进入银行体系,社区银行等新型机构将会成为银行新的竞争者,另外商业银行传统的中介业务包括支付业务、托管、结算,也将不断受到非银行金融业务的挤压;二是金融风险更加严峻,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引发的操作风险也在提升,声誉风险增大;三是分业经营的制度无法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随着客户对金融知识了解的增加,以及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要求的增长,单一的金融服务或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客户需要的不仅要求贷款业务,附带业务,也要求本外币业务的一体化。
(二)新型业务市场拓展策略
对于上述问题,银行业企业需要迎合市场发展趋势,注重从产品改革创新、服务创新、市场构架、风险规避等几个方面进行模式调整:
第一,要细分客户续期,提供更专业化的产品与服务。商业银行可以打造与客户亲密接触,着力打造汇率风险管理,增加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体系,同时提供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开展客户分成,随着客户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大幅提升,不断要求提升专业化、定制化、综合化服务的水平,应该大力拓展高端个人客户,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客户进行细分,提供客户专属的服务。
第二,优化互联网金融与智能银行等新型市场的产品创新投入。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质量,增加互联网服务的范围,发展惠民金融出国金融,充分利用云计算、指纹识别、云识别等智能技术,推动互联网金融社交金融的结合,加强第三方支付等移动支付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发展智能银行,实现对合适的客户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的渠道推荐合适的产品,按照O2O交互理念,强调全渠道的集成,提供泛在服务。
第三,强化风险管理水平。国外的一些银行正在尝试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向董事会提议企业整体风险偏好和评估,汇报风险管理的框架,从技术、流程、制度上加强对银行风险的管理。我国银行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强化新环境与行业趋势下业务风险的防控水平。
三、行业开放后的竞争问题与对策
(一)行业开放后的竞争问题
目前中国在银行业发展中逐渐开放了外资银行的准入条件,市场的开放化过程中我国本土银行将面临新的竞争力风险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外资银行的独特优势(本土银行相对劣势)所催生,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资银行的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都十分明确和完善。这一点在我国本土银行方面仍有较大不足,这导致了银行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通常来说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进而影响财务指标体系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因此资金运作风险相对来说也更高。
第二,外资银行长久以来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使得其市场应对灵活性更强。中国本土银行虽然也会以市场为导向,但是在服务的发展与完善上经常会受到行政管理的干预,即便绝大多数情况下调整的目标都会服务于大众需求,却也不能消除政策化调整带来的市场导向灵活性不足的问题。
第三,创新与人才优势。由于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差异,外资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性是相对较高的,同时在相对宽松的人文环境下内部人才的职业规划与发展目标都更容易达成,人才保有率和平均质量都相对较高。在这方面国内大多数企业都有所不足,银行企业自然也不例外,这并不利于开放化市场中中国银行企业的竞争。
(二)競争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中国银行企业应该进行自我竞争力优化,提升在逐步开放的行业市场中自身竞争力的优势地位。
首先,在风险防范方面进一步努力,可以继续利用本土优势来扩大传统信贷市场份额。积极主动的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及时调整信贷产品结构,注重对农村市场、中小企业市场、个人客户市场的发展,稳步控制获利水平并发展更大规模的稳定业务对象。
其次,要强化服务理念。借鉴国外先进银行做法,结合自身实际,以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及后台集中的改革与尝试,围绕集约化经营战略,突出“以客户为中心”主旨,从客户、网点最迫切的需求入手,以网点业务“前后台分离”为切入点,重点在简化环节、分离业务、整合、流程方面下工夫、做文章,统筹推进网点前后台分离及后台集中。
最后,要加强产业创新速度。在新型网络金融时代下,企业要深入学习国内外同行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创新方法,结合互联网+的时代发展思想以及政策导向,尽早、尽快进行产品创新,提升各个细分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宋逢明.银行业改革发展面临个问题[J].金融论坛,2016(4):6~7
[2] 张爽.银行业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16(9):58~59
[3] 张柳.浅谈对当前银行业发展中几个焦点问题的思考[J].经贸实践,2016(8)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责编: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