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课程化的探索和实践
2017-04-10王爱民
王爱民
摘要:以国学教育课程化为题,通过对国学定义、国学教育对于当代教育的意义等基本概念的了解,分析在国学教育课程化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从课程设置、国学氛围、学习兴趣为国学教育课程化的改革,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国学 教育改革 课程化 传统文化
一、概况
1.研究背景
曾经,四书五经被人们误读为封建死板的应试教育而诟病;曾经,中医因其治病之本效果比西医治标慢而被病患放弃;曾经,刀枪棍棒为代表的中国功夫变成了花拳绣腿的体育表演项目。太多的误解、忽视,把我国数千年精炼的国学文化变得日渐凋零,即将成为历史书本上的记载。如今,为了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国学教育课程化成为改革的重点举措。
2.国学的定义和主要科目内容
曾经的国学指的是古代国家一级的学校,如今的国学指代的是由众多民族艺术、文化、科技组成的传统文化的统称。“国学”是指相对于西学而言的“中学”,即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或学术文化。主要包含古汉语、国画、武术、戏剧、中医、伦理道德等科目。
3.国学教育对于当代教育的意义
(1)培养综合型的现代人才
国学教育对于当代学生,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的普及,更多的是对于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个人礼仪、道德观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逻辑性思维的能力。
(2)对于社会道德标准的重塑
近些年,社会上有很多不断刷新我们道德观和价值观底线的事情出现。国学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我国的社会重新塑造符合我国文化的道德观,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国学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从小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传承传统民族文化
在国际间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文化入侵成为每个国家都难以忽视的问题,社会的发展需要再多元化的文化中不断的汲取能量,同时也要保证本民族文化的纯粹性和主体性。在国外,中国的孔子学院已经开到了世界各地,很多外国人开始研究中国的国学,在这方面,很多中国人对于国学的了解知之甚少,而是一味地崇拜外来文化。社会发展需要文明,文明需要多元化的与外界进行接触,而文化却始终需要保持原始性和独立性,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如果单纯的抵制外来文化以期望达到保护文化的独立性,不易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反之,如果不断的加强国学教育,提高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度,才能够更加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国学在教育体制中面临的问题
1.国学教育课程化的尺度和分寸难以衡量
如今对于国学教育课程化的改革尝试,更多的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中。但是,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中很少涉及到国学内容,国学课程是以单独的科目对学生开放,还是将之融入进现有科目中,还是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
如果将国学教育内容融入进现有的科目中,这不仅挑战者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课程资源的组织运用能力,而且会给现有的课程理念造成巨大的冲击。很多教师在做学生时,并没有接受过国学知识方面的教育,对于国学的理解与普通人无异。并且传统的国学教育方式是师傅带徒弟的私塾式,并没有行程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方法,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也很难从历史中得到有效的经验借鉴。
如果将国学教育课程化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进行安排,其在基础教育中以怎样的比例存在才最为合适?这样做又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只是在基础教育中加入国学课程,在升学考试中没有国学内容,那么势必又面临着学校、家长、学生对于国学课程的不重视。
2.国学教育课程化的形式主义
在我国的教育界,普遍存在一个误区——教育形式化。教育者如同赶时髦一般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单纯的追求活动形式上的表现力,而忽视了我们开展国学教育的根本性目的。有太多的幼儿教师让几岁的孩子背诵《弟子规》,我并不是说孩子被这些古文不好,但是请问,幼儿在背诵的同时,是否明白《弟子规》其中的意义?比如在近两年的新闻上,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报道。某某小学或者中学开展国学教育课,活动形式就是把家长和学生全部安排在操场上,通过“感恩、孝心”为主题的宣讲会,把学生和家长引得伤心不止,学校却认为国学中的“孝”教育已经发挥了作用。这种行为并不是国学教育的正确方式,这是一种“泛道德化”,是对国学教育的误读,所谓“泛道德化”,就是道德意识国度膨胀,成为评价体系中具有决定性的主导仪式和话语,体现在国学经典教育中,则是国学成了道德的代名词,成为服务于道德和表达道德的工具。
三、国学教育课程化
1.提高国学课程比例,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国学教育的课程化改革,需要再课程比例上有所调整。为了保证学校、学生、家长对于国学课程的重视度,可以将国学课程纳入学校考试体系中,但是不能按照常规的考试方法把它们变成应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国学教育应该拥有更多的灵活性,比如在学生成绩考核时,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个国学科目进行选择,其考核成绩算入期末总成绩。
2.以兴趣带动学习积极性,将国学融入活动
在教育界总是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国学教育也是如此。国学教育课程化并不是让学校模拟古代私塾,每日在教室总诵读古诗词。国学教育课程化是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在综合能力上的培养。我国的国学教育科目种类很多,学校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开展国学教育,对于年级较小的学生,可以考虑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以讲述古诗词背后的故事为主;对于年级较大的学生,就可以增加一些户外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身体素质。这种多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人们普遍概念中的国学死板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种类繁多的国学课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
3.借舆论提高社会关注度,营造国学氛围
开展国学教育,不仅仅存在于学校课堂中,更多的还是需要在社会上行程国学的学习氛围。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消费娱乐的社会,大量的娱乐性综艺节目占据了人们的绝大多数业余时间,这两年开始有人将综艺节目和国学知识进行结合,如《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节目。虽然这些节目在其形式和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刻意感,在某些引导方面存在疑义,如在《汉字听写大会》的选手采访的时候,其老师说学生很厉害,能够背下来半本汉语词典。这句话说者无意,但是听者有心,有可能会给观看节目的观众一种误导——背词典就会在国学方面很厉害,那么接下来学校老师会不会强制性的要学生背词典?学生会不会将全部精力放在背词典上?这种国学综艺节目的形式虽然在现在看来仍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节目播出的期间,所引发的话题,确实能够为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学氛围,推动国学教育课程化的进程。
四、总结
国学教育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重塑,国学教育虽然在过往教育界中沉寂过,但是今日的国学教育开始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课题,进行国学教育课程化的改革没有固定的标准和准确的方法,在课程化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社会氛围、教育体制、教育方法上的诸多问题,让国学教育不再背负着死板、守旧、不实用的包袱,让国学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开拓思维、增长见识,国学教育课程化的道路还很长,还需要时间、还需要尝试,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失败中寻找未来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洪成,赵颖霞.近代中国中小学国学教育课程化探索[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5,(06):103-108.
[2]李旭山,李天语.渗入,还是独立——“国学”进语文课程的两难[J].教育学术月刊,2016,(07):97-105.
[3]杜霞.國学经典教育的尺度与分寸[J].教育学报,2012,(0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