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兰如:兵工报国/刘淮宇

2017-04-10

科学启蒙 2017年4期
关键词:兵工液氧航天事业

徐兰如,1918年3月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邵伯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6年秋,徐兰如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随后进入兵工学校大学部学习兵器制造。1941年毕业后,分配到陕西兴平31兵工厂,修理枪炮和制造手榴弹等轻武器。1944年春,转到重庆21兵工厂,在总工程师室工作。

1956年,我国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序幕。自2016年起,我国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回顾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惊叹于中国航天人在艰苦岁月里为开拓创新作出的努力与牺牲,更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感动和鼓舞。徐兰如,正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反设计”认识导弹

1957年10月,中国与苏联签署合作协议,苏联承诺在导弹方面给予中国帮助。同年12月,两枚苏制导弹样品连同地面设备经满洲里口岸,秘密运抵中国。

当时的中国人见过导弹实物的屈指可数,徐兰如是其中之一。1944年,徐兰如赴美国兵工学校学习时,第一次见到了从德国缴获的V-2火箭和几种大炮弹、火箭弹。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国防部五院时请求调用42名技术骨干,徐兰如赫然在列。

为了弄清导弹的结构和原理,摸索导弹设计制造的理论,徐兰如和谢光选等人对导弹样品进行了测试和测绘。导弹测绘就是要把导弹拆开,对导弹的尺寸、材料、设计构造等进行一次全面的测量,绘制成设计图。这种被称为“反设计”的工作,让徐兰如和其他科技人员深入了解了导弹设计原理,大家对导弹的认识也有了质的飞跃。

学习熟悉材料工艺

摸清了导弹结构、元器件组成后,一个新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我们国家的导弹,使用什么材料和工艺?

在当时的项目研究人员中,对材料专业比较熟悉的只有徐兰如。当初在兵工学校学习时,他就了解过金属材料热处理等相关专业。就这样,徐兰如和3个学焊接的、3个搞化学分析的技术人员一起,组成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七研究室,即材料工艺研究室。这些人中,还有好几个人连导弹的概念都没有。但是,工作必须要做,徐兰如只好凭着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了解到的知识,给大家做“科普”,有些连他也不知道的,就去查资料,和大家一起讨论。

徐兰如一边“下厂学习”,一边还到化工研究院、高分子研究院等单位寻找可用的新材料,为设计、生产部门提供支撑。

中国的“争气弹”

正当导弹仿制进入关键阶段时,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全部在华工作的专家,并中断了一切资料和器材设备的供应。苏联的背信弃义,更加促使中国人憋足劲,一定要研制好这枚“争气弹”。

徐兰如回忆说,苏联的专家撤走后,中国人自己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一些苏方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规矩”得以改进,我们可以自己动脑、动手,进行创新。

比如,在选择发动机试车用的推进剂时,苏联专家说中国生产的液氧含可燃物质较多,使用中可能会引发爆炸,坚持要中方从苏联进口。可液氧从西伯利亚千里跋涉运到中国,在路上就要蒸发掉一大半。

导弹仿制总设计师梁守槃发现,苏联专家把液氧中雜质的气态容积当作液态容积考虑,两者相差一千倍,而且杂质是分散分布的,使用时不可能聚在一起发生爆炸。后来,中国导弹首飞时就是用的国产推进剂,证明了苏联专家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

东风破晓,气贯长虹

1960年11月5日凌晨,一夜未眠的徐兰如心情激动,由他亲手签发“准生证”(出厂合格证)的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首飞前的准备时间已经不多了。

9点02分,一声轰鸣刺破戈壁的宁静。导弹喷着火焰从发射台缓缓升起,越飞越快,消失在天空中。约8分钟后,导弹成功命中目标的消息传来,发射场的人们欢呼雀跃。

这种仿制导弹后来被命名为“东风一号”,它标志着中国在掌握导弹技术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后续型号特别是火箭的研制奠定了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础。东风破晓,气贯长虹,中国航天事业自此迎来了崭新天地。

猜你喜欢

兵工液氧航天事业
液动机引流式液氧煤油运载火箭推力矢量伺服控制系统
液氧煤油发动机氧系统双机耦合振荡频率特性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液氧甲烷发动机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基于低温绝热液氧瓶系统的中心供氧系统改造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兵器工业的关怀与嘱托
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