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研究的启示

2017-04-10潘尚

理论观察 2017年3期

潘尚

摘 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基于产品的分配理论,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此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日本共产党前领导人不破哲三基于文本提出了不同于列宁的看法,认为马克思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两词,他在理论上的创新对日本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日本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创新,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不破哲三;日本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019 — 03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拉萨尔派的一本重要著作,他在批判拉萨尔派得理论时,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产品分配理论,阐述了对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并影响了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列宁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日本共产党前领导人不破哲三基于马克思的文本,提出了不同于列宁的独特看法,而他在理论上的创新直接影响了日本共产党的党纲和党章的修改,并由此带来了日本共产党社会主义实践的变化。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论述

对社会发展的阶段的划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着较为明确的论述。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应当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另一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马克思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在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P363,“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2〕P363,原因在于这种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认为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平等的社会。而对于如何避免本质上不平等的权利所导致的弊端,马克思并未做出详细的解答,只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做了一个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P365。正是对这一段著名的论述的不同解读引发了争论,也对各国的共产主义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在《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的第一部分批判的是拉萨尔的“公平的分配”“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分配制度,而“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应该是“每一个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勞动量”〔4〕P363。总结起来就是,对应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不同阶段的是两种不同的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这一结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列宁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的到来是无法预期的,他认为,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在经济上还不可能完全成熟,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马克思的这些解释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他在这里也彻底地运用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即发展学说,把共产主义看成是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马克思没有经院式地臆造和‘虚构种种主义,没有从事毫无意义的方面上的争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而是分析了可以称为共产主义在经济上成熟程度的两个阶段的东西”〔8〕P200,因此,社会主义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可见列宁认为,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是有明确的区别的,两个阶段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而这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的水平上,两个阶段也有着相同的特点,即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在分配问题上,列宁谈到,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消费品的分配方面仍然存在这资产阶级的权利。而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人类会经过哪些阶段,通过哪些实际措施达到这个最高目标,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9〕P201可以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更加明确了马克思对于社会发展两个阶段的划分,并将其理论运用到日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中。

二、不破哲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日本共产党人不破哲三基于马克思与列宁的相关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这体现在日本共产党党章和党纲的修改上,也直接影响了日本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实践。

2000年11月,日本共产党召开了二十二大,对党章进行了“全面的”和“根本性的”修改,党章删除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些术语,日本共产党认为日本现阶段处在“民主主义”阶段。党的最终目标不再使用“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样的术语,而是以“共同社会”来表示。党章指出,“共同社会”就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与人之间真正平等的社会。在日本共产党看来,“共同社会”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更适应于民主主义阶段的一种提法。

2004年1月,日本共产党召开了二十三大,对党纲也进行了修改。新党纲提出“在日本社会发展的下一阶段,是超越资本主义、谋求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的社会主义革命”,新党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表述,与旧党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提法,虽然只是标点符号的区别,但在不破哲三看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两个发展阶段的国际‘定说”,是列宁对马克思的相关论述的错误理解;同时,也是为苏联“已完成社会主义,正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认识提供依据的一种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中,“表现未来社会时,有使用共产主义的场合,也有使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但是这不是表示高低阶段的区别,而是表示同一社会的用语”。新党纲也反对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当成两个不同的阶段,但是不否认“未来社会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也删除了旧党纲中关于“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表述。〔10〕P151

日本共产党对党章和党纲所做的一系列的修改,显然受到了不破哲三理论的影响。不破哲三在其著作《重读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哥达纲领批判》做了逐步的详细解读,并提出了自己对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观点。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之眼”来看待社会,对勾画未来社会蓝图这一做法是十分谨慎的。在《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以分配方式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合理的,这也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相关论述不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这种分配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有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 〔11〕P127不破哲三认为应当从生产的角度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这毫无疑问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的。

不破哲三还认为,《哥达纲领批判》是一份内部文件,目的在于批判拉萨尔主义,其行文风格是针对党纲的逐条批判式的,马克思提出自己的分配理论是为了反驳拉萨尔的分配理论,而不是要以自己的理论取代拉萨尔的理论。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于分配方式显然表现得更为谨慎,其理论也更有说服力。证据就在于1883年出版的第三版《资本论》并未受到《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的影响,而是沿用了第二版《资本论》(1873年)的论述。〔12〕P24

不破哲三之所以认为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能以分配方式为标准的另一个理由在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做出警告“在所谓分配问题上大做文章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错误的” 〔13〕P365。然而不破哲三的观点并经不起推敲,事实上,在“在所谓分配问题上大做文章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错误的”,这段话前面还有一个短语——“除了上述一切之外” 〔14〕P366。然而,不破哲三却忽略掉了,这就导致了截然相反的结论,马克思接下来便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资料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庸俗的社会主义效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部分民主派又效仿庸俗社会主义)把分配看出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既然真实的关系早已弄清楚了,为什么又要开倒车呢?” 〔15〕P366这段论述清楚的表明,马克思根本就没有以分配方式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他虽然在反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分配理论,但仍然是在基于生产方式提出的,符合“生产决定分配”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破哲三实际上是在批判并不存在的所谓的马克思的观点。在批判拉萨尔派的分配理论后,马克思继而提出自己的分配理论,这也是合乎逻辑的,而如果认为这是一段不谨慎的论述而对其视而不见,显然是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否定,而至于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是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则需要另外讨论。不破哲三基于《哥达纲领批判》的不严谨得出,马克思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概念。

三、日本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研究的启示

日本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是基于日本本国国情所做出的理论上的创新,在日本,共产党仍然是一个边缘性的政党,且离执政道路尚远,在资本主义仍然具有活力的背景下,日本共产党所做的政策调整目的是为了适应时势。基于日本国民对日共的固有认识,为了避免失去更多的支持,这样一种现实主义的做法应该得到理解。

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创新的探索上,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不破哲三的理论说并没有违背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概念,这也体现了马克思在策略上的灵活性。但不破哲三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解读上不够完整和准确,并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实质,反而走向了教条主义。在历史上,苏联的干涉造成了日本共产党出现的理论之争和路线之争,并由此带来了日共的分裂,这使得日本共产党元气大伤,不破哲三对列宁理论的批判包含了日共对苏联的一贯消极态度,这使得不破哲三的批判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日共认为苏联霸权主义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实行对其他民族进行侵略和干涉的政策,具有帝国主义性质,斯大林统治期间及以后,苏联变成了一个人民受压迫、专制的社会,是一个与社会主义直接对立的社会。列宁对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创新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他带领苏联在新经济政策中取得了成功,而不破哲三对列宁理论的批判,对马克思本人理论的坚持反而使马克思主义走向了教条主义。马克思出于策略将“社会主义”代替“共产主义”来使用,不破哲三却将其视为绝对真理,认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毫无差别。从这个角度看,列宁的创新才真正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还看到,日本共产党的革命意识正在淡薄,有着右转的倾向,有的党员甚至将不破哲三比喻成日本的“戈尔巴乔夫”,认为是他将共产党从“左”带向“右”。

不过,日本共产党在理论上的探索仍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方面,日本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另辟蹊径,以一种不同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了全新的阐释,虽其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仍然需要严谨的论证,但这种创新精神不容置疑。另一方面,日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受列宁主义的影响较小,这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大有裨益。日本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同样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实践基于现实情况的考量,对其党章和党纲做调整的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通过日本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的研究,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我们都应当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本质上的不同即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由此产生的其它不同,只是对生产水平的反映。只有認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髓,也才能理解我国分配方式的变革,并做出进一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2〕〔3〕〔4〕〔12〕〔13〕〔14〕〔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9〕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曹天禄.不破哲三思想研究——日本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日本化的探索与启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不破哲三.英語「ゴータ綱領批判」の読み方——マルクスエン、ゲルス未来社会論〔M〕.東京:ジャパンプレスサービス,2004.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