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目下黑与头面部疾病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2017-04-10王海黎彦麟

关键词:腺样体鼻部变应性

王海 黎彦麟

儿童目下黑与头面部疾病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王海1黎彦麟2

目的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研究儿童目下黑与额窦炎、上颌窦炎、筛窦炎、蝶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6种鼻部疾病和肺虚、脾虚、肾虚、阴虚4种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及耳鼻咽喉科(2015年5月~2016年5月)年龄在3~14岁,有目下黑体征儿童120例为病例组,无目下黑体征的儿童120例为对照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筛选,上颌窦炎、筛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肺虚体质、脾虚体质共6项因素与儿童目下黑相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得出,变应性鼻炎(OR= 5.830)、腺样体肥大(OR=20.319)、肺虚体质(OR=3.506)为儿童目下黑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儿童目下黑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肺虚体质关系密切。

目下黑;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肺虚体质;病例对照研究

目下黑是指两眼眶下倒三角区域皮肤颜色较暗,与周围皮肤产生明显的深浅差别,为局部的“黑眼圈”(black eye),中医界人士名之为“目下黑”,并认为与脾虚体质关系密切。儿童目下黑的现象逐年增多,我们在诊疗过程中发现儿童鼻部疾病常常合并这一体征。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探求儿童目下黑体征与鼻部疾病及中医体质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搜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儿科及耳鼻咽喉科有目下黑体征儿童120例为病例组;无目下黑体征的呼吸道感染儿童120例为对照组。入组儿童年龄为3~14岁。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关于目下黑体征的研究较少,缺乏客观的诊断及量化标准,参照黑眼圈的诊断标准:黑眼圈是位于双侧眶周,呈环形的,外观颜色较正常皮肤相对深的皮肤表现[1]。

本文研究的鼻部疾病为额窦炎、上颌窦炎、筛窦炎、蝶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满足一种即可。额窦炎、上颌窦炎、筛窦炎、蝶窦炎(鼻渊)的诊断标准,参照《耳鼻咽喉科诊断学》[2]中的鼻窦炎诊断标准;变应性鼻炎(鼻鼽)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腺样体肥大(鼻窒)的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4]、《耳鼻喉科疾病诊疗常规》[5]对中度以上腺样体肥大的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美容学》第三版中“睑黡”一章,目下黑为双眼下睑周围皮肤呈现青黑色或褐黑色[6]。肺虚体质、脾虚体质、肾虚体质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4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小儿肺虚证、脾虚证及肾虚证诊断标准[7]。阴虚体质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医体质学》中阴虚体质的定义[8]。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3~14岁之间,无严重的全身系统疾病;病例组选择有目下黑体征的个体;对照组选择无目下黑体征的呼吸道感染个体;患者知情同意;不符合上述标准者不予纳入;外伤形成的目下黑不予纳入;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肝病等特殊疾病导致的目下黑不予纳入。

4 观察内容

医生通过望诊观察儿童有无目下黑;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使用前鼻镜详细查体以及应用鼻窦X线、鼻窦CT、血清lgE检查确诊鼻部疾病的类型;根据体质的主症、次症的评分确定体质的类型。记录两组儿童的额窦炎、上颌窦炎、筛窦炎、蝶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以及肺虚体质、脾虚体质、肾虚体质、阴虚体质共10项因素;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单因素χ2分析,P值<0.05的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 单因素分析

在鼻部疾病与目下黑相关性分析,见表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鼻部疾病分析情况(n)

经分析儿童患有上颌窦炎、筛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的P值<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中医体质与目下黑的相关性分析,见表2。

表2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体质分析情况(n)

经分析儿童为肺虚体质、脾虚体质的P值<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调整混杂因素分析得出结果,见表3。

表3 病例组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情况(n)

通过表3可见:变应性鼻炎(OR=5.830)、腺样体肥大(OR=20.319)、肺虚体质(OR=3.506)为形成目下黑的危险因素。上颌窦炎、筛窦炎、脾虚体质的P值>0.05,非危险因素。

讨论

目下黑现象与美容医学“黑眼圈”极为相似。美容医学认为黑眼圈的形成的机制主要为血液淤积性和色素沉着性两类[9]。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色素型、血管型、结构型和混合型四类[10]。眼部是人体皮肤最柔软、最薄的部位,其厚度仅为0.4mm,且皮下不含脂肪,组织疏松,所以各种原因导致的眼睑皮肤和肌肉的血液循环不良、静脉血液淤积,透过眼睑皮肤就出现了眼圈呈黑色或青黑色。但这并不能解释儿童仅有目下淤血这一现象。目下黑还可能与变应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有关,有文献将这一现象称之为“过敏性眼晕”(allergic shiner)[11]。但是至今并没有学者进一步探求其机制。

通过学习局部解剖,这一部位的解剖结构有:内眦静脉、眶下静脉、眶下间隙。内眦静脉,是面静脉在眼内眦的起源,沿鼻旁皮下在同侧口角部位汇入面静脉,和此体征关系不大。眶下静脉,收集下眼眶静脉血,经眶下孔→眶下管→眶下裂→眶下沟→眶后孔→翼静脉丛。其中眶下管走形在不同人群中差异较大,甚至孤立于上颌窦腔内,部分患者眶下管壁缺如,血管与上颌窦之间仅有一层黏膜[12],眶下静脉其他部分的位置与鼻腔、鼻窦、鼻咽部距离较远,关系不大。本研究未发现目下黑与上颌窦炎有关系,但眶下管解剖结构在人群中有较大差异,不能完全排除二者关系,可进一步通过高分辨率CT扫描、医学影像软件重建等方法进行准确深入探索。眶下间隙,呈倒三角形,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表情肌之间。其上界为眶下缘,下界为上颌骨牙槽突,内界为鼻侧缘,外界为颧骨,上部有行走于肌内的内眦动脉、面前静脉及其与眼静脉、眶下静脉、面深静脉的交通支[13]。眶下间隙组织疏松产生的血液淤积以及色素沉积有可能导致目下黑。

目下黑所在位置在经络腧穴学中是承泣穴,属足阳明胃经,但用承泣穴治疗鼻部疾患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比较少,临床针灸治疗鼻部疾患时取穴,也少有选择承泣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其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说明全身的气血通过经络传输到眼部以维持其功能,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循行大多都经过眼周。与其他器官相比,目周多络,纤细幽深,络脉作为疏布气血的枢纽,容易出现气血运行障碍,络脉瘀阻。眼睑皮肤薄,淤血积于眼睑则易出现目下黑。五轮学说认为眼睑属脾,《素问.痿论》曰“脾主一身之肌肉,”故称之为肉轮。历代医家常将目下黑这一体征责之于脾虚,郭书文[14]认为胞睑疾患和脾胃相关,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脾虚则气血生化匮乏,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头目,清窍失养,目下黑随之产生,本次研究中,经单因素分析,脾虚的P值<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经多因素分析,脾虚的P值>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师认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下黑的孩子大部分缺乏典型脾虚症状,仅有反复呼吸道感染表现(易导致局部的鼻部感染)。

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揭示儿童目下黑与鼻部疾病及肺虚体质关系密切。本研究丰富了儿童眼部望诊的内容,提高诊疗效率,为儿童鼻部疾病的诊断增加了依据。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待改进之处:目下黑的诊断没有一个准确而统一的定义及客观量化标准,仅依赖医生目测,缺乏客观性;本研究收集的病例数略少,结果可能存在偏差,有待增大样本量,提高统计学意义。

1 易阳艳,丁颖,石晨龙.黑眼圈治疗进展[C]//2015江西省首届医学美容整形联合学术会议、江西省医学会第十一次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研讨会、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1.2.2.

2 郑中立.耳鼻咽喉科诊断学.2版.(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64-26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24.

4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6.

5 孙海燕.耳鼻喉科疾病诊疗常规[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197-198.

6 黄霏莉,佘靖,中医美容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版.2011:288-292.

7 李贵.小儿肺虚证、脾虚证、血瘀证及肾虚证诊断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6:568-568.

8 王琦.中医体质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0.

9 金石峰.黑眼圈影响因素及其组织学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8:18.

10 Huang Y L,Chang S L,Ma L,et al.Clinical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ark eye circ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4,53(2):164-170.

1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年,重庆)[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1):7-8.

12 刘卫华,周启珂,李鑫,等.眶下管在上颌窦眶面上的解剖定位及其临床意义[J].华西医学,2004,19(3):365-365.

13 张震康,俞光岩.口腔颌面外科学.2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教材[M].北京:北大医出版社,2007:190.

14 郭书文.浅谈眼的五轮学说在临床的运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6:49-50.

(收稿:2016-11-23 修回:2016-12-09)

10.16542/j.cnki.issn.1007-4856.2017.01.020

1 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0040)

2 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

王海,副主任医师.Email:504143055@qq.com

猜你喜欢

腺样体鼻部变应性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腺样体肥大如何用药
儿童腺样体肥大合并慢性鼻窦炎对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的影响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分析
腺样体肥大,用药还是手术?
面部形态特征及美学标准的研究进展
常挖鼻孔招来感染
常见运动创伤的简单处理方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