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角“中国”
——论电影《战狼2》的“爱国主义”创新表达

2017-04-10龚易男

电影新作 2017年5期
关键词:战狼2冷锋战狼

龚易男

2017年建军节前夕,电影《战狼2》上映。这部“三无”电影无大明星、无大导演、无流量鲜肉,却燃爆了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创造了票房奇迹。国内媒体纷纷以“目前中国最好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来报道,海外媒体更是认为“《战狼2》是中国的《第一滴血》,‘冷锋’是中国的‘兰博’”。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战狼2》既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主角“冷锋”也不是中国的兰博。虽然故事以“冷锋”的见义勇为开头,以他的英勇战斗为主线,但主角“中国”这一隐性线索始终蕴含于“冷锋”这一显性线索的背后且贯穿了整个剧情,并在结尾处进行了升华。本片既没有走传统的爱国主义影片偏于说教的旧路,也没有走西方好莱坞影片凸显个人英雄主义的窄路,而是创新了一条用形式上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外显,来巧妙地表达国家英雄主义的内核的新路。全片没有一处“爱国”的口号,而是用“爱民如子”的国家英雄主义,重塑了观众的灵魂,燃爆了观众的爱国热情。这一创新路径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叙事结构、暴力美学、意识形态和影视音乐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一、二重对立的人物设置

《战狼2》首先是一部现实生活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具有表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体现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和主流社会秩序的社会功能。该片主要以人物为载体,通过二重对立的主角设置体现出了高超的创作技巧。

(一)双重对立的主角形象

中国的爱国主义电影,从建国初期《上甘岭》里的解放军战士,到最近的《湄公河行动》里的中国特种部队等,都偏重于对代表国家力量的英雄群体的主角形象进行塑造。然而《战狼2》以退伍特种兵“冷锋”作为唯一实体的“人”的主角形象,使得影片对英雄主义行为的刻画和表现能够更为集中而鲜明。

冷锋作为退伍特种兵的人物设置也极为巧妙。最重要的是他以“平民”身份拯救同胞是志愿的“道义”而不是国家的“任务”,从而在确立了其个人英雄主义形象的同时与主角“中国”区别开来。其次是主角的“平民”身份有利于观众产生更为强烈的代入意识,毕竟绝大部分观众都是“平民”。其三冷锋“退伍特种兵”的身手让英雄的超强表现合情合理,有利于影片叙事的展开。

然而本片并没有落入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窠臼。影片主角形象设置之突破就在于具体的主角“人物”实体形象背后,还有一个虚拟的象征化主角“中国”的形象。这一形象超越了冷锋的个人英雄主义,尽管冷锋既代表了他个人,也代表了“中国军人”;这一形象在樊大使、舰长等人身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具体体现,因为他们是国家公职人员。但主角“中国”更多的体现,却在于大使馆、军舰、导弹、五星红旗、中国护照等等国家符号,以及影片画面之外想象空间中的国家行为和国家担当。

双重对立的主角形象就可以用双重对立的方式来展开电影叙事:第一重对立以冷锋个人超一流的战斗力来反衬敌人的残暴,第二重对立以敌人强大来衬托“中国”的强大和担当。影片最后一战,几百名中国同胞一起被越来越多的叛军和欧洲雇佣兵包围时,当“打不死”的冷锋带领大家以血肉之躯对抗坦克大炮,最终寡不敌众以至于被残壁压住动弹不得而完全陷入绝境时,主角个人呈现出了外“实”内“虚”的状态。而中国军舰怒吼着齐射多枚导弹,一举摧毁了敌人的坦克,消灭了大量敌人,表现了强大的中国战胜敌人,拯救人民于危难,体现出主角“中国”之外“虚”内“实”。如果说影片开始冷锋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把观众的激情慢慢加热到99℃,结尾“中国”的国家英雄主义才是真正的“燃爆”观众,让激情沸腾到100℃的最终也是最关键的1℃。

(二)残暴冷血的反面形象

为了让叙事更加生动立体,影片下了很大工夫塑造了一个强大的对抗阵营——叛军和欧洲雇佣兵。在《战狼2》的反面角色当中,叛军想借助瘟疫爆发,人们陷入绝望情绪而趁机夺取政权。他们毫无节制地屠杀平民,这与中国同胞的团结一致,中、非平民的团结一致形成鲜明的对比。欧洲雇佣兵则更是一帮生性残忍而嗜杀的职业军人。他们唯利是图,毫无道德底线,为了获取更大利益竟然可以随便枪杀雇佣他们的叛军首领。他们在医院、工厂滥杀无辜,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人、非洲人的血腥镜头,则更是将残暴冷血、草菅人命的本质体现得淋漓尽致,激起了观众心中极度的愤恨。但纵然如此冷血,他们依然具有正常人类的情感,雇佣兵大熊对老婆生死的惦念可以促使他不顾性命安危。几个主要雇佣兵也各有各的性格形象,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叛军之间的关系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欧洲雇佣兵的塑造不但成功烘托了影片主角,也构建起了双重对立的桥梁从而大大加强了戏剧张力与冲突烈度。

(三)风格各异的配角形象

影片的配角形象层次非常丰富,使得影片内容非常饱满。通常主旋律影片在配角的设置上以主角的家庭成员不可或缺。冷锋的爱人龙小云作为情节的暗线,是冷锋来到非洲的原因,也是支撑冷锋斗争到底的精神支柱。明线上女医生则从医院开始一直与冷锋并肩作战,并在他感染致命病毒的危难时刻拯救了他的生命,是他最值得信赖的战友。其他配角也风格各异,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非洲“干儿子”想要“干爹”冷锋去救妈妈是他去华资工厂的原因,“干儿子”表现出少儿对亲情的依恋和对战争的恐惧自然可信;工厂保卫科长何建国作为退伍军人组织工人护厂,二话不说拿起枪就跟冷锋一起并肩作战,体现出中国军人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工厂少东家原本是纨绔子弟,通过抗击叛军在战斗中得到了精神升华;工厂经理则是“懦弱”“狭隘”“拖后腿”的代表,属于正面阵营中的“小反派”。正面阵营当中各人的典型性格,观众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找到共鸣并深深地为他们那种来自于人性深处的自然反应所震撼。这种处处充满着“人”的主体精神的形象设置的人性化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往往失于“千人一面”、人物“脸谱化”的桎梏,而是让人在主体意义上自然地来表现自己,从而具有普遍的人文内涵。影片《战狼2》面向所有观众的性格各异的配角形象,成为观众探索自身内心的一种独特的体验。

总之,尽管有批评认为《战狼2》人物设置比较简单,但此片本来就不是表现宏大历史题材。较简单的人物设置和人物关系让观众一目了然,反而更有利于来集中地表现动作、战斗内容。

二、创新的情节安排

英雄主义电影通常以给主角设置一个重任来开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角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且包括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困难,最后主角舍生忘死来战胜困难,让情节张力与情感宣泄达到顶点,结尾往往以一个仪式画面来结束。《战狼2》在情节推进设置的四个阶段,都对“冷锋”和“中国”双重主角进行了深入刻画,极大地增加了情节的丰富性。

(一)不落入俗套的开头

《战狼2》情节开头的创新之处在于,主角人物是被动裹胁到非洲某国叛乱当中。跟大多数主旋律电影的主角因为事业或血亲而必须接受重任所不同的是,主角冷锋的重任完全是出于同胞道义和满腔热血而主动承担的,他的英雄主义情结是无私的、升华的。这也有助于隐含主角“中国”的撤侨重任,只在不经意间以比其他国家更迅速有力的行动来表现,因而避免了传统爱国主义影片容易陷入说教的窠臼。

(二)现实而全面的困难

主旋律电影中主角的困难大多侧重于某一个方面:要么是条件的艰苦和蹩脚的团队;要么是遇到了极为厉害的对手;要么是来自亲人的压力或自身身体机能的困难。而《战狼2》主角遇到的困难可谓是全方面的:条件艰苦、无枪无弹、无车辆、无支援,只身一人营救几百名毫无战斗力的平民;对手是欧洲最强的雇佣兵大队,飞机坦克应有尽有;自身弹尽粮绝之际还因感染致命病毒差点死去。主角“中国”所面对的困难则存在于电影画面之外的合理想象:远隔重洋跋山涉水去撤侨必定要面对种种艰难险阻,国际舆论与国际法规之下中国开展行动的困难重重。

(三)个人加国家的双重抗争

主角“中国”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体现出智慧和担当:因受制于国际法不能直接派军队介入别国内战,于是灵活变通地默许冷锋以“平民”的身份深入敌后。在主角冷锋一次次超越极限,以过人的智力、体力、战斗力和意志力来一次又一次战胜敌人的时候,观众的紧张情绪也一次比一次高涨。结尾中国海军收到冷锋发送的中国平民被屠杀的视频证据时,个人与国家的双重抗争合为一体。军舰在第一时间以雷霆万钧之势发射巡航导弹一举决定胜负,在导弹发射的那一刻,无数的观众伴着银幕上导弹尾焰的火光,自发地全体起立,齐声高唱国歌。这是爱国主义情感达到顶点的证明。

(四)别出心裁的结尾

主旋律影片结尾仪式往往以人物为中心,如《湄公河行动》中法院对毒枭公开审判并处死刑,以及中国特警们悼念英勇牺牲的军犬等仪式。而《战狼2》结尾两个仪式别出心裁而又画龙点睛:当撤侨车队离成功仅一步之遥,却面对叛军交战区这一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时,冷锋等人举行了一个特别的“升旗”仪式:用手臂做旗杆,擎五星红旗昂首立于车头——镜头切换,大家纷纷丢弃了枪支。车队在红旗带领下平安通过,没有一个叛军敢开枪。因为红旗就是武器,“中国”就是后盾。此时仪式的中心不再是具体人物,而是五星红旗所代表的主角“中国”。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中国护照作为仪式中心被放置在画面当中,占满了整个银幕,代表的也是主角“中国”——画面加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朴实而庄重的国家承诺让多少观众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总之该片情节安排摒弃了复杂或重复的情节堆砌,而是用创新精巧的情节结构,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故事主题,为电影情节设置的技巧探索了一条新路。

三、精练的叙事结构

《战狼2》的一大特点就是叙事精练而不过分复杂,对于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段的运用比较克制。此片仅在开头以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冷锋来到非洲的原因,之后用少量的插叙“冷锋对龙小云的回忆”来调节叙事节奏。双重对立的人物和情节设置已经让影片内容非常饱满,因此本片采用线性叙事为主的精练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叙事理解的难度,让观众集中而痛快地享受激烈战斗与大国壮举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

(一)精练而不简单

《战狼2》叙事仍然由虚实相结合的故事构成,并跳出了以往主旋律电影侧重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俗套。本片以战术精巧的小级别特种战斗为主要题材,选择有军事背景的平民人物作为主角,便于在局部细节增添浪漫主义的合理想象,用冷锋对龙小云的思念或战斗中的“熊孩子”来作为节奏的调剂。本片是一部有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用完整的情节链把互相连续、互相关联的事件直线式地结构在一起”①的封闭结构电影。从开端的在叛乱中撤退到中国军舰,到孤胆英雄打入中资医院营救陈博士的发展部分,再到冷锋带着女医生等人去中资工厂拯救众人抗击欧洲雇佣兵的高潮部分,最后是胜利突围车队在五星红旗带领下到达中国军舰的结局部分,层次清晰,环环相扣。而在全片整体叙事下的每一个叙事成分也都包含相对完整的开端和结局并以环环相扣的结构为下一个叙事环节的展开埋下伏笔。如故事开头冷锋带领“干儿子”及众人在叛乱中撤退到中国军舰的叙事环节,开端是大家正在海滩享受美好生活时叛军突然出现;发展部分冷锋等人在一片枪林弹雨中几度险些丧命;高潮部分是叛军包围了逃到“中国”大使馆门口的众人却在紧张对峙后终究不敢在“中国”的门口射杀他们,这也隐含着主角“中国”的第一次出场;结局是大使馆组织车队将众人运往中国军舰停靠的码头。这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叙事环节除了自身的紧张和曲折之外,还铺垫了后面展现主角“中国”的强大力量的叙事环节,从而形成了前后呼应。

(二)“经典”的精练

本片用“第1、2次战斗作为必不可少的铺垫,来突出最后一次战斗的紧张度与节奏感”这一经典叙事模式让故事充满悬念、跌宕起伏。开头非洲某国突发的叛乱以及欧洲雇佣兵的介入让故事的格局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影片用较大篇幅在主角“冷锋”和欧洲雇佣兵之间铺垫了悬念和冲突,为故事结尾的导向提供了扎实的叙事基础。然后冷锋好不容易带领众人登上了中国军舰的时候,却得知还有大量同胞滞留在冲突地带遭受生命威胁。矛盾由此激发,一方面是亟待救援的同胞,一方面是被国际法所阻挡无法进入的解放军和武器装备。冷锋马上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在无装备无车辆无后援的情况下,坚决要求深入敌后拯救同胞。这是典型叙事最常用的勾起观众欣赏期待的技巧:这个仗,冷锋要怎么打?中国要怎么办?

第一仗,冷锋赶到中资医院时,营救目标陈博士已经被欧洲雇佣兵重伤。由于寡不敌众,冷锋只能救出女医生以及陈博士的“女儿”——她体内有能解救瘟疫的疫苗。第二仗,冷锋等人赶到中资工厂,遇到退伍军人老何组织工人武装起来护厂自救。夜晚工厂遭到欧洲雇佣兵和武装无人机的袭击,众人奋起力战,冷锋在打第一仗时感染的病毒发作,弹尽粮绝而又命悬一线之时,幸而叛军首领为了留下“活疫苗”而下令雇佣兵撤退。冷锋因此脱身,被女医生用陈博士女儿的血清疫苗所救。

最后的第三仗是全片的高潮段落,众人要在雇佣兵和非洲叛军的重重包围中逃出生天。这一仗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冷锋等人勇夺敌人坦克,以勇气和智慧消灭了欧洲雇佣兵的装甲部队。接着第二层,欧洲雇佣兵、叛军以及坦克等重装备越来越多,而冷锋他们却负伤越来越重,留的血越来越多,枪支弹药越来越少。叛军已经攻到众人藏身的仓库门口并开始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中、非人民,而冷锋被水塔钢板死死压住,只能用手机把中国人被无辜屠杀的凄惨画面传回军舰,传回中国。第三层,在绝望的最后关头峰回路转,随着舰长“开火”的怒吼,主角“中国”用巡航导弹对叛军进行了“碾压式”的摧毁,同时冷锋也终于凭借不凡的身手从钢板低下脱身,继续消灭一个又一个敌人。最后冷锋发现雇佣兵首领射来的子弹跟射向龙小云的子弹一样,原来他就是冷锋爱人失踪的罪魁祸首。雇佣兵首领挑衅他“你们这种劣等民族永远属于弱者,你们应该习惯这个(被杀被辱)”,冷锋国恨家仇一起算,最终消灭了雇佣兵首领,以实际行动证明了“那是以前”。

总之,《战狼2》不仅以强烈的故事性满足观众的欣赏趣味,并在最后以大快人心的大战斗大爆炸的场面效果满足了观众的感官期待,而且最重要的是,用围绕“冷锋”和“中国”的二重叙事来燃爆了观众的爱国主义激情。其主要以战斗行为(而不是语言对白)来直接构建剧情,不仅在战斗中着力刻画了人的遭遇和表现,而且其剧情设置为观众对“中国”的行为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影片在合情合理的情节展开与充满想象的艺术加工的前提下,对“冷锋”和“中国”都进行了细致的人物叙事和情感挖掘,从而突破了爱国主义电影“说教”的叙事桎梏,进入到更有个性色彩、丰满血肉的新的叙事表现层次。

四、共情的暴力美学

《战狼2》毫无疑问是一部战争动作电影,暴力美学也是其呈现重点之一。而对暴力美学的共情呈现,反映了影片的创作智慧。

(一)正义的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的中文词汇最初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香港影评人对吴宇森等导演的经典电影的评论中使用,主要指电影中“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杀戮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美丽眩目的程度;有的时候,导演还故意用暴力、血腥的镜头或者场景来营造一种令人刺激难受的效果”②以增加情绪张力。其在心理学上的根本机制是根植于人内心的欲望,反映出人类内心深处的一对矛盾“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攻击的本能”总是紧密相伴的。尽管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从来不是暴力美学的关注热点,但暴力一定来自主体行为,而主体行为必然代表着主体立场。如果说出自侵略和屠戮立场的暴力带给人难受的恐惧的体验,出自反抗和制止暴力立场的暴力则是人类所接受和赞赏的。

《战狼2》暴力美学的合理性,首先就在于其“自卫反击,制止屠杀”的暴力主题具有内在的正义立场。在此基础上,该片镜头好看并符合了人类潜意识里的各方面:拳拳到肉的打斗镜头满足了人类对动作本身的集体无意识喜好;主角身体的特写镜头满足了人类对正义力量和强健身体的崇尚和心理需求;打斗与血污、枪击与子弹穿胸、爆炸与残肢、生存与死亡的镜头组接“将人的力量崇尚和死亡恐惧复杂地扭结在一起,在反复的紧张和宣泄中平复内心”③;飙血镜头满足了人类用对血腥的观赏来超越死亡恐惧的需求;各种展现高科技武器装备的镜头满足了人类对工业科技社会武器形状和金属质感的探索;代入感十足的各种枪击、爆炸、坍塌的音响效果也对暴力美学进行了有力烘托。

(二)对“美学暴力”的避免

不得不提出的是,“暴力美学”的主体立场往往内含“美学暴力”的一面。“暴力美学”改变现实形态和营造强化的视觉、听觉形象的艺术来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期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和里芬斯塔尔在《意志的胜利》中的实践。他们把电影视为表达主题思想和阶级观点的“宣传、鼓动”手段,靠“吸引力蒙太奇”把从社会生活到思考认识的过程由电影导演完美的并一次性的完成,让观众到电影院被动接受结论、聆听教诲,从而形成艺术观赏与现实关系的封闭。从那时起“暴力美学”不仅有脱胎于“吸引力蒙太奇”的艺术技巧的合理内核,也继承了“美学暴力”用镜头把立场强加给观众的天然倾向。

《战狼2》暴力美学的合理性还在于对“美学暴力”的避免。跟某些“抗日神剧”的“手撕鬼子、手枪打飞机”之类充斥着“美学暴力”的过分夸张的“暴力美学”所不同的是,该片中对不同立场的暴力美学都尽量采用了平等的现实主义风格的镜语技法。既没有刻意强化正义的暴力美学,也没有弱化邪恶立场的暴力美学。邪恶的暴力激起了观众强烈的不适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对正义暴力的美学期待。此外这种对邪恶暴力的不适感同时与观众心中屈辱的中国历史记忆相吻合,从而让观众对影片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有了强烈的主动认同,最大限度上避免了观众对“美学暴力”的反感。本片正是用“不宣传、不鼓动”的暴力美学反过来引起观众的情绪反弹进而极大地增加了情绪期待,才有了结尾中国军舰的巡航导弹发射升空时引发观众自发高唱国歌的那种极致的“暴力美感”的成功。

(三)共情的镜头美学

《战狼2》的镜头注重角色与镜头的共情结合,在形式层面上进一步提升了视听语言风格的整合统一,在内容层面上进一步追求表现打斗动作、热兵器枪战,以及当代高科技装备的真实。本片的暴力美学镜头“在形式上的独特表现力和美感”④也在动作(包含打斗、枪战、炮击等)和动作表现方式两方面进行了完美结合。其根本特征在立足于实际打斗的真实性的同时又追求镜头语言的近真性夸张,在角色真实到位的基础上运用种种镜头手段将暴力美学进行表现式放大。动作的表现姿态清晰、巧妙而富有节奏感,并因此形成与故事情节完美结合的形式美感,激发观众产生强烈的共情。具体来说本片的镜头非常重视空间和视角的多变,而对镜头剪辑的时间技巧的使用显得非常克制,慢镜头、重叠剪辑和重复剪辑都只在关键情节点进行了少量运用。这种写实性的镜头美学总体上保障了最大限度的代入感,从而尽可能多地保持了共情的整体性。

主角“冷锋”的主演吴京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底子,又结合了入伍特种部队一年半的实战经验,他的动作设计和以往动作片迥然不同,兼具灵巧与霸气的特征与优势。打斗动作连接流畅节奏紧凑,既扬弃了中国传统动作片喜好用静态的武术造型来取势的偏好,又不同于西方动作片过于注重表现肢体碰撞而带来的笨拙感。攻防动作和武器的密集切换使观众沉浸在应接不暇的动作连接当中。在镜头中,动作姿态和力量兼备,关键动作及连接用快速的镜头切换和不拘一格的镜头角度精准地表现出来,给人的感觉不仅是紧张和悬念,而且还有流畅和感动。例如战斗最后冷锋和雇佣兵首领子弹打光,一对一生死肉搏。冷锋被敌人压倒在残垣断壁,敌人拼命要刺穿他的咽喉,握刀的手被他死死抓住。此时对无辜平民的期待眼神的特写镜头的多次切换,敌我双方的精彩对白,都把动作的紧张感推向极致。在这生死关头,镜头1:冷锋舍命把敌人的匕首刺入自己右肩并死死压住敌人手腕。以敌人侧后方为视角,以匕首为特写中心的抵近镜头交代了这一关键动作。镜头2:冷锋一把拽下脖子上挂的曾经射向他爱人的子弹作为武器。快速切换到另一侧以子弹为中心特写镜头避免了前景敌人身体的遮挡。镜头3:快速切回敌人侧后方并适度后退,追踪冷锋以手中的子弹刺向敌人颈动脉。镜头4:冷锋绝地反击反把雇佣兵首领压在身下,用子弹连续刺入敌人脖颈。镜头切换到仰角拍摄冷锋的正面,以突出英雄的正义形象,同时近景的残垣断壁恰好遮挡了敌人的身体和子弹的刺入,避免了暴力画面的过于血腥。这些表现暴力美学的镜头,对切手法熟练,对复杂的打斗动作的表现极为精确,大量采用倾斜构图既增加画面信息量,又增加画面的动感。动作场面角度有意识贴近打斗双方中的一方,造成的景深能使观众感受到现场的气氛和打斗者的处境。镜头空间表现技巧的充分运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打斗中来,而对时间技巧的克制又使得动作具有恰如其分的美感而不会过分地“放大”。

图3.《战狼2》

主角“中国”的动作戏则是以海军军舰为具体呈现。片中不仅出现了中国第一支航母战斗群,而且重点表现了我国达到最先进水平的055D级导弹驱逐舰。不仅有充满美感的庞大舰群乘风破浪的镜头画面,而且发射巡航导弹的关键动作以具有特殊美感的数量众多的镜头角度加上丰富的剪辑技巧精准地表现出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和自豪。镜头1:特写舰长“开火”的呐喊,喊出了观众的心声。镜头2:水兵与此同时坚定地按下了发射按钮。镜头3:指挥室视角,近景表现前甲板的导弹发射井火光冲天,巡航导弹吐出愤怒的火焰发射升空。镜头4:军舰雷达后方视角,中景表现导弹越飞越高飞出画面。镜头5:从舰首向后用中景表现导弹升空,军舰主炮作为前景对导弹恰到好处的部分遮挡,具有指向性象征意味。镜头6:从舰桥侧后方表现导弹升空。镜头7:导弹发射井的特写环绕镜头。镜头8:透过驾驶舱窗玻璃表现导弹升空的近景镜头。镜头9:同时出现远处飞行的导弹和近处刚刚发射升空的导弹。镜头10:军舰右前方远景展现导弹升空。镜头11:仰角拍摄导弹在空中的飞行轨迹。镜头12:从军舰左后方远景表现导弹升空。镜头13:出现大小两艘军舰。镜头14:特写两艘战舰同时发射导弹。镜头15:航拍导弹从发射井直冲向银幕,然后转动视角在空中跟随导弹飞向远方。镜头16:远景表现更多的战舰齐射导弹。影片用多达16个镜头,特写、近景、中景、远景的全面运用,平角、俯角、仰角的综合表达,从发射井到升空飞行、从单枚特写到多舰齐射的层层推进,用丰富的重叠剪辑和重复剪辑手法把导弹发射的时间拉长了十多倍,从而将原本单调的导弹发射及飞行动作的“暴力美感”进行了充分的放大,从而将激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有批评认为本片有大量“暴力血腥”镜头,不适合少儿观看,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中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制度导致的问题不应该也没办法让一部电影来承受。其二,因为可能有少儿观看,就一律禁止有成人镜头的电影上映,既不现实也无必要。相信家长们也对少儿适合看什么电影有自己的判断。其三,本片“动作片”的定位,暴力血腥镜头不可避免,既需要“正义”的暴力血腥镜头来振奋人心,也需要“邪恶”的暴力血腥镜头来引起不适而强化正义期待。其四,暴力又可分解为发出、过程和结果三阶段,而尤以暴力结果最为血腥,例如刀刺入身体产生血肉横飞的效果。但本片的暴力结果镜头如中弹、飙血等等,全都是中、远景来表现,从而最大限度上降低了血腥感,足见导演用心良苦。因此可以说本片“暴力”的目的不是血腥,而是“共情”。

五、意识形态蕴含于意象

“意象”是美学本体论的概念,从狭义上讲它是主客观(意与象或情与景)统一的、充满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体系,包括造型构图、自然物象、人物形象,以及种种场面和事件等等;广义上讲它是民族文化的感性凝聚或民族精神和集体意识的具象化表现。“一个国家的电影比任何其他艺术媒体都更直接地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心态”。⑤作为审美意象系统和社会镜像,电影成为一个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权威的参照系统。

(一)国家强大与国际掣肘

战争电影从来和国家民族自尊不可分割。国家的“伟大”意味着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并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但国家强大往往受到国际掣肘,《战狼2》就用中国军舰这一个重要意象表现了这一主题。远景中劈波斩浪的中国舰队展示了国家强大,而舰长及舰员们在眼见中国人被屠杀却又不能率性开火时的无奈,反映了画面之外国际掣肘的存在。意识形态是“人对其真实生存条件的真实关系和想象关系的多元决定的统一”。⑥当前中国人在经济发展上巨大的成功与豪迈,与我们在海外事务中的影响力形成反差。当《战狼2》中国人躲在仓库当中四面楚歌的时候,那种无力改变现实处境的悲哀和无助,在银幕上的海外同胞与影院中的观众之间在意识形态上达到了统一。“国家强大与国际掣肘”作为当前中国国民的普遍心态,在《战狼2》中找到了绝佳的意象阐释。

(二)文化与信仰的碰撞

《战狼2》结尾冷锋与雇佣兵首领生死搏斗,敌人说:“你会因他们(无辜平民)而死”时,冷锋回答“我就是为他们而生”所反映的是东西方文化与信仰的碰撞,把中国的道德理想主义意识形态在战斗中进行了合理表现。源于基督教文化的西方道德理想主义注重解决“为谁(上帝)而死,死后去何处(天堂)”的问题。对本片中的雇佣兵来说金钱利益就是“上帝”,同时白人的天生优越感给了他们居高临下掌控一切的意识形态。而中国当代的道德理想主义更关注“为谁而生”的问题,我们牢牢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而生的信念毫不动摇,挽起袖子埋头苦干。所以才有“打不死”的冷锋志愿深入敌后拯救侨民,一次又一次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飞机坦克。所以才有西方军舰因为不能“久留死地”而纷纷逃跑,只有中国军舰“为人民而生”坚守在港口。本片用多个对比镜头表现了文化与信仰的碰撞,从而实现了意识形态的表达。

总之战争片反映出民族的集体欲望和心态,这些意识形态作为审美意象和文化意象“影射”出来。尽管以极佳的影像技术包括震撼的空中打击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快感,本片仍然有效避免了替代现实的符号系统可能带来的观众的怀疑,而是以真实物质性的审美客体出发,赢得了观众对其媒体语境的认同,从而将影像的意识形态自然地表达出来。

六、实用的电影音乐

《战狼2》中音乐运用简洁实用,在燃爆了影片的同时成功避免了喧宾夺主,给电影音乐创作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一)世界音乐的风格

随着好莱坞类型电影数十年的发展,在制作战争动作片的音乐时,作曲家已有了丰富的经验,可以比较妥帖地运用各种音乐语汇。在《战狼2》这部战争动作片中,导演吴京起用了好莱坞金牌作曲家Joseph Trapanese。这位原创音乐人已有《冲出康普顿》《分歧者2:绝地反击》《遗落战境》等成功作品,运用战争动作片独有的音乐语汇的技巧炉火纯青。

《战狼2》是表现爱国主义英雄情结的电影,电影主题具有普世价值(这也是其海外票房大卖的原因之一)。因此其电影音乐与中国传统电影的音乐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在音乐中刻意突出中国元素,而是用音乐最大限度地为作品主题整体服务。交响乐作为表现力最强、动态范围最广的音乐形式特别善于表达宏大主题,因此选用交响乐作为主要音乐形式是非常完美、震撼的。

影片用交响音乐的宏大气势完美地响应了影片大场面的质感。影片中音乐激昂的格调,频繁变化的节奏所勾画出充满希望与英雄主义的战斗情绪与画面极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影片副线表现男主角冷锋对恋人龙小云思念情深,选用民谣吉他加上歌曲的形式,与画面情节一起很好地调整了影片的整体节奏。此外影片还选用马林巴加非洲鼓的音乐,对影片主要发生地——非洲进行了背景烘托。音乐整体的世界音乐风格,交响乐色彩的变化,以及有条不紊的乐段转变,全都有力地加强了影片的情感氛围。

(二)贴合情节的音乐发展

本片音乐“采用单主题创作模式,即有一个主题音乐贯穿于整部电影”。⑦这一音乐主题既代表冷锋,也代表“中国”,暗合了本片双重对立的人物设置。不同段落的音乐发展方式则是根据剧情的需要来对主题进行变奏。影片开头,字幕配以航拍镜头沿着非洲热带雨林中的河流顺流而下来到广阔海洋。此时音乐呈现圆号独奏宽广的主题旋律,弦乐主音持续音铺垫,军鼓在乐句后半部进入,以增强战斗气氛和渲染英雄情结。前紧后松的非均衡性主题旋律既紧张又宽广,有着绵绵不绝的音乐动力。配器在主题后半部加厚,反复时用了乐队齐奏。

音乐的主题旋律为缺少六级音的G小调六声音阶,配器手法和段落结构是动作电影配乐的经典模式。两段式主题结束后音乐保留打击乐与弦乐齐奏的节奏音型衬托画面中驾小艇慢慢靠近货轮的非洲海盗。危机情况下主角冷锋临危不乱,悍然跳入大海,以一敌四勇斗海盗。此时音乐变成极为快速的八六拍子节奏和弦加上打击乐充满紧张感的鼓点,强烈地催化了水中搏斗的凶险之感。最终成功制服四名海盗之后,音乐回到充满英雄主义情结的主题旋律。

此后音乐选用马林巴领奏的非洲鼓乐来加强影片的地域特色,用民谣吉他演奏《风去云不回》忧伤的旋律来营造冷锋对龙小云的思念,这一旋律也用在冷锋感染病毒发作濒死时梦见龙小云的段落。突发暴乱之后冷锋等人从中国大使馆撤退时一路上看到满目疮痍的景象。此时音乐用缓慢的小二度级进旋律加入人声的和音,营造出一片凄凉之感。

直到画面切换到威武雄壮的中国远洋舰队时,音乐在上方四度呈现主题主旋律,带给人希望之感。到达舰队停靠的码头后,当樊大使与舰队司令激烈争论,一个为了撤侨心急如焚,一个因为国际法的约束而力不从心的时候,冷锋以退役特种兵的身份挺身而出。此时音乐曲调进一步升高到上方五度再现主题旋律,并采用大三和弦配乐烘托出满满的浩然正气。作曲家巧妙运用大小调交替和弦进行配乐,用来表现细腻的情感变化,以贴合影片的情节发展。

最后一战众人濒临绝境时,黑人大妈开始唱起《奇异恩典》,宽广的弦乐伴奏充满悲天悯人之感。冷锋把叛军屠杀华侨的视频铁证传回中国军舰,大家都在含泪等待命令。终于到来的“开火”命令点燃了无数猛扑向敌人的巡航导弹。此时主题旋律再次响起,带来的是胜利的号角,带来的是爆燃的爱国激情。影片结尾冷锋以手臂为旗杆,高举中国国旗带领车队平安穿越火线。交响乐队全体齐奏宽广的主题旋律,一切的委屈、恐惧都消失于对强大祖国的寄托、热爱与自豪之情。画面与音乐共同燃爆了观众的热泪和热血。

(三)贴近战斗的音质特点

影片邀请了伦敦管弦乐团倾情演绎,全编制的双管乐队奏出了超越好莱坞大片的音乐质感。为了强化战争动作片的情感效果,乐团倍增了铜管:“一共使用了12个圆号、3个小号、6个长号,还有2个大号。”⑧起源于狩猎和战争的铜管乐器也是各国军乐队的主奏乐器,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能够在表现战争、爱国等宏大主题时对观众起到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而弦乐齐奏宽广的旋律最适于催人泪下的动人场面,军鼓和其他打击乐器各种非均衡的密集节奏则是火爆动作场面最好的催化剂。

图4.《战狼2》

(四)贴合主题的音乐文化

目前中国电影音乐有一种倾向,就像中国电影一样,过于强调表现“中国主题”与“民族特色”,这一电影音乐创作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事实上中国电影音乐应该多元化,就像中国电影的主题也应该多元化。比如《战狼2》最核心的主题是战争动作与爱国主义,“中国”只是这一核心主题的具体指向。因此其音乐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服务于影片的“战争动作”与“爱国主义”这种具有跨文化普世价值的主题,而不是过于片面追求民族特色的冲动,更不能往电影作品整体当中硬塞入“民族文化气息”。因此从牢牢把握电影核心主题来说,《战狼2》使用交响音乐并加强军乐音色是非常妥帖的。

中国电影甚至也可以运用经典的西方音乐。例如影片快结尾处,众人濒临绝境之时黑人大妈演唱《奇异恩典》简直是神来之笔,此歌既符合片中人物的身份,又是对影片主题的一种“陌生化”:信仰基督教的黑人在最后时刻只能祷告,用《奇异恩典》祈求上帝降临来挽救众生。而《奇异恩典》并没有能带来上帝,来的是中国海军发射的飞向敌人的导弹。这一奇妙的音乐安排使得音乐的情绪催化作用达到了最大化,带给人妙不可言的激情享受。

此外,电影音乐要能够恰到好处地服务于作品整体,其分量既不能太少更不能太多,过多的音乐段落和音乐主题反倒会在影片中“喧宾夺主”,分散对影片主题的聚焦。电影音乐也不必刻意“追求独立音乐的结构完整和情绪的完整”。⑨《战狼2》的音乐摆正了位置,相对简洁明了的电影音乐集中地烘托电影主题,是电影音乐运用“少即是多”的典范。

总之,看完全片之后对音乐印象不深,恰是此片音乐的成功之处。和传统音乐强调完整性和独立性所不同的是,电影音乐是电影作品整体的一部分,其创作只能根据电影的需要而进行,对于电影的风格表达需要有深刻的领悟。《战狼2》的音乐不仅在旋律、调式、和声、配器等技术层面为我们上了一课,更启示我们:中国电影音乐需要拓宽思路兼容并蓄,并不见得是越“中国”越好,越复杂越好。如何把音乐真正“融入”电影作品整体才是电影音乐的中心命题。

结语

电影是现实的精神载体,必须对现实有恰到好处的观照。若不是因为抓取了现实的本质,通过“双重主角”实现了对爱国主义的巧妙阐释,若不是有“中国军舰”“中国导弹”“中国国旗”“中国护照”的强力加持,《战狼2》必将沦为平庸的个人英雄主义爆米花电影。正因为本片通过人物设置、情节安排、叙事结构、暴力美学、意识形态等等方面,巧妙地表现了主角“冷锋”和主角“中国”为拯救人民所做的不懈努力和不屈斗争。观众通过真切的感知战争的残酷,更深地感受到祖国对每一个中国人无私的爱。相比于著名的肯尼迪演讲“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⑩对个体责任的强调,《战狼2》中“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才是真正的大爱无疆。共情于国家对每一个人民的爱,观众必然就会以发自内心的爱,以奇迹般的票房,来表达对人民、对祖国的爱。而这也正是《战狼2》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注释】

①尹兴.影视叙事学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37-38.

②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4):1-7.

③陈月华,王宇石.解码:当代电影中的身体意象[J].电影艺术,2006(5):86-90.

④王海洲.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67-68.

⑤黄燕.文化大发展与政治生态良好运行的关系研究[J].探索,2013(6):115-121.

⑥邓细芳.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评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⑦范宏.电影音乐的功能、历史与分析——彼得·拉森的《电影音乐》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⑧网易娱乐.《战狼2》配乐现场花絮 幕后音乐团队大有来头[EB/OL].http://ent.163.com/17/0803/09/CQTG4DNF000380D0.html.2017-08-03

⑨赵艳.影视音乐的艺术形态探析[J].电影文学,2011(16):119-120.

⑩潘玉腾.欧美国家推进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经验及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1(3):46-53.

猜你喜欢

战狼2冷锋战狼
你,山川,我
《战狼2》复映
50亿
《战狼2》全球票房登顶
《战狼2》发布会 主创历数吴京槽点
《战狼2》暑期档上映
一“战”涅槃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5年9月4日—5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6年春节期间罕见降雨过程分析
《战狼》首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