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下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探索

2017-04-09王潼宇

四川水泥 2017年5期
关键词:硕士论文子女养老

王潼宇 袁 野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 鞍山 114051)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下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探索

王潼宇 袁 野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 鞍山 114051)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球范围的普遍趋势。本文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及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局限性和养老设施的不足,结合老人在各方面的需求以及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了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优越性和必要性,并通过改进和优化建筑环境与建筑空间设计来使社区养老建筑服务设施更加的人性化和更加具有针对性。

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建筑;空间环境设计;需求层次理论

一、研究背景

1、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

在我国,根据中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的消息称,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联合国传统的10%的老龄社会标准,并且我国的这一比重还在不断地增加。预计在未来的30年里,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占总人口数量的30%以上。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我国面临着一些重要的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迅速,劳动力人口不足。(2)、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空巢留守老人的数量十分庞大,没有子女和失独的老人在增多,其中很多的老人开始出现了抑郁、孤独等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3)、我国高龄老人的数量增速明显,并且存在着严重的“未富先老”的问题。

2、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施行,我国出生的子女数量可谓是骤然减少,家庭中子女的数量由过去的三五个变成了现在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然而父母的数量却是依然庞大,所以使得养老模式由传统的多子女一起供养一对老人变成了如今的“四二一”养老模式,对于现在的子女来说,形成了一种不小的负担。[2]

3、其他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在我国有三种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其中,居家养老作为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古至今,我国都有着“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而且以血缘和亲缘作为纽带的家庭,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场所,同时也是他们最主要的情感寄托,所以,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具有着其他养老模式和其他养老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可是,随着我国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大部分家庭都变成了独生子女,居家养老出现了严重的局限性,

由于家庭子女的减少,两个年轻人需要照顾两个甚至四个老人,对于子女的经济承受能力、时间还有精力承受能力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老年人的年龄不断增长,他们的健康程度也在不断的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也在不断的上升,老人的自理能力不断下降,他们越来越依赖子女的照顾和关心,可是,面对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同时还要照顾老人,对于现在的子女来说,负担越来越重。

机构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虽然能够减轻子女的负担,可是由于我国的财力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上机构养老的成本高,床位紧张,我国的机构养老水平也不够完善,很多的城市都出现了老人入住难的问题。其次,由于养老机构之中的冷漠,缺乏人情味和不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老人们会产生如抑郁、孤独、甚至厌世等负面情绪。这也是机构养老的局限性所在。

二、社区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1、社区养老的含义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或托老服务。[3]

2、发展社区养老的理论依据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在当今的社会中,随着物质的丰富,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随着家庭结构发生着变化,老人们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精神上的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上。

3、社区养老的优势和必要性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我国的多子女供养两个老人的现象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四二一”的养老模式,这也使得子女的负担不断地加重。老人们也希望可以和自己的子女一起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养老更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社区养老模式是介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它继承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同时也避免了两者的局限性,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4]

三、社区养老建筑现存的问题

1、建筑空间缺乏尺度感

所谓建筑的尺度感,指的是建筑物整体或局部构件与人或人熟悉的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给人的感受。现在我国的养老建筑中,几乎都忽略了尺度感的问题,一些过大的空间会使老人感到空虚、孤独的情绪,而一些窄小的空间,则会使老人产生压抑、抑郁的负面情绪,这就没有充分考虑到老人的需求。所以说,在社区养老建筑设计中,尺度感对于老人的情绪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好的尺度感也能让老人的心情愉悦。

2、无障碍设计不足

养老建筑的无障碍设计是指专供为老人提供的无障碍设计,我国的养老建筑中,对于建筑无障碍的设计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很多的建筑都不能充分考虑到老人的使用,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就使得老人在其中有了不舒适的感觉。

3、设计缺乏人性化和针对性

社区养老建筑就是为老人而做的建筑,每个人的需求,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变化,自身的生活追求和心理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反映在建筑上,设计者就要考虑到使用者的特殊性,考虑到使用者的各方面需求。我国的养老建筑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设计上还缺乏人性化和对于老年建筑这一方面的针对性。

四、社区养老建筑设计探究

1、社区养老建筑内部空间环境设计

社区养老建筑的内部环境主要由休闲娱乐空间,休息会客交流空间,服务空间以及卫生护理空间等组成。老人对于舒适感、安全感和体验感等要求较为强烈,所以对于建筑内部的采光和通风要求也较高。根据调研发现,老人们总是喜欢聚在一起晒晒太阳,基于老人对于阳光的喜好以及他们的心理需求,在设计上,除了将房间设置在朝向好的一面和利用大面积窗采光以外,还可以设置让老人们在一起晒太阳休息的场所。在设计上,还应该考虑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老人,考虑到采光和通风的可控性,满足同时间内不同条件下老人对采光通风的需求。同时,在室内设计中利用日光以及不同的防光灯具,利用建筑构件,演绎出不一样的光环境,来满足老人对于趣味性的需求。[5]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眼睛的变焦能力逐渐地降低,老花眼现象加重,对于光线的需求也会加重,太强的光线会给人造成实现刺激,因此老人的生活的空间中,照明不宜过亮,同时考虑到入睡前晚上的活动的需求,光线也不宜暗淡,过暗的光线会使老人行动不便。考虑到在以上因素,可以设置两套照明系统,一套是光线明亮用于活动的光源,另一套则是光线稍微暗淡的光源,用于老人夜晚起夜使用。同时提高标志的明显性和引导性没,让老人可以更加容易的注意和了解。[6]

在室内也应加强声环境的控制,处理好声音在施内德传播,满足老人的需求。在建筑内部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来降低噪声的干扰,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将声音提高到某一老人能清楚听到的频率上。[7]

在室内的无障碍设计中,由于老人的各项机能的下降,老人往往会被一些细小的高差绊倒会因为地面材质光滑而摔倒,因此,在进行设计时,不应该设置门槛,同时地面也应该进行防滑处理,采用防滑、耐磨的地面铺装。在有高差的地方,可以采用不超过1/12的坡面连接,并且有安全提示。在老人使用的通行空间、卫生间以及餐厅的座椅设置安全扶手,并且拥有一定的连续性。[8]

2、社区养老建筑室外环境设计

a、设置临时休息区

在养老建筑的周围以及整个社区之中,除了最基本的防滑设计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供老人们休息的临时座椅,同时设置一些景观小品,因为老人走路的特点就是间歇性,在老人休息的地方设置一些景观,在让老人休息的同时可以观赏美景,使老人的心情愉悦。[9]

b、自然景观观赏区

在社区的规划上,可以有针对性的多进行一些绿色植被的设计和提供老人观赏的美景。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优美的绿化环境对于人体的疾病康复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可以在建筑内部设置内庭院,种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花草树木,老人都喜欢自然环境优美的场所,这些可以使他们放松神经,缓解自身的孤独感,同时老人也可以在其中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满足老人们较为强烈的体验感。

3、社区养老建筑心理需求设计

a、自然倾向性

通过调研资料显示,优美的自然环境比较容易受到老人的欢迎,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是老人放松身心,可以使老人的心情保持愉悦,舒缓自身的孤独感,避免产生自卑、意志消沉的念头。同时,老人们也喜欢去户外散步,或者做一些不强烈的体育活动,所以要根据老人自身的状况为老人提供活动场所。[10]

b、老幼结合

在美国的纽约城市公园中,设计师为老人们设计了一处属于他们的天地,是一处远离人群的安静的地方,可是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设计师发去那个地方的老人越来越少,而一些热闹的地方却有很多的老人去。从这我们可以知道,老人们渴望交流,拒绝孤独,老人们更加喜欢热闹的地方。所以,在设计中,可以将养老建筑与幼儿园或者青年活动场所结合起来,在老人活动的周围有一些儿童或者青年活动的地方,会增加老人的愉悦程度以及精神焕发的热情,因此,适当的将老人与幼儿青年结合的设计符合老人渴望活力的需求。

五、总结

在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的今天,社区养老更好的解决了我国的养老问题,使老人们可以更好的安享晚年,可是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的还不够完善,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老人的需求,还需要更加的人性化和富有针对性,设计师们也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老人的生理与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做出更好的社区养老规划与社区养老建筑。

[1]胡金良.老龄化背景下综合型养老社区设计方法研究[硕士论文D].河北: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2]刘婷婷.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硕士论文D].山东.山东财经大学.2014(年).

[3]杜翠欣.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硕士论文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袁振华.城市社区养老需求及服务供给研究[硕士论文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成规学院.2011(年).

[5]王蓓蕾.基于人文关怀的养老社区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硕士论文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6]张瑞琛.我国养老政策下的社区养老建筑研究[硕士论文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7]王锦辉.城市新建社区养老中心技术措施探索[硕士论文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8]严婧.养老建筑适老化设计研究[硕士论文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9]杨鸽.综合养老社区居住建筑群体空间规划设计初探[硕士论文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10]云翔.新建综合社区中老年人居住组团的规划设计[硕士论文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3(年).

G322

B

1007-6344(2017)05-0311-01

杨娜,1982.6,女,山西临汾,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生态建筑

猜你喜欢

硕士论文子女养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养生不是养老
Next-Generation Materials for Cutting Tools: Superhard Materials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泰国来华留学生硕士论文语言特征分析及教学启示
养老更无忧了
“双一流”视域下导师学术品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安徽省四届优秀硕士论文评选的实证研究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