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校园空间规划中的儿童行为发展理论

2017-04-09朱宇桐吴佳玲

四川水泥 2017年5期
关键词:空间规划校园空间

朱宇桐 吴佳玲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0)

小学校园空间规划中的儿童行为发展理论

朱宇桐 吴佳玲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0)

儿童的教育和成长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小学是儿童进行基础教育最主要的基地,因此其校园建设一直是政府部门重视的工作。随着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即将到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改善和提高,在对教育领域,对儿童行为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加,相关理论也逐渐渗入到校园规划设计之中,故研究满足儿童行为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几种儿童行为发展的主流理论分支与小学校园空间规划的结合,提出适应现代化综合性素质教育模式的小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方法策略,希望可以为此后小学校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校园规划;行为发展;空间功能;空间设计

中国的未来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前仆后继,所以对于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而小学是儿童成长的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提高社会人民成体素质的基石,是为中国输送人才培养优秀道德品质的关键一步,是儿童未来成长与发展的基础[1]。小学校园建设一直是政府部门重视的工作,与中学、大学相比,小学校园较为突出的特点为规模小、建设量大,长期以来其建设多着眼于量而忽视质。近年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迅猛发展,要培养新一代的各领域的高素质人才,无疑是立国之本,兴国之要,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过程中,理应对儿童的行为密切关注,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也应该更好更准确的渗入到校园规划设计之中,因此研究能让儿童健康成长的校园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儿童心理学也称为儿童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2]。小学阶段儿童行为发展规律和特点主要包括小学儿童认知、语言、兴趣、情绪、人格、游戏、群性、道德等这几个方面。

在小学时期,认知发展的重点在于注意、记忆、思维的发展:注意是指对一定对象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低年级孩子的脑部发育并不足以控制自己的有意注意,因此在入学初期阶段应重视注意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记忆方面,不同时期的儿童其记忆主导方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低年级(1-3年级)无意记忆处于主导地位,到了高年级(4—6年级)有意记忆将逐渐发展为主导方式;思维发展在不同的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的典型特征为其主要形式由具体思维转向抽象思维。

儿童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就是兴趣,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儿童会自觉、主动、积极地探索和学习,也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身处于亲切适度的空间环境之中,孩子的好奇心会大大增强,好奇心进而转化为兴趣,其完成学习的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尤其是像语言活动分支中最难以考察的内部语言,它具有隐晦、简约、与思维联系紧密的特点,如儿童对其他事物的命名,对知识重点的概括等。

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求为中心的心理活动,随个体成长变化而变化。小学阶段儿童的情绪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冲动性渐弱,对于情绪的自我控制与调节渐强;②情绪渐渐丰富,社会因素不断增加;③进一步发展高级情绪与情感。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指出:“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使然,几乎所有的儿童都难以抗拒游戏的吸引”[3]游戏所具有的自发性、娱乐性和创造性对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兴趣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对于玩伴的寻找中,显现了儿童群体性的发展。小学儿童的群体性发展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于自我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与不同社会成员的交往,如同伴之间和师生之间。

小学各阶段儿童社会关系不同,所体现出的人格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低年级的孩子对各种混乱状况的处理、对失败、挫折的冲击的承受都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对老师有强烈的依赖性。其人格发展,深受老师言行的影响。中年级的孩子本就较多烦恼于“学习”和“交友”,再加上“性格”,几乎就是孩子日常思考的全部,这个时期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转折点,人格方面的引导不容忽视。高年级的孩子则会体现出明显变化,深入的学习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低年级小朋友部分时候的依赖,使得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大幅提升,也同时开始具备了紧张感和压迫感。

基于以上部分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而非过多的教导,儿童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完成学习任务。现今主流校园空间的类型基本分为三种:领域性、功能性和场所性空间区域。领域性空间有助于人方向感的形成,也利于人自我完整感的提升,对于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儿童在领域性空间这里应该可以辨认某些东西或地方“属于”自己;学校的主要活动即学习和游戏,功能性空间是学校主要的活动空间,是可以根据行为和使用的变化而开放使用的行为空间,对儿童的行为应既有“限制”的一面也有“开放”的一面,应最大限度促进儿童自主行为和随机行为的发生;场所性空间可以表现特定校园形象、树立标志风格的空间。儿童的个人学习观不同于成人,是极度主观的,因此儿童的主动行为要得到完全的尊重,这样才能使儿童对于校园产生认同感。

总而言之,儿童行为能力和校园空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空间影响行为发展,行为左右空间内涵。校园空间的建设过程中,空间应该作为一个变量适当调整并且充分考虑加入的儿童这个特殊的用户对校园空间形态的需求,最终达到规范孩子的行为,促进素质教育和发展的目的。

[1] Heekyung CHA NG . Mitsuru SEND . AStudy of Semi-outdoor Spaces in Kindergart ensin Japan .[J]. Journ al of The Japanese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 re . 2002:02.

[2] 张琴. 心理学学科分支体系与其文献分类研究[J]. 晋图学刊, 2009,06:4-7+13.

[3] 摩特洛克. 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法[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90.

[4] 皮亚杰 儿童的道德判断 1932

[5] 朱冬梅. 浅谈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TU7

B

1007-6344(2017)05-0117-01

猜你喜欢

空间规划校园空间
空间是什么?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创享空间
银河空间规划委员会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