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区新农村规划进程中文化保留与传承研究

2017-04-09于欣波

四川水泥 2017年5期
关键词:村落民俗规划

于欣波 朱 林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鞍山 114000)

东北地区新农村规划进程中文化保留与传承研究

于欣波 朱 林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鞍山 114000)

建设新农村是实现我国共同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建设规划如火如荼进程中,针对普遍存在农村居住文化、民俗、民习等元素在规划中忽视与摒弃的问题,通过对东北农村居住文化、民俗、民习的收集和归纳,提出了如何将新农村建设与当地居住文化、民俗、民习等元素的保留相结合的具体解决策略。

东北农村规划;农村居住文化:民俗;新农村建设

1.宏观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建设不同,应与农村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配套设施齐全、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精神文明的新农村。【1】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努力实现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要着眼落实“十三五”规划,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要以县域为重点整体推进,动员各方资源,做到因地制宜,不能以摒弃当地居住文化、民俗等元素为代价的盲目开发。

2.我国东北农村的居住文化、民俗

在我国东北农村居住文化是历史传承的过程中的积淀,是一种历史现象。当地居民经过历年历代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地域特点、自然地貌条件、与人们的习俗、生活情趣等等形成当地特有的文化氛围,也是当地居民生存发展的精神财富。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地域差异较大,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而且东北地区是多民族共存,主要民族有汉族、满族、朝鲜族等,东北农村居住文化是多元化的综合体。

村落,是农民长期聚集所形成,大多数为自然形成的,受到地域特点和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呈现出了依山而建、临水而建形成的地域文化;随着村落建设发展,村落只是部分形态发生改变,整体形态趋于自然演变;院落,东北农村院落根据各地的地域特点和生产方式各有特色,院落布局通常为街巷制,各户彼此相连呈聚集状。宅基地通常为矩形,由院墙围合且界线明确,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出入口沿街设置主出口,少数侧面也会开设小门与邻居相通,院落既承担生产功能又是邻里交流的场所;【2】住宅,东北农村住宅多为平房,呈对称布置极为规整,开间分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主入口一般设在房屋的中轴线,中心开间承担门厅、厨房与通往各居室的交通空间的作用,形成“东屋”与“西屋”两侧居室,三世同堂的情况下,长辈多居于“东屋”,晚辈多居于“西屋”,建筑的平面功能分区清晰的体现了长幼次序和准老爱幼的传统观念。【3】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约定熟成的文化事项,东北农民在庆祝节日会衣着特殊装束来表演节目,像扭大秧歌、二人转等,还会在村里庙宇祭祀神灵或先祖;春耕秋收,是农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春耕前人们提前备好农具和种子,秋收家里老少都要去田中收获喜悦,红白喜事都会聚集很多村民举行活动,一年中每段时间都对应着相宜的习俗活动,从积累中不断丰富。

3.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物质文化保留矛盾的解决措施

国务院出行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明确了建设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与幵展,全国上下热火朝天的搞经济建设,农村不断地向城市靠拢,与城市看齐。农村传统的平房逐渐被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所取代,农村中也少有几处还存在平方建筑,一味的“更新换代”造成了传统建筑的破坏与消失,农村的村落感觉所剩无几,缺乏自身地方特色与自身文化文脉的传承,人性化的现代化人居环境对文化活动特别是对文化的不重视,无视地域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

规划设计中应遵循实践可行性、传承性、前瞻性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力求新的村庄格局和空间布局能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地貌与环境特点,例如对村落的水体、山体、耕地、古庙宇、古井、碾盘、古树等传统物质文化,不得因规划要求肆意破坏,务必保持原貌加以保护,并积极发掘旅游开放价值,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又能对物质文化保持维护,使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达到和谐。【4】

民宅设计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民宅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遵循尊重历史、整旧如旧,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避免盲目的大拆大建,完全照搬模仿。民宅设计有保护、改造、新建三种模式,对于年久失修的土坯房进行加固并作为展品得以保留,一般建筑采取适当的改造,提高农民的居住舒适度与居住生活质量,对于新建住宅应遵循传统民居的格局形式,应体现出传统的居住文化印记。

4.不良文化、民俗的改造与优良文化、民俗的继承策略

在农村由于经济和发展的缓慢,同大城市相比文化活动有限,人们闲暇主要是相约打牌玩麻将,或者一起喝酒娱乐。相较城市,农村的迷信活动更加普及和广泛,村落中脏乱差的环境和文明程度的水平影响着整个村落的发展。

一个村落,既有村落的形,又有村落的神,通过形的塑造,去激活神的那部分。在新农村规划进程中,应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承,唤醒村民对传统民俗认知,摒弃腐朽落后的思想。

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在规划中设置更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比如说农家书屋,景观园,健身区域的设施等等。公共空间在传统村落,它是维系这个村落的人际关系的非常重要的场所能够让农民朋友在交流中受益,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层次和精神生活质量。有组织有计划,定期的组织一些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活动,既加大了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又增加了凝聚力。【5】

在规划中设置乡土文化博物馆,将村民日常生活器具、生产工具、手工艺品、古器等收藏起来,通过展示和影像资料等让青年人从认知到传承,意识到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对民族性的一种认同。

5.结语

新农村建设与村落传统文化势必会发生冲突,自然传承下来的村落即是历史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也是人们心中最理想的居家港湾,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居住环境质量,加快了农村城市化、现代化。一脉相承的农村传统文化,是精髓,更是人类繁衍生息与不断前进发展中保存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刻的寓意和民族特征。,村落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对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则显得十分重要,它既有着传统的民风民俗,又受着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

参考论文

[1]崔洪滔,基层政府治理视角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2015

[2]张志.辽北村镇现代居民的适应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9.

[3]李永琴.北方农村住宅现状及其未来发展[J].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09.02.

[4]王富强 吴青新农村建设中的居住文化浅析[J].《山西建筑》.2007.

[5]于波.吉林地区农民住宅空间设计与研究[D].长春工业大大学.2013.04

TU7

B

1007-6344(2017)05-0116-01

猜你喜欢

村落民俗规划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