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养结合与人性化建筑设计

2017-04-09于欣波曹遥威

四川水泥 2017年5期
关键词:医养养老院人性化

于欣波 曹遥威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鞍山 114000)

医养结合与人性化建筑设计

于欣波 曹遥威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鞍山 114000)

21世纪的中国,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的情况下,老年人对于医疗护理的需求日益见长。但是面临一个问题,我国的医疗与养老的关系不够协调,联系不够紧密,所以“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已成为重中之重,也是一种必然选择。因此对中国的养老建筑模式进行探讨,结合我国现状、养老建筑设计原则,并通过案例分析,以人性化为切入点,讨论了医养结合在建筑中的实现对策、困境等。

医养结合;建筑设计;人性化

1 绪论

1.1医养结合必要性

“医养结合”指医疗与养老联系,完成资源使用的最优化。使用“医养一体化”形式,集治疗、养老等为一体,把健康医疗放在重要部位,将养老部分和医院相结合,把生活和康复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

医养结合的必要性在于如下三点。(1)老龄化情况严重。(2)养老机构很难能达到老年人医疗需要。(3)大型医院很难供给细心服务。

1.2医养结合的设计原则

1.2.1 以人为本

“以老年人为本”是重要原则,由此展开相关设计。一切以老年人生活需求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人性化原则。延续性是又一原则。而安全性原则是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基本需求,也是保障老年人居住生活质量的基础。

1.2.2 就近便利

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上的是否便利,很大程度左右了大部分老年人的选择。这体现了有些位置不便利的养老机构空床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2.困境与对策

2.1医养结合的困境

2.1.1 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少许社区和养老机构是与社区服务和医院合作,但由于设施简陋,很难满足医疗需要。 许多养老机构协定中内容、标准和要求缺乏明确性,而且缺少有用监管和问责。

2.1.2 服务内容单一僵化

我国对老年人是否需要服务以及内容和程度,难以满足需求。养老机构是基于简单的生活护理,提供简单的治疗补充,无法提供疾病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服务。

2.2医养结合的对策

提高积极性,完善服务对较大的机构。对规模较小可按标准开设医务室等,可设立医疗联系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能符合持续性原则,内部设置生活照顾、慢病医疗、康复养护区域,通过不同要求设置相应服务。

3 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

3.1功能便利

传统养老机构的功能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养老用房、办公用房以及附属用房。在医养结合理念下,要加上医疗用房。但是医养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功能上的医加养就可以实现的。各类用房要实现分区明确,并且互相联系紧密。

针对老年人的性格,一方面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隐私保护,尽量做到有盲点,即个人空间。此基础上要将老年人的用房相对集中,以照顾老年人容易感觉孤单的心理,并独立成区。而医疗部分的位置则是重中之重。由于医疗环境要求的特殊性,例如静、净、近等,所以要求医疗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应该是相互独立的,既不能与其他三部分的用房形成相互干扰,又必须有紧密联系。所以在设计中能引入连廊的形式,便捷地连接各个部分,还可完美引入景观因素,发挥景观的康复性与治疗性。由于人性化是主题,在连廊内按比例以及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增设一定座椅,以此来丰富空间属性,加以花鸟修饰,更可以实现私密性的要求。当然无障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3.2归属与人性

建筑设计,形式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形式也是老年的第一印象。

归属感是第一原则。可以考虑到老年人的年龄问题,追溯到他们那个年代。人总是怀旧的,可凭借当今时代的技术、材料以及结构,着手构建他们那个年代的建筑形式,类似于“类型学”这个理念,从这个城市的肌理以及人们的记忆切入。

人性化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例如空间的材质,锐角的位置以及一些可掉落的装饰都是对老年人安全的保障。外形色彩方面要采用明度较高的暖色系。据科学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视觉敏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衰落,对于红色、橙色等颜色具有较高的辨别度。

3.3花园与光

建筑融入环境,是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这不仅要考虑室内外的环境,还要考虑包括视觉环境、听觉环境、嗅觉环境、触觉环境以及味觉环境在内的可感知又对老年人有一定影响的因素。景观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据科学研究表明,景观具备康复医疗功能。因为景观形象有直观的状态,它可以对患者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更加有助于身心疾病的恢复。

医疗景观若想发挥全部作用,必须考虑明晰、静谧、亲和以及舒适等因素。在此可引入医疗花园的理念,既有一定的聚会场所,鼓励各自之间的交流互动与社交,又有各自的私密空间,有着自己一方的小天地。在医疗花园中,视觉环境即色彩的体现,主要是绿色的景观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治疗作用。嗅觉环境的体现,即花草的香气能改善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触觉环境的体现在于老年人与自然因素的接触,包括植物、光线、水体等,无处不体现着触觉的反应,在这些因素基础上加以利用,将会有利于老年人。

太阳光对老年人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养老机构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朝南是必不可少,也可以利用一定方向的旋转与格局的排布——比如院落式布局,不仅能体现动静分区,也能充分利用自然光,加上中庭的引入,形成处处光。在幽暗处辅以人工光照,让一个医养结合的养老结构无死角,无黑暗。

4 成功案例分析

4.1美国案例分析

美国“桑尼布鲁克”养老院是“辅助生活”养老院之一。该养老院具有以下特点:(1)采用走廊式建筑形式。建筑物的基本格局是沿走廊两边设置客房,其主要特点是便于客人出入和护士巡房,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2)建筑物内设置较大的公共空间,包括餐厅、咖啡厅、水疗和辅助洗澡室、举办讲座和看电影的活动室。这些对克服老年人孤独心理,增强社会交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客房设计注重自然采光。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拐角处的直线型建筑外墙结构改成有凸起的外墙结构,使原来的一个拐角房间变为多个拐角房间。拐角房间有两个互相垂直方向的窗,可以两面采光。由两个方向照射在室内的光更接近自然光。

4.2新加坡案例分析

在新加坡裕廊西地铁东站,有一个黄廷芳医院以及裕廊社区医院。这个医疗群囊括了治疗、商业、休闲部分。医疗设计不仅包括老年人公共服务,还使医疗功能距离化。目的是缔造“无围墙医院”。最大的自然通风和照明产生的有机形式的病房塔,墙的垂直遮阳玻璃幕墙增加了生机。每一位患者都拥有一扇窗的概念则是该设计的重中之重。尽量建造屋顶花园空间,尽量为病人及员工减少来自道路和商场的杂音。

4.3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城市社区和乡镇老年人大部分经济收入水平属于中等收入偏下,养老需求集中体现为对生活不能自顾的老人提供照顾和看护。根据这种需求,我国养老院理念上可借鉴美国“辅助生活”的养老模式,在设计上可借鉴新加坡的无围墙以及一人一窗设计。中国目前大部分养老院建筑注重设置尽量多的客房数量,以便增加入住人数和相关收益。美国养老院的设计理念恰恰相反,客房数量和面积较少,公共空间面积非常大,使公共服务功能丰富。表面看起来,这会影响养老院的收入,但是由于养老院宽敞的公共面积和公共服务能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结果客房入住率高,养老院长期收入稳定。这是中国养老院设计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而新加坡体现的老年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人性化设计是对医养结合理念的升华。

[1]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中国园林,2009,08.

[2]杨海宇,"医”、"养"结合的生态花园医院——贵州同济贵安医院规划设计,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5(5):67-70.

[3]李春梅,健康城:医养结合的新加坡模式,中国勘察设计, 2016(6):52-55.

TU7

B

1007-6344(2017)05-0115-01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院人性化
医养当兴
日本Sakuragien-青森养老院
把幼儿园搬进养老院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有多少钱才能住进养老院
老太太养老院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