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度假酒店设计研究—以青岛涵碧楼度假酒店为例
2017-04-09汪江林垚
汪 江 林 垚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00)
滨水度假酒店设计研究—以青岛涵碧楼度假酒店为例
汪 江 林 垚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00)
本文以研究滨水度假酒店建筑的空间地域性为出发点,针对滨水度假酒店建筑与水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合国内设计比较成功的滨水度假酒店——青岛涵碧楼这一案例,从空间形态方面进行归纳和研究。希望本文为滨水度假酒店设计带来些许的启发。
滨水度假酒店;地域性;过渡空间;青岛涵碧楼
一、滨水度假酒店概述
1.1滨水度假区的概念
1.1.1 滨水区及滨水度假区的涵义
滨水区指的是陆地和水体相接的区域的总称。也可以说,滨水区是相邻湖泊、河流或海洋的土地的一部分。这个概念可以推导出,滨水度假村是建在海滨度假区。滨水度假区就是指与湖泊、河流、海洋等水体相邻或是有相对大的水体,以水环境为主要休闲特色的旅游度假区。
1.1.2 滨水度假区的分类
滨水度假村根据水的不同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
(1)滨河型:在度假区的河流,同时提供景观和水的价值。如六合杨阳旅游区等。
(2)滨湖型:湖泊在度假区内主要提供景观价值。如无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因为地理条件,在内陆的滨水度假区中主要以滨湖度假区为主。
(3)滨海型:是滨水度假区的主体。在滨海度假区里海洋的景观价值相对次要,而主要价值在于水面和水下的娱乐性。如三亚亚龙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1.3 滨水度假区的特点
与普通度假区相比,总结出五个特点:
(1)水景观是滨水景观建设的主体
(2)水质保护是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重要考虑因素。
(3)水体高度的变化对于景观营造和旅游安全具有巨大影响。
(4)水温的变化对旅游活动有很大影响。
(5)水体的气候影响明显。
1.2滨水度假酒店的概念和特点
1.2.1 滨水度假酒店的概念
处于海边、湖泊和河流边等滨水环境中,以水为主的景观和主题的度假酒店被称作滨水度假酒店。依照滨水区内水域的差别,滨水酒店分为滨河酒店、滨湖酒店、滨海酒店和人工岛屿酒店。
1.2.2 滨水度假酒店的特点:
滨水酒店的特点主要分为三点:
(1)在滨水度假酒店的空间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是尽可能多的空间(如房间和公共空间)来享受水,所以建筑一般有一定方向性。如三亚假日酒店。
(2)滨水酒店建筑类型很多,在海滨城市里,可以做层数高的高层建筑,也能够做多层或者别墅的度假村。而在偏离城市的景区中多为多层建筑亦或是全别墅的度假村,如青岛的涵碧楼酒店。
(3)滨水酒店在材料上一般使用柔和或者素雅的色调 ,以此表现出大海的美好,让客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如我国海南博鳌的金海岸酒店。
二、滨水度假酒店和水域的关系
2.1滨水度假酒店和水体的关系
滨水建筑组成的主要依据是水环境,滨水建筑的组成也必定反映水环境的特性。正常临水部分的地势是相对平坦的,使滨水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二维的关系,本文研究建筑与水的关系时,从建筑和水的相对位置分析,滨水度假酒店和水的关系概括为四种:
2.1.1 临水式
(1)直接临水式
直接临水指的是建筑和水之间没有其它事物阻碍,建筑内的人可以随时随地达到水环境进行活动、休息等。直接临水式的建筑与水之间没有过渡空间,使人的近水活动发生在建筑里面。从反面来看,建筑占据了水体的边缘部分,破坏了人们沿水体边界活动的连贯性,因此在设计滨水度假酒店时一般只有特殊情况才使用这种方式。
(2)非直接临水式
非直接临水指的是建筑的边缘与水具有些许间隔,此间有可以让人活动的过渡空间,一般是指天然的水岸、人造景观等。所以,在滨水度假区的设计中,非直接临水是最广泛使用的形式。
2.1.2 探入式
探入式指的是建筑物的一部分进入水体,或者建筑的边缘凸出水岸线形成半岛状。这种形式通常应用于大型滨水旅游度假综合体。
2.1.3 离岸式
离岸式指的是建筑位于水中央,建筑与外界的联系多为地下通道和桥梁。这是较为特别的滨水建筑形式。
2.1.4 内凹式
内凹式滨水酒店指的是基地向内陆方向凹进,将水引入基地内形成的形式。水从层次上分为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空间,空间层次感较强,适合群体酒店空间的表现。
三、青岛涵碧楼建筑空间的地域性分析
青岛涵碧楼是乡林集团在大陆的第一家超五星级度假酒店,该酒店坐落124于青岛市黄岛区张屯嘴,建筑面积14万1500平方米。由国际建筑大师 Kerry Hill(科瑞路希尔)担纲设计,从选址到建成耗时 6 年。
3.1青岛涵碧楼建筑空间概况
在选址方面,张屯嘴位于青岛东南处滨临海岸线,背靠凤凰山,三面环海,涵碧楼就座落在延伸出海面的礁石轴线上。鸟瞰建筑地形地貌,形似展翅高飞的凤凰,这与地名的出处不谋而合。张屯嘴海湾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环境,还是个天然的避风港。
在设计主题定位上,青岛涵碧楼虽然是由外籍设计师掌手,但是其却深谙东方美学的之道。青岛涵碧楼的设计思路吸取自山东的深厚文化,在传承了 Kerry Hill一向的极简风格之上,又以儒家文化精雕细琢。儒家文化历来尊崇“天人合一”哲学,在天、海、山峦环抱的海角上,一座充满儒家隐居理想的滨海胜地—涵碧楼,在向中华传统文化致意。
3.2青岛涵碧楼建筑空间组织方式
从整个建筑群空间组织来看,任何由个人组织的组织都有其内部组织结构。建筑群的空间结构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人的理性秩序,二是自然的随机秩序。 青岛涵碧楼,作为一座现代度假酒店建筑,其内的每一栋单体建筑功能相对比较单一,需要采取多个单一的组合建设,形成一个功能联动的建筑群。其建筑组群的结构,从根本上采用了人文地域性的秩序进行组织。作为滨海度假胜地,这里的自然环境有高度的整合性,如海岸线条件、海岸地貌、海平面和海岸道路高程、岩土地质资料;当地日照潮汐、温度和延伸到海外的岩石形状轮廓,这些不同形式的自然要素,组成涵碧楼所需的功能面积。
从建筑组群形态上讲,涵碧楼建筑组群沿海岸线整体平面动线形象利用一条轴线支撑整个组群,呈“T”字形。建筑规划尽量保持当地的原始风貌,使建筑完全融入当地地形,隐身在山坡地之中,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岩石,海滩,海岸线被保存,当地原有鲍鱼池维护,为的是让人看到当地最自然的情景。
在平面图上,入口的公共接待区依据海岸线地形交错纵向分布。单体悬崖别墅客房沿着弯曲的中轴线依次布局。 43栋独立别墅排着队由北往南,以袒露的岩石轮廓线前进,形成南北条状延伸至海中。其余的 30 多套连体别墅,以 6 栋独立的方盒绕半圈的海岸线依岸而建,目的是让每间房都能看见大海。
从东西轴线中间往南眺望,建筑组群中间高,东西两边依次降低;目的是让每家每户都能看到大海,整体建筑层次前高后低,前整后散,内外单体客房之间错落有致,建筑肌理较为丰富,层次深浅变化,单体建筑多数成规整的“回”字形分布并串联在一起,功能流线较为清晰。
四、结语
文章阐述了滨水度假区和酒店的概念,从大体上阐述了滨水度假酒店的特点。接着从二维的角度,详细叙述了滨水度假酒店和水域的关系,其中包含临水式、探入式、离岸式、内凹式等四种不一样的关系并举出了部分实例,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弊。同时,结合国内成功的案例—青岛涵碧楼,分析了涵碧楼的建筑空间地域性,为营造滨水度假酒店的滨水环境提供理念和方法。
[1]周雅筑 .自然禅意的“儒家隐居”——青岛涵碧楼规划设计专访 . 城市住宅[J].2015(02)
[2]满登 .青岛涵碧楼[J].建筑技艺,2015(7)
[3]陈方.滨水度假酒店设计研宄[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7.
[4][英]凯瑟琳·斯莱塞 . 地域风格建筑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0.
TU7
B
1007-6344(2017)05-0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