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兴起与发展之路

2017-04-09付承臣

山东化工 2017年24期
关键词:技术型应用型校企

李 珂,王 明,付承臣

(河南工程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均等化时代,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慢慢沦为大众教育,毕业人数也逐年水涨船高,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2003年,毕业生总数只有212万,2009年就突破600万,刷新为611万,2016年毕业生总数765万,2017年毕业生总数795万,从数字看来很是喜人,一年一个新台阶,但面对逐年增加的数字,谁又去想这些数字背后的潜在问题呢?大学生大学时光收获如何?这些毕业生何去何从呢?当被问起"大学四年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不少大学生的回答是"无聊、没劲、没学到什么东西",甚至不少人又重提了读书无用论、毕业等于失业的言论,这是教育的悲哀[1]。高考扩招以来,一方面每年几百万的应届毕业生等待就业单位的接纳,造成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加重,另一方面素质化教育严重轻视了学生的应用技术实践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不少大学生理论知识方面一般,而动手操作能力太差,设计思路根本不可行等一系列问题[2-3]。

2016年12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规划》中指出"要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首先,要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不要把全部高校办成综合性同质化的学校,而要推动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个应用型是面向社会需求的、面向各行业的。" 政府已经看到了以前教育发展模式的不足,并正在积极寻找新的教育模式,大力推动高校应用技术型转型,推进高校的教育结构调整。下面笔者就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兴起缘由和发展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1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兴起之由

1.1 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从上世纪末到21世纪初,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所需技术含量大幅提高,产业升级换代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日益提高,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进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十余年时间内,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数量迅速增加近300所[4]。21世纪初至今,全国高校一哄而上涌入扩招的快车道,都一边倒地向“大而全”的方向发展,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不断增加新专业,全国高校都办成了综合性同质化的学校,毫无特色而言。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它由经济基础所决定。进入2016年,经济从纵向滑落向横向稳定的“L”型的趋势逐渐明显,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速度进入一个趋稳区,但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质量被关注,这个过程中各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制造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重创最深,尤其需要尽快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就需要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同质化的本科教育不但会导致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还会出现因为专业技能不扎实,到头来落了个毕业就等于失业的结局[5]。

1.2 完善现行高等教育体系的不足

目前,我国工程技术人才一般由职业技术学校和高职院校来培养,这些学校的大多生源质量偏低,社会声誉不高。而新升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很多是由普通高等专科学校、高职院校升格而来,也伴有层次不高,名气不大的特点[6]。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一定程度上,人们在潜意识中将应用型人才认同于低层次人才。但事实上,这是个认识上的误区。据有关资料[7]统计,发达国家人才的需求比例为:从事科学研究的拔尖人才约占5%,从事设计开发的专业人才约占30%,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人才约占65%。如此看来,应用技术型人才在产业人才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这些产业输送人才的机构正是相关职教学校和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所培养的本科人才相对于理论知识,更加强调应用研究;相对于科学研究,更加突出技术应用;相对于厚基础,更加注重专实用[8]。这种本科教育的"异质性"服务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体现了我国本科高等教育的与时俱进。

1.3 呼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和促进人的发展,是以“教为本、育为旨”的鲜活迥异的“人”的可持续发展[9]。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使每个学生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生活观念等,这些后天形成的材加上先天迥异的天赋,塑造了资质千差万别的学生。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学生群体,就要求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与个人发展目标、个性倾向及其社会活动方式紧密结合的教育服务,并形成相应培养方案。如此,将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将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出的都是适合自身实际情况且具有鲜明发展方向的人才[10]。因此,基于人的个性差异以及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呼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立足自己的专业特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专业化高技术人才。

2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思考

2.1 专业建设是应用技术型院校的谋生之本

专业建设是应用技术型院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种以专业为导向的教育,其专业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某类人才的需要,不再以学科发展为主要依据,学科只对专业起支撑作用,其专业会随着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变化而进行调整[11]。但现实中,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盲目仿照国内一流高等学校,根本不看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大”、“全”,丢掉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结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难就业的毕业生。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足之本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情况如何,直接影响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质量。不但要转好专业建设,还应着重抓好特色专业建设,有了特色专业作为支撑,才能称得上特色办学。在办学过程开展特色专业建设,逐步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高,提升学校在地区和全国的影响力,这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谋生之本。

2.2 就业为导向指引应用技术型院校发展方向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因办学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技术人员的需求,呈现出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局面。因此,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12-13]。对于如何做好以就业为导向应用型技术院校的办学,国外的好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可参考英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培训体系以及美国的职业教育,结合院校自身的基本情况,制定卓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适当比例,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尝试“订单式”培训模式,使应用技术型院校教育办学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需求。

2.3 校企合作是应用技术型院校发展的动力

2006年7月,国家劳动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提出要“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特别强调:"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绝不是学校教学环节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项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当前社会各个行业竞争都异常激烈,为能在教育行业中立有一席之地,应用型技术院校在抓好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必须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14-16]。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能够使应用型技术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达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目的[17]。校企合作重在落实,要选择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要在专业设置上突出企业需求,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提高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比例等等,这些都是一些需要真真切切落实的任务。

2.4 “双师型”队伍为应用技术型院校发展护航

应用型技术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它的本质就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这种应用型教育就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所以,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模式到师资队伍,既有别于以往的大专,更不是简单本科教育的压缩,需要进行重新认识与改革。对教师来说,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支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能从事高职学生教学,又能从事在职员工培训,既搞教学又搞科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8-19]。只有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应用技术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如何建立“双师型”队伍,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方法,笔者有几点建议如下:

(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安排教师到职业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参与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丰富教师实践经验。

(2)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队伍。

(3)将“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中,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改进培养措施,增强实效性,完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主动转型。

[1]邢春冰,李 实. 扩招“大跃进”、教育机会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 经济学:季刊,2011,10 (4):1187-1208.

[2] 吴要武,赵 泉.高校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 经济研究, 2010 (9) : 93-108.

[3] 张向东,孙国志,贾宝新.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能力结构及培养[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4) : 434-437.

[4] 陈小虎, 吴中江, 李建启.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0(6):4-6.

[5] 傅惠民.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J]. 教育与职业, 2016 (16): 5-6.

[6] 周谷平,徐立清.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 , 18 (3) : 5-8.

[7] 陈小虎,吴中江,李建启.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0(6):4-6.

[8] 钱国英,王 刚,徐立清.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 中国大学教学, 2005 (9) : 54-56.

[9] 柳 亮, 李孟璐. 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本质与价值[J]. 高教论坛, 2017 (3) : 123-125.

[10] 王运东,刘桂宇.论因材施教思想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2):27-29.

[11] 安 波.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2):44-45.

[12] 刘英华.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昌市: 师范大学, 2015.

[13] 张维亚,严 伟. 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77-81.

[14] 龚建荣,阙善材.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0):95-96.

[15] 徐科军,黄云志. 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 (7) : 52-55.

[16] 罗文广, 胡 波,曾文波, 等.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 30 (3) : 15-18.

[17] 刘华富, 张序君.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 (z2) : 55-56.

[18] 刘 岩. 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大众文艺, 2016 (9) : 217-218.

[19] 杨睿宇, 马箫浅. 浅议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J]. 商, 2014 (4) : 290-291.

猜你喜欢

技术型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