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图表突破“血液循环”教学重、难点
2017-04-09遵义市第十一中学贵州遵义563000
王 毅 (遵义市第十一中学 贵州遵义 563000)
7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他们的认知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充分发展,容易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观察和兴趣,缺乏对事物本质认识而深入地学习。所以,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学习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是实现直观教学较好的方式。
所谓直观,即感性认识,是具体、直接和生动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7年级下册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2节“血液循环”部分,安排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既是“血液循环”这一节内容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在学完这部分内容与之后常常记不住心脏4个腔及与心脏4个腔相连的血管的名称,更对血液循环的途径搞不清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笔者总结出用图表这种直观教学方法解决该问题。
1 利用图表整合教材内容
1.1“血液循环”一节知识结构(图1)
图1 “血液循环”一节知识结构
1.2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1.3课时安排原课时安排为5课时,分别是:
1)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1课时;
2)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2课时;
3)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1课时;
4)血压和脉搏反映心脏和血管活动情况,1课时。
整合后的课时安排仍为5课时,但有变化。
1)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1课时;
2)心脏的结构、功能、血液循环途径,1课时;
3)心脏的生理(心率、心输出量)、血液循环的生理特征(血压、脉搏),1课时;
4)血压和脉搏反映心脏和血管活动情况,1课时;
5)实验:观察心脏、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1课时。
调整后在“心脏的结构、功能、血液循环途径”这一课时中要解决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要解决的难点是: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1.4整合后的优势将心脏结构与血液循环途径调整在1节课内完成,既能在1个课时里体现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进行的循环流动这个知识的连续性,又节省了课时,更利于让学生记住心脏4个腔的名称、血管的名称等,搞清楚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以及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及其中的气体交换、血液在循环途径中的变化等教学重、难点。
2 利用图表突出教学重点
2.1利用模式图略讲结构利用教材中心脏结构模式图,结合心脏结构模型,略讲心脏的4个腔及与之相连的血管的名称。
先教学生学会区分心脏的左右和上下,学习心脏的4个腔;同时板书心脏的4个腔及与之相连的血管。这时,血液循环的示意图已经完成了“图2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中间的一部分,为下一步继续讲循环途径节省了时间。略讲这部分内容是因为在血液循环途径这个环节的学习中,可以通过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方向及来龙去脉对血管名称的来源进行补充,将时间用于解决“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及其中的气体交换、血液在循环途径中的变化”等教学重、难点问题上。
2.2结合示意图,详讲血液循环途径利用教材中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然后师生共同将教材中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转化成“图2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该环节紧扣上一环节,所以只是完善和补充示意图,节省时间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通过示意图的教学,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和掌握,具体优势是:
1)便于记住血管的名称是根据血液流动方向命名的。
2)直观了解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来龙去脉,理清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及上、下腔静脉的名称来源。
3)通过分析理解“同是动脉,为什么有的动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有的流动的是静脉血”等问题,学生从根本上理解血管分类的依据,从而知道血管的名称跟内部流动什么血是无关的。
4)学生更容易分析心脏4个腔的壁为什么不一样厚,从而找出答案。
5)能理解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的流动,心脏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6)能分析药物在体内是怎样运输的。
3 利用图表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主要是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名称及2条循环途径,利用“图2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图2 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
教师结合教材中的插图,与学生一起完成“图2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
1)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就完成图中间心脏4个腔的部分,在学习与心脏相连的血管时就将血管的名称完成在图中相应的位置,并用箭头标注血液流动的方向,这样便于节省时间。
2)从左心室开始完善体循环。在图中用红色粉笔的线条和文字代表动脉血,蓝色粉笔的线条和文字代表静脉血,有助于学生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此时,利用已完成的体循环示意图,解决以下问题:体循环的概念是怎么得来的?气体交换在哪里进行?血液流经全身毛细血管后颜色为什么改变了?与左心室相连的血管为什么叫主动脉?与右心房相连的血管为什么叫上、下腔静脉?体循环对身体的重要功能是什么?
3)从右心室开始完善肺循环。同样注意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同样利用已完成的肺循环示意图解决以下问题:肺循环的概念是怎么得来的?气体交换在哪里进行?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颜色为什么改变了?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为什么叫肺动脉?与左心房相连的血管为什么叫肺静脉?肺循环对身体的重要功能是什么?
4 利用图表进行总结与能力提升
4.1利用图表进行总结,比较体循环和肺循环学习完“图2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体循环和肺循环进行总结和比较(如表1),有利于学生清晰认识血液循环途径。
表1 比较体循环和肺循环
4.2利用图表,深入思考和理解问题
1)同样是动脉,为什么主动脉和肺动脉里流动的血液不同?
2)分析心脏4个腔的壁为什么不一样厚。3)分析和推理药物在体内运输的途径。4)简述血液循环的意义。
5 教学反思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记忆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名称较为困难,对血液循环的途径不清楚。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后,再配合图表进行直观教学,让繁琐、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能在1课时里得以呈现,帮助学生弄清血液循环的2条途径,进而清楚每条血管中血液的来龙去脉,学生能清晰地记住心脏的4个腔及与之相连的血管。因此更容易突破教学难点,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