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认知过程分析为基础探究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设计与应用

2017-04-08方红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学问题小学数学

方红艳

摘要:小学教育是学生接触系统化知识的基础阶段,如何更好地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已然成为新时代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出发,用新的视角分析小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从而探究在教师主导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以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教学问题;设计及应用;认知过程;小学数学

认知心理学之父奈索(U·Neisser)在他1967年出版的著作——《认知心理学》一书中提到,认知贯穿于感觉输入的变化、加工到存储恢复乃至使用的全过程。[1]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认知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心理学领域许多学者对认知过程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形成了许多理论,但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大到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小到管理领域、医学领域及教育领域。不用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即学生应充分了解社会、动手实践、深入思考。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来自于教师的传授和解惑。教学活动由教师来主导,在此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应该如何将知识转化成学生可理解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效果如何,认知效率高低,而这将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内容:

一、学生认知过程的相关概念

如前所述,认知过程是一个信息的获取、简化、存储及使用的过程,那么学生的认知过程也可以被当作是有意识的加工过程,即通过感觉器官的感知(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根据感知主体原有的信息库存量,将外界的感知分为两部分:一是短时记忆,二是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都将会继续由认知主体进行加工,形成长时记忆。这个过程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尤其是工作记忆阶段,主体通过“注意”深化认识,千万不能忽视“注意”的地位,它的有限性会对整个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过程造成限制。由于小学生自身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接触外界环境的范围有限,他们只能有限地在某一定时间段内注意到环境刺激物。这种限制会衍生出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课堂中使教师的授课信息简练,并且通俗易懂;二是外界信息纷繁复杂,如何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注意力去完成当前及时进行的事项。因此教学过程不仅涉及到学生的自身发展条件,也设计到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及应用。

二、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

1.从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来看,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教材内容是从具体到抽象,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是以具体实物为主,而五、六年级的抽象度越来越高。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要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规律,避免空洞和“成人化”。笔者从事小学教育活动多年,以低年级教学为主,平时在教学中更多采用图形与表格相互交叉呈现的方式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問题含义。

2.小学数学含有某些抽象性的数学概念。数学概念如一些运算法则及规律,是小学阶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九九乘法表,以往的教学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背熟了自然就懂了,没有让他们体验和理解其中的含义和规律。因此,在探究问题中,应该把问题情境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生活的环境中获取教学素材和资源,不断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

3.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走入教学课堂。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以及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小学数学课程也应该重视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尤其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带来的效果,大力开发研究资源,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利用现代化技术的强有力工具如课件PPT及教学语音室,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及解决问题,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乐意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探索性教学活动中。

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应用

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科书相对于其他教材,更贴近生活实际,教材内容更丰富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联网+时代,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更多地运用了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这无形中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课件制作和应用水平提出了要求。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科书或者教学提纲制造情境,让小学生自然且尽可能快地融入到教学环境中个,尽可能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且富有趣味性。[2]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在某些程度上使小学教师过渡地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俨然变成了机械放映的人员。教师应当科学地设计多媒体运用时间,结合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

1.设计发散思维题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小学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当教学活动发生之前,教学应该从受教育者角度出发进行备课,不能完成照搬照抄教学提纲,应该从本校本班学生感兴趣或者所熟知的认知出发,精心设计些开放性的练习题。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入这些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由讨论,发散思维,自己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学习思维,进而对知识的理解能举一反三,认识更加深刻,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良好的效果。例如,当学生解题完加法或减法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道练习题“: 一辆公共汽车总共有28人,开到第三个站后,_____,然后继续前行,此时公交车里还剩多少位乘客?”教师可以在横线部分让学生充分想象,脑洞大开,并允许他们与小组同学商量讨论,集思广益,补充题目的条件。此时的课堂的主动权和学习的主动权就在小学生们手中,他们进行了丰富的联想,认真思考及热烈的讨论联想后列出若干种不同的算式。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应用,不仅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对已传授的加、减法应用题,而且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让小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正常来说,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浓厚,他们常常会问很多个“为什么?”数学知识是学习过程中必然要接触的一门学科,数学培养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思维,团结合作精神。通过对数学知识的了解,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如何计算能够使得厂商获得更多的收益。根据小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从资料中查找一些数据,从而掌握数学知识点的某些运算规则。[3]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能“一眼就看出”,是严谨、慎密的抽象思维,需要持续的思考。通过思考,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上升到一定高度,达到对知识的巩固。通过教师因材施教及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体会了知识是如何得来及如何被使用的,并灵活迁移运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将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总体来说,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限,对课堂内容的认知程度不是很理想,无法像成人一样带着思考或带着某些目的去阅读和思考,但庆幸的是,他们较为喜欢各种各样的游戏。所以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教学知识与游戏相结合,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达到小学生动静结合及快乐学习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设计接龙比赛的环节,让小学生将数学问题的难度逐渐加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将课堂内外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小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是在乐中学,而不是令人烦躁不安的一种活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门课程实践,也是一门艺术,好的教育应该从受教育者的自身出发,研究出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从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分析,他们的注意是有限的,而且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长时记忆内容是有差异的。在教学理论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中的信息组织,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同时也要关注和保护小学生的“注意”规律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汪奇.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6):108-111.

[2]魏雪峰.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分析模拟及省略学启示——以异分母相加问题为例[J].中小学电教,2013(11):115-118.

[3]魏雪峰.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101-107.

猜你喜欢

教学问题小学数学
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
硬笔书法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