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解释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7-04-08严家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分类号】G623.2

严家新,1964年生,男,汉族,临沂临港区人,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坪上镇石河联小,小学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解释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通过以“先见”为理解的基础,阐述语文文本阅读与解释学的关系,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现有的视域,逐渐扩展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视角,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会。

关键词:解释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阅读作为吸收知识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进行思想活动的基础,人们通过阅读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并且因为每个人理解能力的不同,所以阅读结果也不相同。新课标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产生个性化行为的重要活动。这从侧面指出了阅读的本质,在实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理解差异,从发展学生个性理解为目标实现阅读教学。本文主要是基于解释学,从教学手段出发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语言阅读中的解释学基础

(一)“先见”是阅读理解的起点

从传统解释学角度看,正确的解释结果与解释者主观“先见”处于对立状态,解释者要获得正确的解释就要摆脱自身“先见”的影响,然而事实上,解释者不可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掺杂个人“先见”在其中,个人“先见”是无法排除也是不需要排除的,因为这是解释者理解事情的重要起点以及基础,每件事理解最原始状态也是先人通过自己的“先见”产生,后人理解在先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观点,“先见”的存在,为人们理解历史传承提供基础。

(二)“时间距离”的间断以及历史连续性

阅读文本时,解释者与历史文本之间总是相隔较长的时间距离。两者往往处于不同的年代,这种时间代沟使解释者与文本之間初次相见显得陌生与疏远,而这却能让解释者通过个人理解更好的体验文本所在历史时期。时间距离从现代物理学角度上来说是不可克服的,时间距离给解释者带来一定的理解障碍,使解释者难以透过文本设定的语境来理解文本的真实情景,更多的是用猜想。而历史的延续性是指文本在理解中会渐渐被习俗和传统填满,使时间距离间断获得历史延续性,因此,虽然时间距离无法超越,却提供了解释者的创造可能。

二、语文阅读的的统一关系

(一)个性与共性统一

个性是个体与他人相对的特性,但是人没有绝对个性,也没有绝对共性。对任何文本的阅读解释在一开始都是以个性解释为主,随着文本解释数量的增加,虽然解释的共性最终形成标准的答案,但是这些标准都是参照编者、教师以及其它学者来制定的,只是他们的观念被多数人认同,逐渐成为具有权威的解答结果,但是这也使文本丧失了最原始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文本的任何个性解释都是基于对事件的共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偏离太远或者游离于共性外的解释都是一种“谬论”,理解者在解读文本时必须和其所处时代特点有某方面的“共通感”,离开这种“共通感”,解读也就无从谈起。

(二)文本创作与规定的统一

不同的读者理解文本的结果不同,使文本解释永远存在未知的解释空白,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个性阅读的重要突破口,文本解释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自己的理解完成空白的部分,然而这种空白的填充并不是主观臆想的,而是基于对文本一定的了解,不能超出文本实写的限制,文本的实写为理解者填充空白的基础,比如小学诗词《天净沙?秋思》里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理解上给人留出空白,在想象一个游子在外漂泊,表现其对家乡无比思念之情,而单纯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此,学生可以想象作者当时所处环境、生活状态等。文本由于创作者本身的设计,也常将理解者的解读行为规定在相应的区间,文本有着既定的思想内涵与其特有的形式,不能做过分的曲解,比如对诗词流派的解读,如婉约派与豪放派就具备不同的风格,李清照的婉约,苏轼的豪放,在理解不同流派时,不可能脱离作者本身所属流派进行解释,比如将苏轼豪放派诗词理解为婉约性质,而将李清照理解为具备豪放派的特性,显然是不可取的。

三、解释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以学生现有视域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

小学教育在开展阅读课程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视域,当然,每个人的视域都不相同,学生在阅读中常常基于现有的视域对文本进行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现有视域,通过学生现有视域规划文本的重点,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感悟,在不偏离共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的表达,并且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解读做出恰当的评价,学生个性理解恰到好处,教师应给与积极鼓励,而学生阐释不完善或者偏离主题时,要积极引导并启发,对曲解文本的理解介意纠正,而对于大多数学生对文本区域一致的理解应予以尊重,因为对文本的理解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个性解读的,要充分利用学生理解共性,引导开发学生的个性解读。

(二)以文本为主要依托工具,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理解并不是通过自己的说法来改变文本原始意义,而是基于原始意义的基础进行个性表达,即个人的创新思维,在阅读文本作品时,由于本身带有作品创作者的思想印记,因此,对文本的阅读要充分依托文本内容,从文本内容表达基本含义入手,进行个人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来说,主要通过对诗、词、句、段的分拆理解,进行特定范围的想象,而并不是学生自己对文章的断章取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理解时追溯作者创作的时代,以当时的审美观念作为理解基础,通过学生自己加入的现代化思维进行理解上的创新,有利于学生正确阐述文本的具体含义,在文本空白部分进行个人的体验与想象,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解释学的小学语文阅读强调对学生个性理解的尊重,而不是传统的标准化、统一化的结果分析,然而个性解读并不表示学生可以曲解、无限扩展思想,而是基于文章规定的理解范围进行的个性解读。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当前拥有的视域作为基础,以文本为依托,拓展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宁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

[2]卓爱琴.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J].才智,2012(32).

[3]龙宝新.论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核心语文知识意识[J].教育科学论坛,2014(09).

[4]杨文忠.谈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的对策[J].亚太教育,2015(31).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