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17-04-08陈天鸿
陈天鸿
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体验、探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实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操和世界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才能真正感知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的过程,才能真正生成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体验,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认真体验,将所学的新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知识,体验情感,培养能力。
一、情境教学法解读
情境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引入、制造、创设各种与教学相关的具体场景或者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感知,情感体验,迅速准确地理解教学的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情境教学一定要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设置的教学情境既要有让学生可观、可感的具体实物,给学生真正的体验,唤醒学生认知的成就与愉悦,又要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回忆知识、体验经历的背景,鼓舞学生自主体验,自动求知,探索创新。
二、情境教学法实践应用策略探索
(一)借助相关音乐,烘托课堂情境
形美可以悦目,意美可以赏心,乐美可以动听。音乐是最美的语言,也是最具震撼效果的艺术,可以给人以直接的美感体验,调动人的审美情趣,营造一种突出的情感基调。它所持有的节奏和旋律很容易把学生带进一个特殊的情境之中,渲染出一种诗歌课堂教学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的内容,体味作品的情感。
例如,学习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感知诗歌中诗人抒发的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豪情和求贤若渴的真切之情;然后,教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人积极向上的激情,引导学生阅读诗句,感知诗歌情感;接着,组织学生自行感知作品中的诗人形象、诗歌情感,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主题曲,引导学生在豪情万丈的背景音乐中体味诗歌豪情;最后,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用音乐营造群雄逐鹿、人才争夺、三国争霸的历史背景气氛,让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感知诗人形象和情感,增强学生体验,突出教学效果。又如,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播放小提琴演奏的《二泉映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知“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是什么样的节奏和旋律;另一方面,用《二泉映月》的音乐展现月夜的宁静优美,营造一种非常适合作者心境与作品意境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体味散文的内容和情感。
(二)利用电子手段,再现课文情境
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材料,提取信息,展开联想或想象,把文字转化为场景或者情境,以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内容,领悟作者深刻的内在的情感思想;另一方面,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毕竟有限,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场景,不仅能弥补学生联想想象的不足,引导学生自我比较,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再现作品的叙事场景,再现作品的意境,重视作品情节过程,把学生带进一个极具视听效果的世界,给学生带来更为直观、近乎真实的作品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课文内容,体味作品思想感情,提高教学实效。
例如,学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散文,一开始,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本课文重要的文言要点,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拍摄的有关兰亭的视频,再现作品中所描绘出来的良辰美景,或者用动画制作或者截取有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观看饮酒赋诗、畅谈人生的场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知作品。再如学习《阿房宫赋》这篇课文,作者铺陈排叙,极尽文学之能事,描绘出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宫廷生活的奢侈腐化、百姓生活的艰辛劳苦等,如果借用多媒体展示一下,学生就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到“未云何龙”“不霁何虹”等景象,也能够很好感知“渭水涨腻”“开妆镜也”的场面,这些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秦朝统一天下后的大兴土木、骄奢淫逸的现实,更深地感知文章的中心意旨。
(三)演绎课文角色,走进课文情境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教学,体味知识情感,是唤醒学生学习知识热情的最好手段。”而情境教学无疑是让学生亲自体验、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形象、语言和内在精神的把握,直接进行角色演绎或情境表演,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真正人情入境,成为课文中的当事人,体味课文人物角色的喜怒哀乐。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感知知识,锻炼能力的教学目的。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为教师,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课文所创设的特定语境,让学生感到“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从而真正把握住作品的主体情感。
很多学生非常喜欢曹禺先生的《雷雨》这一戏剧,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剧本中有关剧情的叙述,借助剧中的语言、动作、矛盾冲突初步感知鲁大海、鲁侍萍、周萍、周冲、繁漪等剧中人物形象,然后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扮演剧中的不同角色,尝试分角色朗诵课文,最好引导学生依据台词,自行演绎这部戏剧,让学生真正走上舞台,走进剧本,走进剧情,演出这场著名的话剧。教师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再现剧情,感知课文,感知戏剧深刻的主题,增强学生学习中国戏剧的兴趣和热情,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联系社会生活,引入真实情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语文课堂,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就是最好的教材。很多课文、知识和能力都与社会现實生活密切相关,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生活现象引入课堂教学,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或情境中感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情境设置,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鲜活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如沐春风,唤醒学生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