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2017-04-08丁俊发
文/丁俊发
PMI: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文/丁俊发
采购经理指数,即PMI。PMI指数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走向的先行指数,50%为枯荣线临界点,50%以下经济下行,50%以上经济上行。从2005年7月1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正式发布,2008年1月,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发布以来,中国GDP的走向与PMI完全一致,所以PMI指数成了大家心目中对中国经济发展走向的一个预期,既有权威性又有先导性。PMI指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经济拐点的敏感性与宏观走向预期的传导性。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极大,因此PMI指数也就成了全球重点关注的一个指数。目前,中国PMI指数已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分析GDP的走向,股市的走向,经济结构的走向,行业的走向,就业形势的走向等等,从中找到某些规律性趋势,或发现突出性矛盾,以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PMI指数不仅可以看到宏观经济走向,也可以看到资金的流向。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反映资金短缺,融资难,银行大量资金流向了股市、楼市,对实体经济与老百姓的消费挤出效应十分明显。
对服务业PMI指数的大数据分析,可以从中找到许多规律、新的变化与拐点,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这正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
就业指数的变化,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要去研究中国的劳动力结构,中国是否也逼近“刘易斯拐点”,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可以提供的劳动力正在减弱。
“十二五”时期,制造业PMI是逐年下降的,2011年月均51.4%,到2015年的月均49.9%,到了枯荣线以下。非制造业PMI在整个“十二五”时期,年均值超过55%,但也是逐年下降的,从2011年月均57.06%,到2015年的月均53.62%。这反映“十二五”五年中,中国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处于“三期累加”,经济转型,改革深化,下行压力十分巨大。加上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对进出口贸易巨大冲击。与此相对应的是GDP的增速,从2011年开始,分别是5.4%、 7.7%、7.7%、7.3%、6.9%。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年的制造业PMI,一直在枯荣线上下,从1月的49.4%到12月的51.4%,从8月开始,一直超过50%,但十分微弱,一是说明经济开始平稳,二是上升空间不大,下行压力不能放松。非制造业PMI一直在53%左右,比较稳定,从8月开始,上升较快,反映服务业发展出现了新气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评价是,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经济形势总的特点是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布局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绿色发展初见成效。但也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
从PMI走势分析,如无特殊情况,制造业PMI从2017开始,将稳定在枯荣线之上,但增幅很小,波幅不大。中国的经济发展己到达U型(有人喜欢用L型)底部,不大可能大幅下降,也不可能快速上升。在底部要呆多久,要看国内外诸多因素,但时间不会很短。以此推测,中国“十三五”的GDP增长将稳定在6%~7%左右,在新常态下这是最好的结果,但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在全球算是中高速了。
中央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这一年中,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