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54个贫困县发展蚕桑产业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2017-04-08雷桂胜何松涛黄梅梅乐波灵

中国蚕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蚕农蚕茧桑园

李 莉 雷桂胜 何松涛 黄梅梅 乐波灵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7; 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 广西南宁 530007)

广西54个贫困县发展蚕桑产业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李 莉1,2雷桂胜1,2何松涛1,2黄梅梅1,2乐波灵1,2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7;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 广西南宁 530007)

通过发放问卷对广西壮族自治区54个贫困县(市、区)的蚕桑生产现状及未来的发展需求意愿进行了调查,并针对配套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不够、蚕桑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市场销售秩序欠规范、传统蚕桑产业效益不理想等贫困县(市、区)蚕桑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广西贫困县(市、区)科学合理发展蚕桑生产的对策建议:广西应高度重视有蚕桑生产意愿的贫困县(市、区),加大扶持引导,构建产业配套;挖掘基层人才资源,加大蚕桑产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健全种苗流通与检疫检验制度,确保市场健康有序供给;加快推进蚕桑多元化开发,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提升贫困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蚕业增效、蚕农增收和蚕区经济发展。

蚕桑产业;贫困县;产业扶贫;科技推广;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1]。蚕桑产业是一项历史悠久并有着完整产业链以及成熟生产技术的传统产业。依托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政策保障,广西壮族自治区蚕桑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承接东部专业产业最成功的新兴优势产业之一。从国内外发展趋势来看,蚕桑产业具有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内在规律,尤其是向贫困地区转移的规律[2]。赵家凤[3]研究认为,受到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投资与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依靠的自身积累创新带动农业转型不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效率要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生性需求。陈有禄等[4]认为,东部经济技术发达地区的发展导致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涨等,而西部地区在要素成本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促使蚕茧生产由东部经济技术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金菊华[5]研究认为,“东桑西移”战略理论上源于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开放经济优化的结果,是中国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在达到某一高度后的实践选择,影响着产业分工格局的形成。为更好地推进广西产业扶贫脱贫工作和贫困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我们根据广西54个贫困县(市、区)蚕桑产业扶贫需求的调查,结合实际分析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得出相应研究结论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蚕桑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建议,为广西下一步科学推进产业扶贫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广西贫困县(市、区)的蚕桑产业情况

1.1 调查分析与方法

2016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向广西全区全部54个贫困县(市、区)蚕桑生产管理相关部门发放了调查问卷,收集产业扶贫相关数据,调查问卷共涉及桑园面积、蚕茧产量、种养技术、种子种苗、项目资金、相关政策和其它需求等项目。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16份,回收195份,符合有效问卷样本量达到总样本量90%的要求。调查问卷采用填空题的题型,问卷收回后整理录入Excel 2007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1.2 广西贫困县(市、区)与全区的蚕桑产业占比情况

广西全区拥有109个县(市、区),其中54个为贫困县(市、区),同时也是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县(市、区),在广西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6]。2010—2015年,全区规模发展种桑养蚕的贫困县(市、区)的数量分别为44个、43个、44个、45个、44个和45个;占全区县级行政区总数的百分比基本稳定在39.45%~41.28%,占54个贫困县(市、区)的79.62%~83.33%。根据广西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与层次情况,结合蚕桑产业劳动成本低,却能较快提升农民经济收益的特点,将蚕桑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相结合,既符合产业转移与发展的规律,又能解决扶贫工作的实际难题。广西54个贫困县(市、区)主要分布在12个行政市(表1),其中百色市有12个,河池市有10个。

表1 广西54个贫困县(市、区)的分布情况

2010—2015年蚕桑产业在贫困地区的发展初具规模效应,从表2可以看出,2010年广西54个贫困县(市、区)的桑园总面积仅为7.34万hm2,2015年桑园总面积增加到9.96万hm2,比2010年增长了35.69%。2010—2015年54个贫困县(市、区)的蚕茧产量总体上都是逐渐上升的,到2015年蚕茧总产量达到13.77万t,其中2012—2013年为增长幅度最大的年度,增长率为11.15%;2010—2015年54个贫困县(市、区)的桑园总面积占全区桑园总面积的平均值为51.09%,其波动范围为49.63%~53.15%,桑园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其中百色市和河池市是广西贫困县(市、区)最多的行政市,也是广西目前种桑养蚕的主产区,2015年百色市和河池市贫困县(市、区)的桑园总面积分别占全区的10.61%和26.72%。虽然54个贫困县(市、区)的桑园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但是蚕茧产量占全区的比例却是逐年上升的,由2010年的42.46%一直上升到2015年的48.06%。在桑园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贫困县(市、区)通过优良蚕种研发与推广,种养技术推广与培训以及桑苗、蚕种产业扶贫政策性补贴等方式,引导贫困县(市、区)的农民积极投入蚕桑产业,促进蚕茧产量的不断提升;贫困县(市、区)蚕桑产业发展符合欠发达地区吸纳较发达地区的各类禀赋资源提升自身产业规模的转移规律。

表2 2010—2015年广西54个贫困县(市、区)与全区蚕桑产业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于本次问卷调查数据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统计数据,表3-4、图1相同。

1.3 广西蚕桑产业规模贫困县(市、区)调查结果

至今为止,广西种桑养蚕生产涉及全区73个县(市、区)、588个镇(乡)、5 848个村、84.5万户蚕农,总收入120.73亿元;蚕茧产量超过500 t的县(市、区)有45个,其蚕茧总产量为13.77万t,占全区蚕茧总产量的38.18%[7]。据我们调查,广西54个贫困县(市、区)共有养蚕镇(乡)350个,养蚕村2 552个,养蚕农户34.84万户,总产值45.2亿元,分别占全区的59.5%、46.3%、41.2%、37.4%。在这54个贫困县(市、区)中,有35个处于石漠化地区,2015年发展种桑养蚕的有44个,其中主产市的忻城县、环江县、上林县、凌云县、平果县、罗城县、靖西市、金城江区、那坡县、邕宁区、都安县、隆林县、东兰县、融水县、凤山县、马山县、融安县、武宣县等18个贫困县(市、区)和非主产市的蒙山县、昭平县等2个贫困县为蚕桑产业规模贫困县(市、区)(表3)。54个贫困县(市、区)中桑园面积排在前30位的贫困县(市、区)情况如下:河池市10个、百色市6个、来宾市3个、南宁市3个、玉林市3个、柳州市2个、贺州市2个、梧州市1个。从2015年广西54个贫困县(市、区)桑园面积排前10位的蚕桑基本情况(表4)可以看出,54个贫困县(市、区)中桑园面积排在前10位的贫困地区,面积合计6.58万 hm2,占全区的32.79%;蚕茧产量9.71万t,占全区的33.89%,分别分布在来宾市、河池市、南宁市、百色市、梧州市。这10个县(市、区)中蚕茧产量达50 t的村有340个,蚕茧产量达500 t的村有45个,养蚕收入超万元的农户数有160 585户,养蚕收入超5万元的农户数有4 957户,蚕农协会有101个。这些贫困县(市、区)通过发展蚕桑产业,辐射带动多个乡镇发展,提高了贫困地区蚕农的致富能力,基本解决了蚕农脱贫的问题。

表3 2015年广西桑园面积超过0.15万hm2贫困县(市、区)的蚕桑生产情况

表4 2015年广西54个贫困县(市、区)桑园面积排前10位的蚕桑基本情况

图1 广西37个贫困县(市、区)2016年计划新扩种桑园面积

2 广西贫困县(市、区)发展蚕桑产业的意愿及需求

2.1 广西贫困县(市、区)发展蚕桑生产的规划与方向

据我们调查,2016年计划在原有桑园面积的基础上新扩大桑园种植面积的贫困县(市、区)有凌云县、德保县、那坡县等37个县(市、区);计划在原有桑园面积的基础上不再扩大桑园种植面积的贫困县(市、区)有金秀县、大化县、陆川县等8个县(市、区);其中有20个贫困县(市、区)把蚕桑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之一大力扶持发展;另外龙胜县、三江县、右江区等9个贫困县(市、区)还没有发展蚕桑生产,2016年也表示继续不涉足蚕桑生产。从图1可以看出,在发展蚕桑生产的37个贫困县(市、区)中,计划扩大桑园种植面积333~800 hm2的有10个贫困县(市、区),发展意向强烈;计划扩大桑园种植面积67~333 hm2的有16个贫困县(市、区),发展意向较突出;计划扩大桑园种植面积13~37 hm2的有11个贫困县(市、区),发展意向较弱。从数据可以看出蚕桑产业在传统蚕桑生产区的贫困县(市、区)发展稳定,扩大桑园种植面积的贫困县(市、区)已经在蚕桑生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表示将继续发展蚕桑生产;而在非传统蚕桑区的贫困县(市、区),主要发展水果、蔬菜等产业,进一步扩大蚕桑生产的意愿不强。

另外,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印发的《2016年业务工作目标和创新工作目标年初计划表》,广西全区2016年桑园面积稳定在20万 hm2以上,蚕茧产量稳定在35万t以上。《广西蚕桑产业扶贫工作指导意见》[桂蚕业发(2016)6号]指出:计划到2020年,全区贫困县(市、区)新增桑园面积4 万hm2,桑园总面积占全区桑园总面积的50%;蚕茧总产量19万t,占全区蚕茧总产量的50%以上。按照百色市“十三五”蚕桑发展规划,到2020年百色市桑园面积突破4.33万 hm2,蚕茧产量6.5万t,在现有基础上,2016—2020年5年内新增桑园面积2.33万 hm2。

2.2 广西贫困县(市、区)发展蚕桑产业的需求调查结果

2.2.1 项目资金 共有41个贫困县(市、区)在调查中提出需要项目资金扶持,其主要需求有3类:一是在蚕房建设改造、共育室建设、蚕沙池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获得资金扶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改善种桑养蚕的生产条件;二是在省力化种养设备机具、新型蚕具推广等方面获得资金扶持,减轻蚕农初期投入压力,提高新型蚕具使用率;三是在蚕桑生产项目上获得资金扶持,以便对农户种桑养蚕进行合理补贴,扶持蚕桑种养大户。

2.2.2 种养技术 共有39个贫困县(市、区)在调查中提出需要种养技术扶持。在贫困地区推广高产种植管理、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低产桑园改造和方格蔟自动上蔟等一整套先进种养技术,需要专家对基层农技人员及种养大户进行新技术的指导培训,再由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实地开展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不断提高群众的种养技术,为蚕桑生产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2.3 种子种苗 共有37个贫困县(市、区)在调查中提出需要种子种苗扶持。贫困县(市、区)希望能为有从事蚕桑生产意愿的蚕农免费或者由政府采购提供优质蚕种(如两广二号、桂蚕1号、桂蚕2号、桂蚕N2)、桑种(如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1号、桑特优2号、桑特优3号),以此提高农户的种养积极性。希望进一步完善蚕桑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扶持建设区域性蚕种场,建立大型标准化桑苗繁育基地,确保满足蚕农用种需求。

2.2.4 相关政策 共有32个贫困县(市、区)在调查中提出需要政策扶持。希望政府制定一系列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的惠民政策,对积极发展蚕桑生产的县(市、区)和农户给予政策倾斜和必要的资金扶持,加大资金政策补贴力度,减轻农户负担。随着近年蚕茧价格走低,蚕农养蚕积极性受到影响,希望建立完善的产业风险保障体制,保护蚕农利益。希望成立蚕桑产业发展管理部门,完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

2.2.5 产业模式与延伸 共有29个贫困县(市、区)希望探索“企业+农户+基地”产业化模式,完善产业链,稳定蚕农收入。希望引进外资投资办厂,就地加工;希望蚕茧加工企业收购蚕茧并签订保收合同,解除蚕农的后顾之忧;希望进一步延伸蚕桑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希望加强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力度,加大桑枝、桑果、桑叶、蚕蛹等资源研究开发应用的力度,推进产业横向扩展。

3 广西贫困县(市、区)蚕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配套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蚕桑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环节多、管理难度大。广西的贫困地区是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欠发达地区,桑园土壤肥力、灌溉条件、田间路网建设及养蚕设施等较差,技术装备较为落后,机械化程度偏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可是,贫困县(市、区)政府在蚕桑生产的资金、政策上主要存在资金投入力度不大,扶持措施少,风险保障措施不到位,农户缺乏购买桑苗、化肥、蚕具、蚕药及建设专用蚕房的资金等问题,导致蚕农种养意愿不高。

3.2 蚕桑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蚕桑专业人才和高效种养技术的推广普及程度对于推进贫困县(市、区)发展蚕桑产业十分重要。目前,广西贫困地区蚕桑种养技术力量多数是只经过短期培训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并不精于种桑养蚕技术,缺少能进入千家万户的村屯级蚕业辅导员。而且,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力渐渐老龄化,受教育程度偏低,仅仅依靠传统的养殖经验,对一些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技术应用不到位,有些蚕农存在“重蚕轻桑”的思想,片面追求养蚕数量,导致单产、质量无法提升甚至有些地区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严重地阻碍了蚕桑产业的发展进程。

3.3 市场销售秩序欠规范

由于蚕种价格及人工费用逐年提高,而蚕茧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鲜茧收购市场又不规范,鲜茧质量难以提高,企业定价评等级随意性过大等,严重挫伤了蚕农从事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另外,加上外地私人老板收购鲜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蚕茧的价格,但容易导致蚕农出售毛脚茧,降低蚕茧质量。同时,由于小蚕共育还未能做到规范管理,导致部分地方出现小蚕共育费收取较高或者出现同价不同量的情况,同样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3.4 传统蚕桑产业效益不理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造成蚕桑产业的整体效益不佳,种桑养蚕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仍然是蚕桑生产的主流,部分蚕农把养蚕当作副业,收入作为家庭的“零补”(零用补贴)。种桑养蚕虽然与当地传统产业(如粮油类经济作物)相比,经济效益较为突出,但与水果、蔬菜类经济作物相比经济效益优势不明显,总体效益仍不尽如人意,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受挫,影响到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4 广西贫困县(市、区)科学合理发展蚕桑生产的建议

4.1 加大扶持引导 构建产业配套

对于蚕桑产业发展意愿强烈的贫困县(市、区),各级各部门应予以重视,制定扶持政策将蚕桑产业作为开展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建议自治区成立蚕桑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协调,强化指导。各有关市、县农业部门成立相应的机构,落实专人抓好落实,结合实际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定责任。把蚕桑产业作为扶贫脱贫支柱产业的县(市、区)要科学制定产业扶贫规划和工作方案,按部推进。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争取各级财政、发改、扶贫、科技、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的资金投入,同时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龙头企业、广大蚕农的力量和主体作用。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蚕桑生产基地、路网及灌溉设施、小蚕共育室、标准化蚕房等方面的建设,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蚕桑良种补贴和省力化机械机具推广补贴等。同时整合各地科技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和转化推广,为贫困县(市、区)做好科技配套服务。

4.2 挖掘基层人才资源加大蚕桑产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各地现有蚕桑技术人员的力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可结合广西目前正在进行的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工作和开展定点咨询、现场指导、冬季大培训等活动,重点培训贫困县(市、区)的蚕桑生产技术干部、骨干蚕农、养蚕大户等。通过培训和建立示范基地的方式,加大蚕桑优良品种和配套种养技术的推广应用。在贫困地区主推桑、蚕良种时,加大推广桑树速生丰产栽培、小蚕共育、大蚕地面育、大蚕条桑育、方格蔟自动上蔟、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以及小蚕共育专用塑料蚕框、大蚕轨道式喂蚕车、方格蔟轻简采茧器、桑园剪伐机等省力化养蚕机械用具,推进蚕桑生产逐步实现标准化、省力化、高效化、轻简化和机械化,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和效益。

4.3 健全种苗流通与检疫检验制度确保市场健康有序供给

重点扶持广西蚕桑原种场、贫困地区蚕桑普通种场和杂交桑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的建设与提升,保障蚕桑良种安全足量供给。贫困县(市、区)在调入蚕种和桑苗时,要加强检验检疫工作,防止未经检验检疫和不合格的蚕种、桑苗流入,防止蚕桑病虫害侵入,确保种子种苗质量安全。各级各有关部门可通过扶贫开发等项目,送良种下乡,多种渠道为贫困户提供优质健康的蚕种(如两广二号、桂蚕2号、桂蚕N2)和桑树优良种子种苗(如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切实为贫困户着想,做到急贫困户所急、忧贫困户所忧,保障其良种的需求。

4.4 加快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多元化是实现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传统蚕桑产业的一次重要革新[8]。贫困地区在抓好传统蚕桑产业发展的同时,应抓好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重点推进桑枝食用菌、桑枝粉碎还田、蚕沙无害化肥料化处理等生态循环模式,积极推进应用蚕沙生产沼气的沼气池建设,引导蚕农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挖掘蚕桑资源潜力,积极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拓宽蚕桑功能领域,延长产业链。加大桑椹、桑叶的食用性开发应用,积极探索开发牧用型桑树等新功效、新模式,进一步挖掘桑树的生态功能,积极稳步推进应用桑树进行石漠化治理、矿区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等工作,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5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扶持和引导贫困县(市、区)加快培育产业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发展小蚕共育户、种桑养蚕专业大户和蚕桑家庭农场以及蚕桑专业合作社等,全面提升蚕桑生产经营模式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有蚕桑生产的贫困县(市、区),应结合实际建立一定数量的标准化小蚕共育示范户、种养大户和蚕桑专业合作社。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生产经营方式,使专业合作组织与分散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长期稳定良好的互惠互利关系,合作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服务化水平,保证各方利益最大化。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茧丝加工企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延伸蚕桑产业链,促进农工有效对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保证各方利益最大化,切实保障贫困户蚕农利益。

[1] 罗国亮,刘涛.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的能源贫困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1-17.

[2] 李建琴,顾国达,封槐松.我国蚕桑生产的区域变化——基于1990—2010年的数据分析[J].中国蚕业,2011,32(3):28-41.

[3] 赵家凤.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农业转型升级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2):52-55.

[4] 陈有禄,罗秋兰.“东桑西移”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23(11):122-124.

[5] 金菊华.基于产业转移理论的“东桑西移”战略[J].丝绸,2008(5):1-5.

[6] 自治区扶贫办.广西扶贫产业开发“十三五”规划[EB/OL].(2015-12-23)[2016-08-15].http://www.gxfpw.com/html/c20/2015-12/149115.htm.

[7] 乐波灵,虞崇江,于永霞,等.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广西蚕业,2016,53(1):1-5.

[8] 廖森泰,向仲怀.论蚕桑产业多元化[J].蚕业科学,2014,40(1):137-141.

10.16839 /j.cnki.zgcy.2017.01.007

2016-10-08;接受日期:2016-12-05

信息:李莉(1984—),女,广西南宁,本科,经济师。 Tel:15277057580,E-mail:934460900@qq.com

信息:乐波灵(1979—),男,重庆,高级农艺师。 Tel:0771-3245734,E-mail:1yueboling@163.com

[S88-9]

C

1007-0982(2017)01-0027-07

ISSN 1007-0982; CN 32-1421 /S

猜你喜欢

蚕农蚕茧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蚕茧与飞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躲雨
卖蚕茧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