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医疗为何能居世界前列
2017-04-08尤蕾
尤蕾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最新的报告《World HealthReport》中,对世界各国的医疗体系进行了综合比较,香港位列第四位,这里的医疗体系恰似一道健康安全的大网
把每一个人的健康放在心上,恐怕不仅仅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承诺,它更是一种行动。在香港接受过医疗服务的人,或者对无缝衔接的转诊制度和效率记忆犹新,或者对住院一天仅需100元的住院经历难以忘记,或者对医生专业清廉的形象感到惊讶……
当然,事情总是不那么完美。也许你经历过在香港的公立医院预约B超竟要等待一个多月,也许你经历过预约白内障手术居然要等5年,种种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经历带来的不良体验。
然而,这就是香港的医疗,戳中了兴奋点,也击中过痛点。虽然不完美,但却不妨碍它给香港布起了一道健康安全网,在这张网中,没有人会成为“漏网之鱼”。
“双轨制”为人人健康兜底
“双轨制”是不少人对于香港医疗系统的形象描述。香港的医疗系统框架简单垂直明了,简单说就是分为公营和私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食物及卫生局统一管理。为每名市民提供全面的终身医护服务,并确保市民不会因经济困难而无法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便是食物及卫生局的宗旨。食物及卫生局下辖的医院管理局(简称医管局)属法定机构,负责提供公立医院及相关的医疗服务。
事实上,香港现行的公立医院体系是在1985年由澳洲一家顾问公司设计的,经过广泛公众咨询后,医管局于1990年正式成立。医管局一系列制度设计与配套措施构筑了香港相对公平的公立医疗体系。医管局通过下辖覆盖全港的七个联网内的多家医院、日间医院、专科诊所、普通科门诊诊所、中医服务及社区外展服务,为香港市民提供资助医疗及康复服务。
香港医疗体系的另一层私营医疗系统,则由食物及卫生局下辖的卫生署进行监管。通常,卫生署通过巡查、调查医疗事故以及处理公众投诉,监察医院、诊所遵守相关法律的情况。
与内地的情况类似,香港90%的医疗服务由公立医院提供,主要的公立医院有玛丽医院、伊丽沙白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等。公立医院的医疗投入几乎是香港特区政府一手“包办”,运营由政府出资。据统计,香港特区政府每年投入公立医院约300亿港币,占公益性医疗机构总投入的92%,支出的费用是年度经常性开支的15%,占GDP的2.8%。
公益性保障了香港公立医院收费的低廉,专科门诊首诊100元,此后每次60元,急症室收费100元。住院患者每天只需要交100港元,吃饭、住宿、全部检查和治疗手术等一应费用全部囊括。对于那些需要救济的穷人,政府将会为其医疗费埋单,患者自己则无需缴纳住院费用。
统一的收费标准保证了香港市民可以享受低价医疗,但是正因如此,也导致了公立医院就诊患者扎堆,预约检查、预约手术等等候时间较长。医管局网站显示,最长的专科門诊新症轮候时间达125星期,即两年半,最短的也要等半年到9个月。
也因此,私营医院成了不少门诊患者的选择。虽然私营医院收费较高,但排队等候时间短,门诊常见病一般就在这里解决。公立医院与私营医院虽说没有明文规定的分工,但是在香港,两者已经形成了默契,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为市民健康构建了一张安全网。
有数据显示,香港公立医院住院病人占总病人数的85%,门诊病人占15%;而私立医院住院病人占15%,门诊占85%。这组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立医院和私营医院的不同定位。公立医院主要以大病、重病、急病为主,香港的医疗政策也佐证了一点,香港市民在公立医院看常见的小病,政府报销63%;需要专科诊治的病症,政府报销95%;如果是器官移植这类最高规格的手术,则由政府负担费用。
香港医院的收费标准是2005年9月1日开始实施修订的,分符合资格人士服务收费、非符合资格人士服务收费以及私家服务诊症费,符合资格人士是持有根据人事登记条例所发香港身份证的人士及拥有香港居民身份的11岁以下儿童,其他则属于非符合资格人士;私家服务诊症费已预设收费范围,取代现时的定额标准收费,以反映个别病情的复杂程度,及提供有关服务所需的专科人才。
高薪养医之道
在香港TVB拍摄的影视剧里从来不乏医生的身影,无论是《仁心仁术》还是《ON CALL36小时》,医生的角色自带主角光环,并且让他们的家人也为之骄傲。当然,这些影视剧里的医生角色无一不是学霸。事实也是如此,在香港报考医科是非常难的,严格的选拔,精益求精的培养,医学生教育成本高昂,毕业后从事医生工作更是能够获得香港社会的集体尊重。
按照规定,所有在香港行医的西医必须在香港医务委员会注册,该委员会属于法定机构,负责注册及监管西医的专业操守,以维持专业水平,保障公众健康。在香港读医科也是5年,毕业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满一年后,很多医生会选择在职考专科医生。目前的注册医生有1.3万多名,其中在公立医疗机构的有6000多名,在私立医疗机构的有7000多名。
由于公立医院由政府出资运营,香港医生的薪水也由政府支付,一直以来,香港奉行高薪养廉的方法,医生的报酬一般都较高,刚毕业的医生月薪超过4万元港币,而普通工薪阶层平均月薪为1.5万元左右。获得专科医师资格后,月收入可达到10万,副顾问医师和顾问医师的月薪可达20万左右。因为由政府直接管理,公立医院的医生相当于公务员性质。私营医疗机构的收入一般是公立医院的2—4倍,其顶级医生年薪甚至可达上千万元。
香港医管局对于医生的考核相当严格,有一套严密的点数考评体系,将医生的收入与医疗技术水平、医德医风等紧密挂钩。公立医院的医生有可预期的丰厚退休金,受到廉政机构的监控,违者将受到停牌、取消退休金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罚。
丰厚的薪水与退休金、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使得大多数医生都很珍惜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名誉,对于医德也十分看重。另外,根据香港当地法律,收受红包是要被终身吊销行医执照的,极少有人为了区区蝇头小利铤而走险。在香港药品采购和管制也有专门的组织,医管局有一个药物名册,会对每个专科设一个专家小组,由他们预判适合引进什么药物。医管局专业人士研究他们给出的意见后,制定出药物名册,每所医院的药物名册是医管局药物名册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大幅降低了香港医院的用药成本。同时,这样做也使得医生吃药品“回扣”的现象基本不会出现。
把患者尽量留在基层
如果说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是香港医疗的大动脉,那么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港九各区的私营全科门诊和公立全科门诊就是构成庞大医疗网络的毛细血管。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毛细血管”使得整个医疗体系避免了“血栓”的危险。
香港的医疗资源同样紧缺,如何把患者尽量留在基层医疗机构是必然选择。在香港,普通的头疼脑热或者偶发性的身体不适,只设立专科和急症室的公立医院不会接诊。不少香港市民会选择公立全科门诊就诊,因为,公立全科门诊也隶属于医管局系统,收费明显要低于私营全科门诊,每次看病仅需45港元左右,挂号费、医生诊疗费和三日药费均已包含在内。但是也有很多人会选择私营全科门诊,高水平医疗和优质的服务是这个群体最为看重的。
仅以公立全科门诊而言,患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症状相对较轻的偶发性疾病病人(如患感冒等),可通过医管局的电话预约系统,预约未来24小时就诊时间;二是病情稳定的长期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有需要复诊的长期病患者于每次就诊后,诊所会根据病人临床需要安排下次复诊时间,病人无须另行致电预约。
价格杠杆在分流患者方面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公立的普通门诊、专科门诊和医院的次均看病成本分别为445、1210和5000港币。多重手段调控患者,分流成效明显。在香港,私营全科门诊共有1228家,每年服务超过2300万人次,公立全科门诊73家年服务人次达620万人次。相应的,42家公立医院和11家私营医院的年服务人次仅分别为766万和102万。
当然,把患者留在基层仅仅是为了分流病症轻微的患者,但是遇到了该到医院看专科的情况,基层门诊的医生也是毫不含糊。在进行简单检查与询问病情之后,有必要的话,门诊医生会给患者写一封转诊介绍信,列出各项临床症状以及检查数据,还有门诊医生的初步判断。病人根据普通科门诊或家庭医生最近三个月内开具的转诊介绍,才能到医院联网内的专科门诊或医院就诊。接诊专科医护人员根据转诊介绍信,很快就能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并界定病人在专科门诊就诊的先后缓急,按照临床情况,把病人列入紧急个案(第一优先类别,等待约2周)、半紧急个案(第二优先类别,等待约8周)以及稳定个案。清晰明了的转诊制度,使得患者得到较为合理的治疗。
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使得香港也获得了极大的肯定。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最新的报告《World HealthReport》中,从“医疗水平”、“接受医疗服务的难度”、“医药费负担公平性”等方面对世界各国的医疗体系进行了综合比较,香港位列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