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士打造神话:让千名盲人成为摄影师
2017-04-08王新同
王新同
引入非视觉摄影,拍照用心不用眼
今年33岁的傅高山出生在福建,现在是北京一家盲人呼叫中心的负责人。高山患有先天性视障,出生时视力不足0.1。在他眼里,世界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没有色彩,没有线条。
因下雨天分不清路和水沟,小时候的他经常摔倒,不愿去上学。因为什么都看不清,老师以为傅高山是智障,劝他退学。为了能够让他上学,母亲差点给校长跪下。
后来凭着惊人的毅力,傅高山考上了一所民办大学,并最终拥有了计算机专业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和朋友在北京创办了“1+1声音工作室”,这是一家以视障人为主体的公益机构,平时主要通过广播,在健全人和视障人之间搭建沟通桥梁。
傅高山
2009年的一天,傅高山从新闻里了解到,英国一家公益机构Photo Vioce长期教盲人攝影,他非常感兴趣,便想“尝尝鲜”。傅高山患有先天性眼球震颤,“就像没有装防抖功能的照相机,眼前的所有事物都在晃动”,好在父母从小并未因此限制他的行动,而是尽一切可能去寻找方法弥补他的缺陷。他是小伙伴中最早实现“信息化”的人,早早拥有电脑、接触互联网……
也因此,任何一个关于盲人的“新技能”,他都特别敏锐,并付诸实践。其实,“盲人摄影”就是起源于英国,它的目的是寻求通过影像语言来搭建盲人和正常人之间的沟通桥梁。于是,在英华盲人教育基金会的协助下,傅高山很快与Photo Vioce取得联系。
次年5月,来了两名外籍培训师。拍照前,他们首先需要调动学员们的想象力,比如先给他们听两分钟音乐,问问他们“‘看见了什么”。然后,每人用相机去表现听音乐时那种情绪和画面。
傅高山听的是一段拉美曲风的歌,由缓慢渐而欢快,他说,起起伏伏的音乐让他满脑子想的是一个画面:“傍晚,暮色昏黄,罩着一棵大树,树下坐着他和几位朋友,大家在闲聊,有一人开始讲他去拉美冒险的故事。”每个人想到的画面都不一样,听先天失明者们的描述,仿佛在看一张张印象派绘画。
第一次接触到不依赖眼睛的摄影艺术,傅高山既感到新奇又很激动。他与其他学员在黑暗中熟悉数码相机的构造,追随培训师发出的声音抓拍移动物体。
盲人学习摄影,是需要足够勇气的。因为此时的他们对空间、比例、颜色、地平线、角度、延伸的概念都难以理解,只能通过触摸来了解闪光灯、自动档和镜头,依靠声音来判断开机、关机和聚焦。
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系统培训后,傅高山终于掌握了非视觉摄影这门“时尚技艺”。
做着游戏教摄影
2010年,一些民办盲校负责人纷纷找傅高山合作,请他将自己所学传给更多的盲人。
在傅高山拿出来的相机里,黑色前盖磨损得斑驳,一厘米见方的细长纸条,不偏不倚地趴在选择拍照模式的箭头上。这是专门为盲人改良过的相机,以贴纸条的位置为基准,可以摸到不同的功能。培训时,为了让学员们感受卡片机的视野范围,他都会在一个范围里来回走动,通过发出声音,让学员对拍摄对象是否在这个范围里有所感知。
傅高山说,盲人摄影的本质是,在视觉之外拍摄自己和环境之间存在的更多联系,让一张照片反映拍摄者除视觉以外其他感官感受到的环境。
还是有些新东西被创造出来。比如北京学员小柳,他的视力只有0.08。“如果我想拍摄日出,我就用心体会太阳照在我身上的温度。”
刚学照相的时候,小柳显得有点笨拙。他在家里听到有鸽子落到窗台上的声音,便拿起相机,轻轻打开镜头,对着鸽子发出咕咕叫的地方按快门。在短短几秒钟里,一连拍了七八张。没承想,家人回来的时候,竟然发现,有几张正对着窗台的鸽子身影,色彩、光感和构图,都像是正常人拍的照片。在家人的激励下,经反复练习,他很快掌握了普通的拍摄技巧。
他有一张得意的作品——一只正在奔跑中的小狗。原来,2012年盛夏的一天,小柳出去练习拍摄,听到花园里有狗叫,他立即将镜头对准空中的那个方向,抓拍下了这张照片,把小狗腾空时的景象摄在了镜头里。这张照片,使男孩自信起来,他认为,自己除视觉外其他的感觉都特别灵敏!
在小柳的作品中,能看到很多张笑脸,早上晨练的老人、正在玩耍的孩子、正在做饭的阿姨、给自己收拾房间的朋友、路上的行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笑声,他的镜头瞬间就转过去,按下快门,记录下的笑脸真实而灿烂。
还有位叫莉莉的姑娘最喜欢拍“美”。最初,她拍出了一朵花蕊,虽很少有人觉得花蕊漂亮,但这却是女孩心目中一朵花最美的部位。因为她触摸到的每一朵花,花蕊是触感最为柔软的。
后来,莉莉就迷上了拍花。粉红的荷花、黄色的石蒜、洁白的百合……都在她的镜头里展现出生命的美丽,构图也很漂亮。“静物比较好拍。”她总是喜欢向同伴们总结自己的“经验”,比如到植物园拍石蒜花,她先伸出手摸了摸,细细的花瓣像丝,整朵花很大,像个圆盘,再用手丈量一下花心到花瓣边缘的距离,这样,心里就基本有数了。
2014年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她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说,“我能感觉到光线照射到脸上,能听到风吹树叶的声音,能闻到空气中花儿的芬芳,然后我按下快门……”
好牛!让千名盲人当上摄影师
2013年,潮人最喜欢聚会的三里屯。世界各个角落的人拥到这个充满时尚感的地方,都能各得其所。高山和林聪把盲人学员拍的照片打印下来,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展览。
有一张照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个路墩直挺挺立在盲道中央。马路对面停着一辆红色的车,这是市井中最普通一隅的街景。这是帅哥梁奕的作品。全盲的拍摄者把它命名为“小腿的情人”,因为常有路墩会设置在盲道附近,以免机动车开上步行道,但盲人常常一撞就小腿生疼,长久留下印记,仿佛情人留下的吻痕。
在人头攒动的展览室里,一张关于水滴的照片吸引了很多人驻足。美女李彦双一直对水很好奇。当水龙头打开时,哗哗流淌的水流带着下坠的力量,冲击在手掌上,这种感觉凉爽而美妙,但抓不住留不下。照片的拍摄并不容易。那次,她在志愿者的协助下拍了很久,只为抓住水滴离开水杯的那一瞬间。这张照片上,右上角是半只水杯,一滴水挂在杯底,行将下落,往下便是一只大手,那是志愿者的手。
“水滴在画面的中上部,后面是一个比较干净的背景。”听着志愿者的描述,用了40分钟不断调整位置的她终于心满意足地放下相机。照片随即被凸点打印了出来。傍晚的夕阳像鎏金一样,洒在李彦双的碎花裙子上,温暖明亮。她粗糙的手反复地在不规则的凸点上摩挲,终于摸到了水滴的形状。“原来水滴不是规则的圆形。是像豆子一样,长长的。”女孩兴奋地说。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和文学中关于水滴晶莹剔透的描述,是连接在一起的。
2016年10月下旬,傅高山还应邀在新加坡举办了名为“心灵之光”的大型展览。娇美的花朵绽放出生命光华、正在奔跑中的金黄色小狗、热闹繁华的夫子庙、历经岁月沧桑的布达拉宫和中华门城楼……当数百幅图片展现在观众眼前时,惊讶之余,人们简直难以相信,盲人怎么能当摄影师?
6年来,傅高山与有关部门和机构合作,先后到上海、广州、石家庄和拉萨等地举办培训班,培育出上千名盲人摄影师。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的Eckert”(Eckert是世界著名盲人摄影师)。
傅高山不仅让众多盲人掌握了摄影技艺,还帮他们建立了自信。这对他们是一种激励,对以后的就业、生活、恋爱,以及对爱的表达,都是突破!
更有趣的是,在傅高山的帮助下,如今不少盲人还利用VoiceOver等读屏软件,在声波的帮忙下玩微信,抢红包,手机下单点菜,叫车,甚至把自己化妆的视频发到网上,教人如何穿衣打扮。
傅高山这位年轻计算机学士打造的“神话”告诉世人,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哪怕你是个盲人,人生同样可以精彩!
责编/沫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