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神”“妙”“奇”三点看荆浩山水画之《匡庐图》

2017-04-08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551700

大众文艺 2017年5期
关键词:山峦气势水墨

李 鹞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551700)

以“神”“妙”“奇”三点看荆浩山水画之《匡庐图》

李 鹞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551700)

五代十国时期的山水画具有着特殊的魅力,同时也是艺术家表现自身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人们对于绘画的理解可以分为很多种,并且形成了很多艺术家的新思想和新观念,荆浩作为五代时期艺术家和绘画理论家,对于山水画的理解更是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本文主要以研究五代时期荆浩的山水画艺术特点为主,并且以“神”“妙”“奇”三点来分析《匡庐图》这幅作品,另外荆浩在五代时期中具有极高的艺术声誉,他将自己的山水画论整理成册,修成《笔记法》一书。

荆浩;中国山水画;五代十国;《匡庐图》

一、荆浩山水画《匡庐图》之探析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了频繁的战争,文人士大夫一方面衍生出对朝堂的失望,另一方面也为了躲避战乱的伤害,便隐遁山水之间,以山水寄托情怀,于是山水画便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此时的山水逐渐摆脱了魏晋时期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背景作用,而是作为人与自然审美的媒介,更能反映出画家内心的虚灵之境,甚至是士大夫心中向往的理想世界。由此,山水画渐入繁荣,历千年而不衰,荆浩作为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为山水画的发展做出来了卓越的贡献。荆浩擅长以北方的山峦为主,并且以水墨的形式画出山的层峦叠嶂、俊美萦绕。他的这种风格继承了唐代的水墨形式,又以此为基础融入北方硬朗的画风。《匡庐图》因宋人题名而声名远扬,该画提味江西庐山,但是实际景色乃是北方的太行山的景色。画面中以全景的形式为构图特点,大山大水中展现出五代时期北方山水的风貌,画中气势磅礴,山峦起伏,山峦叠瘴,山峦中飞流瀑布而直接下,流水萦绕山峦而起,远望之颇有神山、仙水之形态。画中还凸显出山路、茅屋、桥梁等自然景色,整体看去颇有一种北方太行山峦之气势。在技法方面以俊染、笔墨相结合的特点,尤其是延续唐时的水墨特点,使得荆浩的创作在此基础上承袭了唐时的画风又凸显北方硬朗的骨干。

因此五代时期的艺术家荆浩的山水作品和理论著作,都对延续山水画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和影响。所以本文今天主要是以山水画为主,并且主要以研究荆浩的山水来看待这个问题,同时也是对于五代时期的艺术家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所以研究五代时期山水画就一定要研究荆浩的艺术风格和他的《匡庐图》作品,荆浩的美学观念一直影响着很多的艺术家。

二、以“神”“妙”“奇”三点看荆浩山水画之《匡庐图》

荆浩的山水画在创作中以《笔记法》为蓝本,主要强调的是在艺术中的不断扩展性,其著作理论更是绘画中的精髓,下面我以“神”“妙”“奇”三点,来分析荆浩作品《匡庐图》的个人浅析。

1.“神”

“神”神是一种绘画的境界的体现,这点多因唐时期的神话思想所影响,《匡庐图》中我们感受到的整体的气势与艺术的范畴更添加作者对于山水艺术境界的理论程度,这些都体现在神这一点上,所以神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拟神化的精神境界。在作品中如果要说神体现在何处,需要我们纵观全景,以心以神来感受此幅画中的北方巍峨迭栾的气势,以气势带动整副画的风貌神韵。元代书画家柯九思对这幅作品评价道:“岚溃晴薰滴翠浓,苍松绝壁影重重。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以此诗来形容《匡庐图》的神韵和气势。整副画面中给人的感受以真实巍峨、大气磅礴为主,但是其中又夹杂着一些隐居离世的感慨,可以说“神”这字在这里不单单是一种绘画中的气势,更是画家所以表达的一种“意”,这种神意更多的是以太行山的自然景观进行深入刻画从而展现出一种虚怀离世的淡泊情感。以此营造出一种北方神山、仙水的巍峨景象,并且把自身中的寂寞与离愁也赋予在画中了,所以说“神”这一点中重点突出作者的一种真实的情怀。

荆浩在《笔记法》中写道对全景绘画要“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同时荆浩还善于以“全景近身”的刻画能力来兼备画中的“神”,这点也是五代时期的荆浩独有的艺术特点。《笔记法》开篇中便记载着:“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2.“妙”

“妙”妙是一种绘画的技法的体现,主要以创作中的技法、形式为主,其中在笔法与技法的运用中多以行云流水、妙法自然之体现。

《匡庐图》在整体的技法上可以说是突破唐期的局限性,以五代的写实技法与传统的 浚染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其中“妙”之一处在于:“荆浩很好的把叠水与水墨在层次上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避免画面出现溪水瀑布因线条的叠加而导致的生硬与不自然”,这点可以说改革了唐时山水画刻画技法的问题。另外采用水墨晕染的方式极度的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把进、中、远三景在空间中拉近到一个全景画面中,还把画中山、水、树、景之间的距离在视觉中拉开。另外单从图中的技法来看,笔法以皴、染、勾、锉等多种形式相集合,尤其以皴法的应用最具特色,这点也是荆浩在五代时期山水画中的重点成就之一。《匡庐图》画中多以中锋描绘山峦、奇石,以中锋起笔山石、起落硬朗,边缘整齐干脆,以“硬笔”的形式画出,利用侧锋“解索皴”、“钉头皴”、“豆瓣皴”等技法来辅助中锋用笔。其次在山峦间与背阴处采用小斧劈皱之法的皴法,再施以淡墨多层晕染,表现出一阴一阳之自然特点使得巍峨山峦间平添了几分的厚重感。墨色方面荆浩以水墨之重色进行晕染开把画面中的黑白、浓淡显得相得益彰,云层初施以水墨晕染之法,这是云和山变得交织在一起,特别的凸显出一种空灵感,这点也是“秒”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我们说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秒的特点。因此以上种种的水晕墨染的技法皆可说“妙”哉也。

3.“奇”

“奇”这里有两点,第一点是《匡庐图》以全景构图的经典模式,另一“奇”是《笔记法》中记载的四种形态融合成一。

《匡庐图》采用的是立式构图,以鸟瞰的形式纵向全景铺设,其中画面层次分明、全收太行山景色,并且把山水天地囊括其中,颇具有一种遮天蔽日的空间效果。荆浩把高远景、深远景相结合,同时在深远之中还显示出开阔的空间,这样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极为深远的空间,同时在水面中还具有一定的想象的延伸感。因此这幅画在荆浩的作品中可以说是极具盛名的代表,荆浩以大山大水的形式波澜壮阔的表现出全景构图的独特性。上留天、下留地、右空水,中空深远可以说这是开阔千里,同时打破之前的唐时期的构图形式,这就是荆浩《匡庐图》其中的一个“妙”。

《匡庐图》的另一个妙 就是 集合四种形态于一身,这四种形态在《笔记法》中翻译过来就是“气”“骨”“肉”“筋”,其中气主要是山水画中的磅礴的气势,骨则是画面中的骨干线与整体框架,肉只得是空间中景物的饱满程度,筋最为直接的概括为笔法、技法、线条等方面。这种形态可以说是组成《匡庐图》的重要组成特点,为什么说他“妙”,主要是把四种不同的形态特点完整的融合到作品中,这是因为在之前的唐代这种画法是不曾经见到的。筋骨肉相联系主要体现在山峦与溪水、瀑布、河流中的一脉相承,使得整个画面中以线的形态贯穿其中,配合山水墨晕染真的是相得益彰啊!内外的线条我们可以分开来看,内部的线具有轻盈飘逸,外部的线硬朗斧刻,中景深远悠长,因此配合出来的就是整幅画面的巍峨的气势,这种气势与北方的山峦可以说以管窥全面,尽情的展现出太好山脉的雄壮气势。因此结合这四点之大成也就是它的妙之所在了。

综上所述,以“神”“妙”“奇”三点看荆浩山水画《匡庐图》之全貌实在是过于狭隘,所以本文只是选择这三点作为我们了解荆浩及作品的一个方向,希望以点带面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山水爱好者知道在五代时期还有一位艺术巨匠----荆浩,它的艺术风格与山水画特点可以说是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底蕴而又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

指导老师: 宋保江

[1] 甄冰.浅析肌理在艺术造型领域的创作和表达方式[J]. 山东纺织经济,2005(03)

[2] 李一. 太行绝佳处洪谷钟灵秀——赏析五代后梁画家荆浩的《匡庐图》[J]. 名作欣赏,2008(18)

[3] 王祖刚. 雄伟壮阔意境幽远——读荆浩《匡庐图》[J]. 美术界,2015(01)

[4] 王军校. 解析荆浩《匡庐图》的“匡庐”之意[J]. 芒种,2014(19)

[5] 王宏博. 旷世名画:看《匡庐图》的独特表现艺术[J]. 艺术科技,2016(04)

[6] 李书志. 博雅好古,意在山水也——赏析荆浩山水画《匡庐图》[J].长江丛刊,2016(05)

猜你喜欢

山峦气势水墨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水墨
山峦
山村即事
咏鸡
让句子有气势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西霞暖山峦
气“吞”万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