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嘶乡茶事

2017-04-07高雁

四川文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茶场新茶茶叶

高雁

真不知“马嘶”来历如此之美,尽管我生于斯、长于斯。

马嘶清初属叙永厅,清末治属古蔺县,民国初设乡,早年开设过骡马店。民间传说,某日一队官兵追击逃兵,天黑扎营马嘶,因此地树木葱绿,花草繁茂,战马吃了丰美的青草,一匹哑马突然长鸣嘶叫,故将此地取名哑马嘶,后慢慢演变为养马嘶。有人又选唐诗“金勒马嘶芳草地”加以美化,命名马嘶。

“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前句当然是对马嘶“绿色明珠”、“天然氧吧”的赞誉,而后句里,杏花天宿醉未醒的美人,不就是那袅袅娜娜、清淡雅致的茶之仙子吗?

马嘶位于四川省最南缘,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乌蒙山系大娄山西段北侧。山峦的包围,沟壑的阻扰,偏远的地势,使马嘶之名不如双沙、二郎、太平等占尽天时地利的乡镇响亮。当我向父老乡亲询问马嘶的典故和传说时,他们大多摇头。我曾远眺马嘶大塘,寻找书写的灵感;也曾在乡政府朋友的帮助下,一路颠簸摇晃,去三岔河的飞凤寺一探幽胜;红军烈士留在柳沟村山洞内的题诗,也牵动过我的目光;要不写写马嘶苗家?或者描摹可容纳千人的发窝洞?可最终,当我信笔纸上,还是满满当当的马嘶茶事!

茶,既是马嘶这个农业乡镇有力的经济支柱,又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名片。且不说,马嘶的形象宣传片上,春日迟迟,茶园青青,盛装的苗家姑娘专注地采茶,一派喜人景象。单听那流传的民间传说就可窥见一斑。

关于地名的传说里,“1935年2月15日,长征的红军经过白沙时,派出了一个侦察小分队到这里。为了不暴露目标,牵了一匹哑马。那匹哑马看见这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茶树,高兴得扬起马蹄,大声欢叫着。大地主曾庶藩听见马叫声,推门一看,见是一队红军,吓得屁滚尿流,连忙逃出村子,躲了起来。为纪念长征的红军,当地的老百姓就把哑马嘶的哑字去掉,改称为现在的马嘶了。”这样的传说固然牵强附会,却道出了家乡人对茶事的礼赞。

四川地区,尤其是云贵高原一带不仅盛产茶,还是茶的故乡、发源地。马嘶的偏远造就了它的落寞,但它繁茂的天然林、幽静的气候、方圆百里无工业污染的良好生态,对于茶的生长来说,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茶在我的记忆里自然是不陌生的。自小在建新茶园村长大,那里是茶的主产区,建新曾属双沙,独立设过乡,现在属马嘶,无论她属哪里,都因茶之盛名吸引着山里山外的人们。

那时的建新茶,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矮小的茶树多集中生长在坡地上,一垄垄、一畦畦,层层叠叠、梯梯相连。人们称之为“茶厢”。每年清明前后,最大的茶厢里,挤满了摘茶的大人小孩。

采茶是个细致活儿,又是在户外长时间劳作,要忍受风吹日晒、蚊虫叮咬,辛苦可想而知。尤其是采摘上品明前茶,只摘清明前茶树上冒出的新鲜翠绿叶子,名为“芽头”,次些品质的便是独芽后的“一芽一叶”。人们在茶园辛苦摘一天,还采不到一斤芽头,因为一斤杀青后的茶叶大约需要五六千个芽头,如果是原始的四川小叶种茶,芽头还要多。即便是清明后的“一芽二叶”、三道茶,最快的采茶手一天也不过两三斤生叶子。但茶厢里始终充溢着欢声笑语,大人或闲聊家常、或互相开着荤荤素素的玩笑,小孩则在茶厢里上窜下跳,玩玩乐乐,一派欣喜和祥和,时间就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很快一天就结束了。

晚上,家家户户支起铁锅,生起火,将一天的收获再加工制作成成品,也就是习惯上说的炒茶,或者叫杀青。须用干透的柴架火,才容易控制火候,灶房里也不致烟雾弥漫,所以平时舍不得烧的干柴这时都派上了用场。须臾,大铁锅烧烫了,灶前的人继续添火,灶台上的人将新鲜的茶叶倒进锅里,不停地用手或小木叉去翻炒。铁锅里的热气每每熏得他们汗如雨下,看着炒得差不多了,又将茶叶从铁锅里取出,放在大斗腔里,轻轻揉搓。再放回锅里翻炒,如此一炒一搓要反复三次,最后用小火将茶叶烘干,才算大功告成。这就叫手工茶,靠的是祖传技术多次杀青,火候、时间、翻炒次数全凭感觉,但制作出来的茶叶绝对是真实的信得过的,散发着微微的兰香气息。不像现在好多规模化生产的茶叶,都是一次性杀青,颜色翠绿好看,口感却青涩味薄,讲究的老茶客是不会喝机制茶的,即使是农村的普通农人,家境并不富裕,但也是非手工茶不饮。

茶场有几家,规模不大,较为分散。那时建在兰花山上的兰花茶场也属建新,这个名字曾让我浮想联翩,以为那里的茶都带着兰花的香味。后来茶场归马蹄乡管了。人手紧缺的人家,茶叶炒不过来,就会将新鲜叶子卖给上门收购的茶场。那时的茶场里传统炒制茶叶的方法也相差无几,只是茶叶的形状更为耐看,适宜冲泡,包装更为精美,很早就销售到沿海一带去了。

普通人家的茶没有包装,装在布袋里、盛在提篮里上街去卖,也值不了几个钱。而且最好的茶,他们都留着待客的。热情的主妇看到茶杯中的茶梗立起来时,会自语自语说:哦,有客人要来了,派茶梗来报信了。当客人真的推门而入,她们便拿出乌黑发亮的沙罐,盛上清冽的井水放在火上,转身用开水将土瓷茶杯烫洗一遍。这时沙罐里的水也开了,放上茶叶,若要浓酽些的味道,就在火上多煨一会儿,茶的清香顿时弥漫开来。锅背茶是不适宜冲泡的,不能用猛火,要用微火煨,还得用建新水来煨,茶汤才能呈现自然的浅绿色,口味清新爽口、厚雅甘冽、回味悠长,而其他地方的水煨出的建新茶,茶汤偏黄,甚而略红,懂茶的人一眼就能明辨。建新人喝茶,讲的就是个地道。

多年后,一个在茶香中长大的兄长初具现代营销意识,承包了新寨茶场、大坪子茶场等几间茶场。除了更加重视茶的包装,还极有创见地在茶盒中放入一瓶建新井水。如此,千里之外的人們,便可品到正宗的建新茶的滋味了!而那远方的游子,则可借家乡水消解一下乡愁了。只是不知,家乡之外的火,是否能煨出地道正宗的建新乡味?

现在,马嘶乡在保持原有优良品种的基础上,成功引进福鼎九号国家级良种绿茶品种,并通过招商引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了古蔺建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随着高端品牌“建新春露”的出炉,成功走出了振兴建新茶业的第一步。

从前的小家碧玉俨然变身大家闺秀,如今的“建新春露”,取其高山云雾、春露盎然之意。一投放市场,其内含物丰富、耐冲泡和汤清明亮、清香味醇、回味悠长的特点,便获得老茶客的青睐,迅速在省内外产生了品牌效应。

而无论怎么包装和营销,建新茶的全手工制作方式依然未变,从刚采摘下来的新叶到最后制成成茶,包括杀青、揉捏、塑形、提毫、烘焙等步骤,全部手工操作,整个过程需要45分钟左右。都市人爱喝建新茶,也是爱着这份“纯手工”“原生态”的味道!

炒茶的人们,因为对纯手工制作方式的坚守,宁愿让自己的双手布满老茧,成为黑黑的铁砂掌。由于新鲜的茶叶不能过夜,他们通常需要彻夜不眠地劳作,保证茶的成色。

随着马嘶乡万亩绿茶产业基地建设的推进,依托生态茶园景观,以苗族文化、茶文化为连接点,2015年3月28日,一场关于茶的盛事——马嘶茶文化节正式启动。宁静的山村,第一次迎来车水马龙。绚丽的烟花、歌星笑星带来的欢乐浪潮,让多少父老乡亲激动自豪。有半斤锅背茶在慈善拍卖中,被一位外地的名叫郭霞的女子以8000元的价格买走。我记住了她的名字和容颜,她的善心,也将马嘶的茶香带到更高远的地方。endprint

猜你喜欢

茶场新茶茶叶
新茶最好放一放再喝
新伟茶场
你的笑容里有茶香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花乱开》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新茶虽好,放放再喝
伊马茶场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