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城市交通拥堵改善措施研究

2017-04-07

山西建筑 2017年25期
关键词:临汾市路网机动车

王 平 珍

(临汾市规划局,山西 临汾 041000)

中等城市交通拥堵改善措施研究

王 平 珍

(临汾市规划局,山西 临汾 041000)

以山西临汾市为例,分别从城市功能疏解、城市路网升级、公共出行改善、静态交通优化等四个方面对临汾市进行研究,以缓解临汾市交通拥堵,满足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交通需求,全面适应临汾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城市功能。

中等城市,交通拥堵,功能疏解,路网升级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展不断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中等城市逐步进入急剧发展阶段。经济逐步增长,社会水平稳步提升,导致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受到土地、资金、拆迁等因素的影响,增长速度远落后于居民出行需求,同时受到城市财政、场地限制等影响,中等城市的公共交通水平较低,发展缓慢;利用非机动车等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占很大比重,交通出行秩序较差,进一步降低了道路交通运行效率,导致中等城市出现严重的交通拥堵。

临汾市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位于太原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中原都市圈的交接点,是山西省“叶脉型”城镇空间组织体系中大同—运城城镇发展主轴上的重要节点,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城市。

临汾市受东侧太行山、西侧吕梁山的影响,呈南北带状走向分布,汾河、同蒲铁路南北纵贯临汾市区,由北端的霍州向南,经过洪洞、尧都区、襄汾,至南端的曲沃、侯马,形成百里汾河经济带。中部的洪洞、尧都区、襄汾形成临汾市“一城三区”格局,是临汾市城镇发展较为集中的区域,共同构成临汾市核心都市圈。

1 社会经济发展

1.1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临汾市经济运行出现新特点,受煤炭等行业不景气影响,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 161.1亿元,较上一年相比有所回落,位于山西省第三位。同时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占43.67%。

2015年,尧都区、襄汾、洪洞三地GDP总和达到525.65亿元,占临汾市域全部GDP的45.2%。从历年三区GDP之和占全市GDP的比例来看,三区GDP所占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势。从三地内部看,尧都区GDP所占比例最高,约占三地GDP之和的50%。

1.2 城镇化发展

2015年临汾全市总人口达到443.6万人,较去年增长2.1万人,增长率为4.7‰。从历年人口增长来看,总人口数呈稳步增长趋势,从增长率看,出现下降趋势。近年来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2010年临汾都市区各区县自然增长率在5.17‰~5.92‰之间,2010年—2015年,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从城乡分布来看,城镇人口增长明显高于乡村人口,且迁入人口明显有上升趋势。相对城镇人口而言乡村人口的增长率则较低,历年均为负增长,其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3%。

近年来,临汾市城镇人口不断上升,且城镇人口增加速度快于总人口增加速度,因此临汾市城镇化水平逐年上升,2015年城镇常住人口215.6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56万人,占总人口的48.62%,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乡村常住人口233.3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1.38%。数据显示乡村地区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规模进一步扩大,临汾都市区中尧都区一直是人口迁入最为活跃的地区,洪洞县和襄汾县人口迁移的活跃程度有所下降。

1.3 机动车保有量

随着临汾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心城区小汽车增长迅速,截止到2016年1月,小汽车保有量达到8.7万辆,同比2015年1月的7.7万辆增长约13%。主要以小汽车为主,占全部机动车的74%,另外市区有大型车和摩托车等,约占全部机动车保有量的10%,见表1。

2 城市交通发展

临汾市的尧都、洪洞、襄汾三区依汾河呈南北向带状分布,空间结构为带形组团式。城市空间发展处于分散组团发展向城市走廊发展过渡的阶段。尧都区、洪洞、襄汾构成南北向沿汾河带状城镇布局,共同构成临汾市带形多中心核心区结构[1]。由于目前城市主要功能集中于尧都区,居民交通出行呈现外围向中间汇集态势。

2.1 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临汾市中心城区将形成“两带三轴、三城九区”的空间发展结构,其中“两带”为城镇发展带、汾河景观公建带;“三轴”为老城区—河西新城城市联系轴、南部新城—河西新城城市联系轴、东部产业联系轴。

中心城区建设目标为构筑弹性发展的空间结构,以引领晋南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区内城乡统筹发展、中心城区有机疏解为目标,逐步疏解老城城市功能,加强河西新城、南部新城建设,形成“联络区域、构建网络、刚性控制、弹性推进”的空间结构。同时合理配置体现区域中心特质的公共设施,以服务山西省南部地区,增强服务设施的供给。以保护汾河、涝洰河两岸生态湿地、搬迁与城市公共安全相悖的用地、增加公共绿地和修复历史建筑等为手段,建设安全、生态、环保的宜居空间。

2.2 交通发展模式

按城市总体规划,临汾市中心城区将形成“一环、两弧、六横、七纵”的路网骨架,至少形成6座跨汾河桥梁和9条跨同蒲铁路通道(均包含公路外环上的相应设施),每条通道的单向机动车道数不少于3条,并考虑设置公交专用道。

对外交通系统将建设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为骨干,以国道、省道、普通公路、铁路为支撑,以民用航空为补充,以晋煤外运功能为保障重点,多方式协调整合、开放性、网络化、智能型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综合运输目标,进一步突显临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依托功能结构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先进的运营管理手段,临汾市居民出行时间将控制在合理范围,缩短各功能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减少出行机会成本。城区范围内85%的通勤出行时耗不超过30 min,95%的公交通勤出行时耗不超过40 min。居民出行方式结构见表2。

根据临汾市中心城区功能分布,城区内部高峰小时交通流量将呈中心区向外围递减的梯度分布,由于目前南北向道路建设不完善,导致城市南北向拥堵较为严重,跨同蒲铁路/汾河节点,河汾路、解放路、五一路以及锣鼓大桥处早晚高峰期间交通负荷较大。

3 交通拥堵缓解措施

3.1 疏解核心区城市功能

临汾市交通拥堵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于城市核心区,导致通勤交通、弹性出行、回程等交通过于集中,城市中心的路网体系不完善、交通秩序混乱等进一步降低交通运行效率,加重了核心区的交通拥堵。

分散核心区交通流是避免交通流在空间上过度集聚的基本原则。分散交通流的手段主要有构建城市多中心,降低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同时利用城市规划手段,在某一空间范围内满足居民吃、住、工作等多种需求[2]。

面对城市人口、机动车的迅猛增长,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临汾市城市交通体系正处于快速变革时期,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系统对于城市未来5年~10年的发展极为重要,在快速变革期内,应增加交通供给,调整出行方式结构,通过优质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服务体系合理引导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

快速交通系统是联系主城中心区与新城组团、外围各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走廊,是支撑城市总体空间结构、拉伸城市发展框架、承担进出城交通快速集散的重要道路。构建连续通畅的城区骨架交通系统,保障各功能片区与城市中心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满足外围组团间的联络要求。通过构建快速骨架交通系统以支撑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功能向外拓展。

3.2 升级完善城市路网

城市道路网络是城市交通的载体,完善的道路网络有助于发挥交通体系的积极作用。临汾中心城区快速交通系统承担着对外衔接区域交通系统、对内衔接城市骨架路网、统筹组织不同功能交通之间衔接的功能。

通过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改善交通出行环境,以提高城市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利用中心城区快速交通系统作为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的过渡路段逐级降速,形成区域路网→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路网结构体系,同时满足对外连接高铁客运站、机场等区域枢纽的衔接需求,通过构建市区的快速通道,实现“快快”相接,发挥路网的快速沟通与疏解能力。

同时改善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状况,支撑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保证各种交通方式通行空间,保障机动车交通连续通畅、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减少机非干扰、保障慢行交通、合理引导停车、改善道路环境。

3.3 改善公共交通出行环境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引导交通出行结构,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均等化,减少交通拥堵引发的经济问题,是我国各个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3]。临汾市正处于城市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城市空间尺度的扩张会进一步增大居民出行距离,进而刺激私人小汽车的购买需求,最终导致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交吸引力,有助于引导公众改变出行行为,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完善慢行交通网络,通过构建安全、舒适、连续的慢行交通出行网络,保护和发展自行车和步行交通,促进城市交通出行结构的合理化。

同时从需求侧发力,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环节交通拥堵,如加大机动车出行的使用成本、严格限制中心城区停车位数量、提高停车收费标准等,扩大公共交通覆盖范围,压缩私人小汽车的使用空间,合理分配有限的城市道路空间资源。

3.4 优化改善静态交通

静态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整个交通大系统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4],良好的停车场地布局和设计是加强交通管理、保证道路顺畅的前提。停车泊位供给应以配建停车泊位为主,应占城市机动车车位供给总量的80%以上,社会公共停车场为辅助,供给规模应占总量的15%左右,路内公共停车是城市公共停车场的一部分,不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前提下可设置路内泊位,规模应控制在总体供给量的5%以内[4]。

针对临汾市中心城区不同区位的城市功能,对停车供给实行分区供应策略。严格控制区为城市中心区,采取停车设施的短缺供应和高费率策略等,严格执行停车需求管理,尽可能地减少机动车对老城中心的冲击。适度控制区为商务办公片区、涝洰河生态区,对停车位供给适度控制,通过限制片区内的机动车出行量,以达到改善交通结构、减少机动车污染、优化城市环境的目的。适度满足区为城市外围其他区域,建设用地较宽松,基础设施条件好,可以相应地提高停车设施供给,为机动车提供一定的发展环境。

4 结语

通过对临汾市总体发展的分析,结合临汾市城市发展以及快速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为缓解临汾市的交通拥堵,从疏解核心区城市功能、升级完善城市路网、改善公共交通出行环境、优化改善静态交通等四个方面提出改善措施,对缓解临汾市交通拥堵提供参考。

[1] 钟海燕.向多核演变的中等带形城市交通体系规划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2] 徐东云.城市交通拥堵与城市空间扩展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3] 郭利军.城市治理交通拥堵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

[4] 谭 巍.城市中心区静态交通空间及停车设施的优化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Shanxi city of Linfen as an example, separately from the city functions ease, city road network upgrade, improve public travel, static traffic optimization on the four aspects of Linfen city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traffic congestion in Linfen, meet the growing and changing traffic demand,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Linfe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center city function.

Keywords: medium city, traffic congestion, function ease, road network upgrade

Researchon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urbanrailtransit

WangPingzhen

(LinfenCityPlanningBureau,Linfen041000,China)

1009-6825(2017)25-0010-03

U239.5

A

2017-06-24

王平珍(1965- ),女,工程师

猜你喜欢

临汾市路网机动车
让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更
临汾市202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由一起厂内机动车事故引发的思考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打着“飞的”去上班 城市空中交通路网还有多远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首都路网 不堪其重——2016年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通期的北京路网运行状况
路网标志该如何指路?
临汾市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的住房改造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