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盐窝镇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2017-04-07张建民于树霞陈金剑
张建民,于树霞,陈金剑
(1.利津县水利局,山东利津 257400;2.利津县盐窝镇水利站,山东利津 257400)
利津县盐窝镇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张建民1,于树霞2,陈金剑1
(1.利津县水利局,山东利津 257400;2.利津县盐窝镇水利站,山东利津 257400)
利津县盐窝镇洋江片区小流域治理项目,通过工程配套、土地整治、营造林木等综合治理措施,使区域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为黄河下游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探索积累了经验。
黄泛平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
利津县盐窝镇位于利津县境中部,辖125个行政村,81 195人,区域总面积243.61 km2,耕地面积1.36万hm2。
1 项目区基本情况
该项目位于利津县盐窝镇洋江片小流域,总面积4.14 km2。项目区涉及东洋江、西洋江、南一村、南二村、南三村和曹家等6行政村,人口3 513人。
由于项目处于黄泛平原区,以风蚀和水蚀为主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有限的水土资源遭受破坏和损失,加剧了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已刻不容缓。防风固沙、降低风沙危害,营造防护林带、蓄水保土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2 项目建设措施
以项目区内原有的灌溉系统为基础,对项目区进行了综合整地改土,疏挖排沟,整修道路,同时在项目区内大量营造水土保持林。
2.1 工程措施
1)清淤排沟。对项目区内排沟按5年一遇排涝标准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斗沟5条,农沟56条。斗沟清理长度9.50 km,清理标准为深3.0 m,底宽2.0 m,边坡1∶2,平均清理断面面积为3.58 m2,斗沟清淤量为3.40万m3;农沟清理长度为26.0 km,清理标准为深2.0 m,底宽1.5 m,边坡1∶2,平均清理断面面积为1.98 m2,农沟清淤量为5.15万m3。
2)整修道路。为保证项目区交通畅通,新整修生产路23条,总长19.5 km,道路宽度为4.0 m,边坡1∶2,采用素土压实,动用土方1.56万m3。
3)配套桥闸。项目新配套建设斗沟节制闸3座,斗沟生产桥3座,维修斗沟旧桥19座;新建农沟生产桥3座,维修22座。
2.2 林草措施
建设农田林网,沿农田主要道路、排沟种植防风林带,从而起到蓄水保土作用。结合立地条件类型,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枝繁叶茂,生长较快,抗逆性强且在当地生长良好,营林价值较高的竹柳为营林树种,树苗采用至少2年生优质壮苗,栽植时间应不超过24 h,共植树50 066株,营造水保林30.04 km2,实施保土措施面积360.4 km2。
2.3 整地措施
通过用机械深翻,使农家肥与土壤完全混合,既提高了土壤肥力、透气性,又减少了土壤密实度,防止了土壤板结,有效改变了地力,改善了土地耕作条件,提高了单位土地生产能力,共实施保土整地面积360.4 km2。
通过工程措施,拦截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调节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减少了水土流失;通过人工植被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提高了土地利用和生态效率;通过耕作措施,减少土壤结构的扰动和破坏,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了水土流失。
3 项目效益分析
3.1 生态效益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拦蓄了地表径流及其挟带泥沙,项目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是项目区建立了有效防护体系。水土保持整改措施的合理布设,构建了有效的综合防护体系,水土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与保护,蓄水保土的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二是有效减轻了项目区及下游自然危害。项目的实施,使每年增加蓄水效益4.51万m3,减少土壤侵蚀量0.21万t,有效的减轻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保护当地农田、交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治理后的项目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2.8%提高到了10%,森林面积的增加和水土保持工程的有效拦蓄作用,改善了区域水源条件,同时随着林木郁闭度和林草覆盖率的逐步提高,森林蒸腾作用的发挥,使区域小气候得到了逐步改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运转和生物的多样性。
3.2 社会效益
1)保护水资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项目区改造坡耕地,兴建基础水保工程,植树造林,发展经济果木林、水保林等,使项目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有效防治,土壤肥力得到了培育提高,改善了区域小气候,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土地利用和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流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和资源支撑。
3)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项目的实施有效的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4)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生产技能与管理水平。项目的实施,发展了水保用材林等产业,并带动了果品贮运、木材生产与加工等行业发展,为项目区内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使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经济效益
项目区内种植水保林30.0 km2,年增经济效益27万元。另外,保土耕作措施使项目区内360 hm2土壤条件得到了改善,增加了粮食产量。增加粮食效益每亩90元,年粮食增产效益48.6万元,年经济效益75.6万元。
(责任编辑 赵其芬)
X321
B
1009-6159(2017)-04-0061-02
2016-12-07
张建民(1986—),男,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