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业主视角灾后重建项目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7-04-07陈艳丹

山西建筑 2017年17期
关键词:救灾灾区业主

陈艳丹 文 华*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基于业主视角灾后重建项目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陈艳丹 文 华*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对灾后重建进行了概述,基于业主的角度,从资金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三方面,对灾后重建项目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剖析其形成原因,从而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灾后重建,地震,融资渠道,救灾资金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受破坏达到极致,以至于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地震、旱灾、雪灾等天灾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使得大量的房屋、设备遭到损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1],从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余次。我国发生的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浅源地震,破坏性极强。从2008年的汶川8.0级大地震,到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7.1级,再到2013年的四川芦山7.0级地震,地震的频发使得人们经常面临灾害带来的伤害,在震后经过紧急的生命大救援后,如何尽可能快的恢复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帮助灾区人民尽快的走出灾后阴影,成为了摆在全中国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灾后重建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管理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灾后的必然选择。目前,世界各国在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方面累积了一定的经验。我国由于在此方向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与具体,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

1 灾后重建概述

灾后恢复重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灾后恢复重建[2]是指在灾区紧急救助和临时应急灯工作完成后的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状态、精神状态以及社会秩序的一系列建设活动。它不仅包含了民居住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等一系列的物质重建;还包括了人们安居乐业的新常态,以及重拾幸福感,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重建;除此之外,也包括灾后人人环保、处处生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重建。灾后重建是保障灾后人民恢复正常生活的必经途径,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在新起点上寻求新突破的需要。

2 灾后重建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本文将基于业主的视角对灾后重建项目管理中的资金管理、进度管理、质量三大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归纳与总结三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形成原因,为后续提出解决对策做相应的理论分析。

2.1 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俗话说“巧妇难以无米之炊”[3],资金的是否到位情况是灾后重建工作开展的前提,因而资金问题是灾后重建项目管理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1)灾后重建资金的短缺。

我国虽然是经济大国,国力财力深厚,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属于突发状况,重建费用需以亿元为单位进行投资,这无疑是对国家财政的重大打击。例如,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4]发生后,经相关部门预测及估算,要对灾区完成恢复重建所需资金高达1万亿元。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各级划拨资金、对口援建资金以及社会捐款资金等加起来,仍然出现5 000亿元的资金短缺。

2)灾后重建资金管理部门混乱。

目前,我国的相关政策与制度都不是很全面与完善,其中存在问题表现相对突出的是管理部门混乱等。这种多部门管理、部门缺乏协作的资金管理体制严重制约着救灾工作的顺畅开展,从应急指挥的角度看,这造成了“政出多门,九牧一羊”的现象,导致了灾后重建资金的不合理配置和重复浪费。

3)灾后重建资金使用不规范。

灾后重建资金申请被批准后,经常会出现由于管理层次多,资金下拨单位拖延等原因,使得灾民不能及时的收到救灾物资。有时候由于省级部门对于灾后重建计划的审核把关不严,造成重建项目资金安排不合理,造成了救灾资金的挤占。还有少数干部利用自身职务谋取私利,贪污挪用救灾资金。

2.2 项目管理进度管理问题分析

1)政策性质严重。

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要求尽可能快的完成对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因此,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地方政府过于求快,求政绩的表现不断出现,以至于不具体考虑地区差异、环境影响及后期的发展,只求片面的加快速度,从而对灾后重建工作的后期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2)头重脚轻现象。

头重脚轻现象是指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形式主义突出,教条主义显著,官僚现象时有,过多的在意文字上的责任,字眼上的功夫,文件上的多少等。而政府在对项目全过程具体实施的监督和指导上却力度不足,全过程控制手段薄弱,全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全工序衔接不畅通,全项目人员默契共赢不足。

2.3 项目管理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1)重“物”轻“人”的倾向。

重“物”轻“人”也可谓是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传统的物质、环境、经济等因素考量的较多,而对于社会影响、生态环境这方面的因素,人民思想考量的比重就比较低。因此,在灾后重建中重“物”轻“人”这种思想的出现,与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理念相悖,不利于灾区生活生产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灾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一把手”工程的出现。

“一把手”工程是各级各部门为了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由地方或单位的最高行政长官根据个人的意愿来完成一项工程或活动。在灾后重建项目中,整个管理过程中质量好坏都由单位一把手的思想和能力所决定,对项目本身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性、冒险性和不可预见性。在实际项目工程中很多都需要专业技术来完成,但“一把手”本身是一个管理者,对技术的了解可能远远没有技术人员清楚。对重建项目的质量等带来一定的影响。

3)项目实施阶段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项目实施阶段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也是项目管理中的严重问题之一。实施阶段的专业人员不仅是指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还包括监理单位的监理人员、建设单位的专业人员等。但是在灾后重建工作中,项目实施阶段专业人员严重缺乏,项目各责任主体的责任不明,权限不清,专业技术水平不足,导致乱象丛生。

3 灾后重建项目管理应对策略研究

3.1 投资管理问题应对策略

1)拓宽救灾资金的融资渠道。

首先,政府应构建快速的融资通道[5]。在行政审批、公文办理、政策支持等方面要提供快速办理渠道,减小办理过程中的阻碍,提高融资速度。其次,政府应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在对灾后重建项目时,金融机构要为需要融资的项目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启动灾后重建融资绿色通道,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审批效率。最后,政府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即积极争取海内外民间援助;争取金融机构和组织贷款;政府在金融市场发行建设债券。

2)改进救灾资金的管理。

首先,加强对灾区实际情况的评估是最基本的。政府应在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上,借助高技术手段对灾区的受灾情况进行综合准确地评估。政府要根据灾区所受灾的实际情况来拨款,这样就尽可能避免了地方上政府在灾情上夸大其词。然后,对救灾资金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必经趋势。因此,我国应建立独立的灾后重建管理部门,实行救灾资金运行机制,来对救灾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救灾资金的利用率。

3.2 进度管理问题应对策略

1)分工负责,多头行动。

为了能更快、更好地完成灾后重建的规划目标,援建队伍应该争分夺秒,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由于灾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通等困难局面下,项目实施的困难度增大,导致项目管理难度的增大。项目管理者在对项目实施项目管理时,应采取“统一部署、分工明确、多头行动”的管理方式,从多个项目共同施工,加快灾区重建工作的进度。但是,在重建过程中,要按照“程序不减、时间缩短”的灾后重建工作政策来实施,做到稳中求快,保质保量,从而高效、快速的完成灾后重建项目目标。

2)区分缓急,抓大放小。

如何在到处都需要重建灾区中实施有效的重建工作,“区分缓急、抓大放小”是必须的。在灾后重建中,要学会区分项目的轻重性,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从而有序的推进灾区灾后重建的进程。“抓大”是指在灾后重建中要首先完成灾区基础设施的恢复,保证灾区交通、通讯等通畅、保障灾区“水、电、气”三通,从而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放小”是指暂时先忽略不重要项目的重建工作,集中主力完成灾区民生恢复的工作,也不是不管不问的意思,只是在重建过程要区分轻重缓急,从而保证更高效地推进灾后重建工作。

3)上下协调,依法监督。

强有力的上下协调关系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政府效率的强效手段。政府必须克服官僚主义作风,主动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从而使灾后重建能按时完成规划目标。业主既然在灾后重建中扮演了监管者的角色,就应当积极发挥其监管者的作用,发挥其监管能力,从而确保灾后重建工作有序的开展。加强对灾后重建项目的监督不仅是关系到重建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也关系到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因此,业主必须本着对灾民和社会负责的原则,加强对灾后重建项目管理的监督,确保灾后重建工作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3.3 质量管理问题应对策略

1)全面规划,多向发展。

业主应根据国家政府部门颁布的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方案制定对该项目作出全面的规划,包括前期对物质、环境、经济重建等方面的考量,以及加强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人民思想的考量。只有加强生态环境的恢复,才是彻底完成了对灾区的重建工作,才能让灾区有抵抗再次灾害发生的可能。在灾后重建中,把灾后重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起来,使灾区重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2)全局把握,全程监督。

业主在对灾后重建的项目管理中还应做到“全局把握、全程监督”的作用。全局把握是指业主在项目实施过程要明确自身的核心地位和主导地位,对项目进行“三控两管一协调”的管理,从而实现对项目的全局把握。全程监督是指业主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也要扮演好监督者的身份,保证灾后重建项目的质量问题,杜绝“一把手”工程的出现,避免在灾后重建中出现豆腐渣工程。

3)技术引进,人才培养。

为了实现更好地项目管理,业主应该多启用管理专业人才,提高灾后重建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果;施工单位要多引进专业的技术人员,确保灾后重建项目高质量完成;监理单位在派遣监理人员时应选取经验丰富的人,对于新人应该多进行培养。在技术管理方面,业主应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先进的经验,从而丰富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此外,还应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改善我国的灾后重建项目管理模式,提高业主的项目管理水平。

4 结语

本文从业主视角出发,结合项目管理者的自身经验,提出灾后重建项目管理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加强对灾后重建项目的管理。因而,对现有灾后重建工作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解决,对于我国的灾后重建项目管理今后的发展与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 魏华林,李文娟,程志刚.大地震发生规律及其保险问题研究[J].武汉金融,2009(3):7-11.

[2] 罗 杰,刘柏志,刘承丞,等.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之路[J].中国减灾,2008(7):8-23.

[3] 张艳红,汤鹏主.农业产业化经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农业发展思路的探索[J].社会科学家,2009(10):56-59.

[4] 陈世栋.废墟上的契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5] 邱志鹏,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disaster reconsti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owner’s point of view

Chen Yandan Wen Hua*

(School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SouthwestUniversityandTechnology,Mianyang621000,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owner’s point of view, from the fund management, schedule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three aspects, analyzed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of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analyzed its forming cause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provided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earthquake, financing channel, disaster relief fund

1009-6825(2017)17-0220-03

2017-03-09

陈艳丹(1992- ),女,在读硕士

文 华(1978- ),男,教授

TU712.1

A

猜你喜欢

救灾灾区业主
航母救灾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花盆坠落伤人 业主负责赔偿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探究业主在工程建设各阶段的造价控制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浅谈业主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业主社区的兴起及其自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