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偶像的自我修养路很长
2017-04-07简前前
简前前
“偶像”一词,在《汉语大辞典》中原指“泥塑或木刻的人像以供人膜拜”。而在演艺圈这片盛产偶像的沃土上,那些让青少年迷恋的偶像倒是活色生香,比泥人木像接地气得多,他们或许拥有年轻美丽的面孔,或许拥有过人的才艺,但是岁月流得那么快,美丽的面孔终将被刻上时光的痕迹,而真正让他们值得如《汉语大辞典》中所说的那样,“供人膜拜”的是什么?才艺、人品、艺德?不,应该是以上的叠加,最终统称为一个词:“个人修养”。
内涵不够的“爱豆”要远行?有点逗!
盛世美颜、精湛演技、天籁之音……爱上一个偶像可以有很多个理由,甚至,不需要理由。可是如今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毕竟偶像早已不是悬在半空贴在墙壁海报上的稀有动物,社交软件如此发达,照片视频文字各种媒介360度无死角地盯着艺人们的一举一动,稍有不慎,一个“偶像”就失去了偶像的正面作用。
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形象在几代人脑海里印刻着深深的印象,然而某演员却把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念成了“闺土”,引发网友对于演员明星文化水平的热议。热心网友借机对“没文化明星”做了一次大盘点,结果上榜名人不在少数:知名主持人在讲座上把“棘手”误读为“辣手”;实力女歌手不认识“国”的繁体字,人气女演员在电视剧中把“沮丧”读成“且丧”,被网友笑称为“且丧姐”……
忠实的粉丝急着保护偶像:“演艺明星大多是以才艺为特长的艺术生出身,文化课成绩低一点情有可原……”可是粉丝们请别忘了,所谓偶像,是始于才华(也许是颜值),终于内涵修养的。否则,你还坚信自己拼命爱着、护着的“爱豆”能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生存,就真的有点逗了。
对娱乐性的追逐固然是明星在演艺行业中保持长久人气的一大法宝,但缺少必要的文化素养,偶像们对这份人气能保持多少底气呢?再退一步讲,如果明星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怕是也不能更精准地理解台词、剧本和歌词,在这些基础上才能有对情节主题的理解、对角色性格的诠释、对人物情感的表达不是吗?
然而最坏的示范是这样的:没文化?没关系!不背台词让助理站在身边一字一句提醒或者干脆默念“1、2、3、4”的数字小姐都有机会站在万众瞩目下成为主角,那么成功是不是并没有传说中那么苦大仇深呢?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该觉得,演艺圈名人文化素养不够,真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了。
低龄偶像迫切想出名!哪有时间充电?
是的,演艺明星之所以能成为明星,一定也是在他们的领域里付出了过人的努力,才成了行业的佼佼者,不得不说,他们所处的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圈子,也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圈子。
害怕被遗忘,所以拼命增加曝光率;害怕被认识得太晚,所以要早早出名;害怕被外来娱乐文化抢占市场,所以模仿日韩流水化的“造星”方式。最终出现的情况就是:演员成了演戏机器而很少给自己体验生活和沉淀情感的機会,未成年早早成为了闪耀的明星,但你以为这真的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吗?越来越多的娱乐公司开始把“造星”目标对象年龄降低,连几岁的小朋友都知道当明星是件很光荣的事。
这种越来越低龄化的偶像风潮,不仅显得急功近利甚至“粗暴”,而且直接影响着艺人们对文化素养的积累。低龄偶像自身不成熟,社会是个大染缸,稚嫩的偶像如果没有在学校和书本中积累足够保护自己的能量和知识,便容易迷失自己,一个迷失自我而且没有文化底蕴的低龄偶像,将来如何成长为演艺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们有些一边读书一边做着艺人,有些索性早早退学专心做艺人,看起来仿佛光鲜亮丽,引得众多青少年喜欢甚至让小朋友的家长眼红,巴不得自家孩子也早早成名走上人生巅峰,可是人生之路那么长,“巅峰”来得太早真的好吗?
再者,偶像们那么着急想要早早成名、透支青春,将大把本该属于校园和书本的时间奉献给娱乐事业,哪还有时间去为自己充电?没有充够电的偶像,难怪会被人嘲讽。
我们都明白,低龄偶像知识不足,经历不足,大多只是包装产物,粉丝们看到的只是舞台上光鲜诱人的偶像萌态,看不到的却是舞台下机械化的训诫教导,偶像不再具有自身内涵,而只靠着其天生或者后天的容貌吸引着闪光灯和寂寞空虚的粉丝。可这短暂的吸引之后呢?无论是粉丝还是所谓偶像,我们的人生都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样的偶像为社会带来了什么?除了让娱乐公司赚够了大把金钱,其余风光的都随着快节奏的娱乐时代被遗忘在风中。
有调查显示,50.8%的中小学生仅仅因为偶像有自己喜欢的形象而去盲目追逐。而低龄化的、存在诸多缺陷的偶像一般也会吸引低龄化、缺乏理智批判能力的粉丝,最终酿造的是一场虚无的狂欢。主流期待的价值观从成熟异变成了叛逆,知识丰沛的时间也被无意义的追逐代替。总而言之,这是我们忽略了艺人作为偶像所必须的内涵修养的重要性,太过于急功近利。
艺人怎样能“常青”?多充电!
如果你要问,怎样的艺人才能成为常青树?核心是三个字:多充电。
在商业化运作最成熟的好莱坞演艺圈,最受尊重的艺人不是话题女王、人气男神之类的明星,而是有内涵并且演技精湛的真正演员。别以为演技和内涵没关系,饱读诗书、眼界开阔、内心充实自信、情感充沛、理解力领悟力强,这些都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而具备了这些素养,还愁培养不出演技吗?有一阵子,好莱坞几乎要被英国籍演员承包了,究其原因,就是好莱坞需要他们的演技,需要他们的戏剧训练。同样是20岁出头的年龄,严谨的英国演员们在戏剧学校,为如何正确发音花费好几年时间,英国独特的从上到下的绅士文化和剧场文化确保了演员的中心地位,从而保障了这个职业的艺术性,而与此同时,有些国家的同龄演员或许在为可口可乐的广告之类试镜。
这就是“充电”积累的资本。要知道,放慢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充电”,从长远来看对艺人的演艺生涯和整个演艺圈的发展来说有利无弊。艾玛·沃特森如果不是抵抗住了镁光灯的诱惑而以优异成绩从名校毕业,大概也只是个拿小时候的代表作撑门面的普通女明星;娜塔莉·波特曼如果没有在哈佛大学研读心理学的经历,或许还揣摩不透《黑天鹅》里女主角分裂的人格。
反观国内,层出不穷的明星不识字、读错字事件,甚至是吸毒、炒作等丑闻,种种错误反映出的是整个社会对于明星的定位和其自身修养与自我认知上的问题。当社会普遍看中明星的娱乐性,他们也会紧跟大众的消费口味,专攻话题的创造、博人眼球,忽视了正常的文化学习和充电。
所以,近些年的高考中,艺术类学校文化课分数线的持续提高是个极好的信号,那就是我们需要更有文化素养的演艺人员,我们需要的偶像,是真正的偶像,不是一副精心包装的华丽皮囊。其实,青少年追星从不是什么坏事,都说追星的最高境界是变成和自己的偶像一样好的人,那么,当“偶像”想变成真正的、长久的偶像,这条路就变得不太好走,他们需要的是放慢脚步,给自己充电,好好学习一本“偶像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