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如何凸显地理核心素养
2017-04-07罗华明
罗华明
摘要 支架式教学的实质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最终完成知识建构。为此,教师须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节奏的掌控等方面认真研究,仔细揣摩,以期达到凸显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地理 核心素养
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搭建“支架”使得学生从“第一发展水平”(实际水平)达到“第二發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目前,支架式教学在地理日常教学、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等领域应用相当广泛,这无疑推动了地理课程改革,丰富了地理课堂的内涵。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包含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那么,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如何凸显地理核心素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主题突出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并实施教学,即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合理布局教与学的思路和过程,有序地安排教学环节,正确建构支架式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对支架式教学有着激励功能。教师向学生明确而具体地陈述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三维目标,从本质上都指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这种指向与支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完全一致,因此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目标、如何让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高度契合,这应该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每个地理教师都应该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以“地球的运动”教学为例,该教学节点涵盖了空间视角、时间尺度、地图技能、抽象思维等诸多地理核心思想,教师在制订支架式教学目标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空间观、时间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该知识点的总体目标。至于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要素及地理意义则属于知识目标的范畴,各种光照图的判读则是能力目标的要求,两者设计是否得当,关乎总体目标能否实现,关乎能否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学情境:形神具备。有的放矢
一堂好课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早有定论,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始终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就是“进入情境”,即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那么怎么进入情境,并以之为突破口凸显地理学科素养呢?同样以“地球的运动”教学为例,可以创设如下情境,设置相关问题支架来启迪学生的思维:(1)通过收看视频分析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生活期间,有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如果有,周期是否和地球上一致?(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词是否科学?(3)北半球不同河岸,对城市建筑有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什么?(4)南北半球相比,夏半年时间是否完全等长?(5)目前,极地旅游热方兴未艾,如果你参与极地旅游,在时间与季节选择、自我防护等方面有哪些考虑?……以上情境的创设或来自日常生活,或来自时事新闻,或来自社会热点,既考虑问题情境的现实性,也充分顾及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深化对地理概念和过程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于促使用地理的眼光和视角来观察世界、思考人生,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更是起到了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教学手段:新旧结合。以生为本
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支架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否认,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宽度、高度和广度,在丰富地理课堂内容、完善课堂教学等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多媒体技术毕竟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果反客为主,每节课都片面地追求课件的华丽、炫耀电脑技术的娴熟,而将我们的地理教学冷落一旁,使之形同配角,学生在其中沦为“看客”,其主体地位便无从体现,那这样的课堂就与支架式教学无关,亦与课改精神的要求背道而驰。所以,不管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和发达,它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地理课堂,支架式教学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更是如此。若能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分清主次,这样的课堂就是“生本”课堂。仍以“地球的运动”教学为例,在设置各种教学支架时,可以通过播放诸如有关宇宙的奥秘、恒星的一生、太阳系生命之谜的视频录像或者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育他们的空间观和时间观;也可以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支架,让学生自由研讨,合作探究,为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总体来说,支架的设置必须突出学科特质,通过典型的图形支架、前瞻性的问题支架、不同寻常的案例支架,让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步提升,最终凸显学科素养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连贯性。
四、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取舍得当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其在容量、广度、深度、重难点、呈现方式、学科素养培育等方面都有着特定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的语境,尽管地理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知识体系庞杂,但是支架式教学理念下的地理课堂不能面面俱到,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以提高课程的实施能力。如何才能让课堂简单而高效起来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向果农学习,为了让果树结出累累硕果,就应该在果树开花之前,就把旁枝剪掉一些,目的是调节枝叶的合理分布,调节生长与结果的节奏,以保证秋天的丰收。支架式课堂教学也应该删繁就简。只有懂得正确的取舍,才会让地理课堂焕发生机活力。以“洋流”的学习为例,其重点应该是全球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至于洋流名称、洋流类型则属于非重点行列,完全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探讨和研究。为此,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支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指导,如设置图表支架: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绘制哥伦布先后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航海图,并说明洋流在其中的影响;设置问题支架:郑和下西洋在时间选择上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设置案例支架:秘鲁、日本等海洋渔业大国,其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是否相同?等等。这些学习支架简而不繁,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感悟地理魅力,提升地理能力。
五、教学节奏:疏密相间。张弛有度
课堂教学节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支架式课堂教学中,节奏和谐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知道,“支架”的作用主要是支撑、承载、联结等。对于学习支架而言,是否合理有效,关键在于有没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必须以此为立足点,所设置的“支架”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边缘,并获得新的发展高度。一节完整的、高效的地理支架式教学课,并不意味到处充斥着所谓的“支架”。就好比建设一幢大楼,只有先打好基础,然后再逐层建造,完工后所有的“支架”还必须撤去,否则就显得多余。教师提供学习支架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支架的呈现时机、呈现方式都必须结合学情、校情,具有针对性、适时性等特点。在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达到了潜在的发展水平后,教师应及时撤出学习支架,让其独立探究,直至学生能够根据需要创建自己的支架,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因此,设计课堂节奏时须考虑与“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找准出发点,抓住着力点,做到疏密相间、张弛有度,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以“大气的运动”教学为例,由于本节内容繁杂且艰涩,教师授课时如果只注重“支架”的堆砌,只注重知识的罗列与灌输,那这样的课堂只会使学生感到压抑而沉闷,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直接导致学习疲劳,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如果课堂容量过低,学习氛围过于轻松,节奏过于舒缓,学生就会产生空疏感,注意力也很难集中,课堂效果同样也不如人意。所以,诸如“海陆风”、“城市风”之类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生活情境,搭建支架,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究,启发思维。而对于“大气环流”等知识点的理解,难度相对较大,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先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搭建图形支架:让学生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图像。然后抛出问题支架:(1)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着热量差异?是否存在着因此而产生的热力环流?(2)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单一,地球静止不动,上述环流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3)如果单圈环流不存在,那三圈环流存在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哪些规律?这样,由图形支架过渡到问题支架,再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课堂节奏由疏变密,既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支架式教学方式,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符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与新课改关注创新异曲同工,采用相应的支架式教學策略在启迪学生心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效果显著,体现出学习者的首创精神,从而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达成。
[责任编辑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