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与完善
2017-04-07周莹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由此产生的消费纠纷数量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存在专门的规范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但是现实中消费纠纷的数量并没有下降。现阶段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了解这些问题,对于恰当处理当前消费者权益纠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消费者;经营者;权益
中图分类号:D9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8-0274-01
作者简介:周莹(1979-),女,布依族,贵州贵阳人,本科,贵州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
一、我国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中。《消法》对消费者、经营者的权利义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是消费者用以维权的有力的法律武器。2014年,我国对《消法》进行了修订,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对和现实不相符的规定进行了修订,对法律空白进行了填补,新修订的《消法》更加注重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虽然法律对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利义务做出了规定,但是,法律规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制定的,然而社会现实又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就使得虽然对《消法》进行了修订,但法律对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仍然不能解决。结合实践,我国当前在消费领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部分立法规定不清
任何法律都存在某些条款规定不清的现象,《消法》也不例外。以反悔权条款为例。《消法》规定了消费者具有反悔权,但是关于反悔权的行使,具体的行权标准都没有给出具体的规定。如行使反悔权时,要求商品“完好”,这里完好的标准就很难把握,对商品完好的判断标准在理论上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要达到商品和商品包装完好,没有破损,保持出售时的原模原样;另外的观点认为商品本身没有破损,确保退回后不影响二次销售。再有,关于“不宜退货”也没有具体的标准。新消法除了第二十五条第一款列出的不适用反悔权的商品外,只在第二款以“不宜退货”作为兜底条款,但到底何为“不宜退货”立法并没有给出明确解释。
(二)消费者恶意消费没有规定
《消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为传统观点认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不排除由于某些消费者掌握了更具有优势的信息、资源,比经营者占据更大的优势,此时消费者可能会恶意行使权利造成对经营者权益的侵害。然而我国《消法》现在没有关于消费者对经营者恶意侵权行为的处理规定。虽然民法中要求为民事行为应该“诚实信用”,但是由于这一规定过于原则,具体的可操作性较差,对于规制消费中对消费者侵犯经营者权利的行为十分不利。
二、造成我国立法现状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我国《消法》立法不严谨的原因主要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由于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人们的观念中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导致在对该行为进行立法的时候,更多的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角度出发,而这种保护一旦超过限度,势必造成对经营者权利的损害。同时由于社会环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立法时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甚至可能现实情况和立法时的环境截然相反,这就造成在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时,原本立法不能够有效的应对现实问题。
三、对我国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完善建议
结合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中的不足,从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双方权益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对于我国当前的《消法》立法完善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明确立法中的模糊规定
由于《消法》在立法和修订时存在立法不明确的现象,对于现实中正确的利用《消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十分不利,因此应该从法条入手,通过修订,或者颁布司法解释的形式,对规定不明确的条款进行明确,使适用更方便。例如,对于商品“完好”进行解释,应该采取“要达到商品和商品包装完好,没有破损,保持出售时的原模原样”为认定完好的标准。因为消费者的反悔权具有任意性,不需要任何理由,这就潜在的对经营者的权益造成了威胁。这对于合法经营的商家来说是有失公平的,所以,为了对合法经营的商家进行保护应该限定无理由退货的行權范围。所以,应该采取细化措施,在对常见的符合该类性质的产品进行列举的同时,将商品性质作为划分是否“不宜”的标准,增强该规定的可操作性。
(二)限制消费者的恶意行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要是对于消费环节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护,但是这种保护应该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例如不能因为法律赋予了消费者反悔权,就滥用反悔权,置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于不顾,换言之,应该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均衡。这就要求从民法诚信原则出发,在《消法》中规定对于消费者滥用权利的处置措施,确保消费者的行权在法律规定范围之内。同时限制消费者恶意行权,保证了正常的交易秩序,也是对其他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间接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朦.“七天无理由退货”制度的法律基础[J].经营管理者,2014,8:227.
[2]孙颖.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