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2017-04-07包颖杰
摘要:勞务派遣是种新型的劳动方式,但是因为立法对劳务派遣规定的模糊性,导致实践中存在许多的难题。本文以劳务派遣为切入点,分析了在该法律关系中,劳动者权益保护存在的漏洞,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劳务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8-0259-01
作者简介:包颖杰(1993-),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2012级法学学士,研究方向:劳动法。
一、劳务派遣概念的认知
各国虽然对“劳务派遣”作出了不同的称呼方式,但是其内涵大致相同。我国很多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劳务派遣”含义进行界定,有的学者以派遣单位作为研究中心,提出劳务派遣是派遣单位与劳务者之间签订了派遣协议,劳务者根据协议约定的内容,到用工单位提供劳务活动;有的学者以三方主体关系作为研究点进行了描述,即劳务契约仅存在与派遣方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劳务关系仅存在与劳动者与其它企业之间。在我国《劳动合同法》虽然涉及到劳务派遣,但是并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结合不同学者对劳务派遣的认知,可以将劳务派遣做出如下定义:劳务派遣方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起劳动关系;劳务派遣方与其它用工单位签订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相应的用工单位,提供劳动服务,派遣方从用工方获得派遣费用,并且支付部分费用给劳动者的行为。
二、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平等权实行困难
在《劳动合同法》63条中提到了,用工单位中劳务派遣人员,与该单位的正式人员应当同工同酬。在实践中,这种规定形同虚设。首先,劳务者的报酬标准如何确定?其次,同工同酬的要求与劳动者岗位之间存在矛盾。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同工同酬,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权益,实现劳动者之间的平等。但是仔细思考这个问题,该单位的正式员工基本上经验、专业能力、技能水平都要比被派遣的劳动者高,在同一个岗位中,这些因素也会存在不同,如果非要强制性地让每位员工酬薪相同,容易降低员工工作的热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很多单位并没有严格遵守“同工同酬”的规定,导致这项法律条文失去了意义。
(二)派遣协议自身存在矛盾
《劳动合同法》59条对用工单位应当承担的义务作出规定,即应当承担的是用人单位之外的义务。但同样是在该法当中的92条中有规定了:如果派遣者遭受了损害,则用工单位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前者是肯定了用工单位承担独立责任,但是后者却作出了否定。与此同时,劳务派遣关系的建立,是由用人单位与用工单位,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建立的,其中很多都涉及到被派遣者的利益,但是法律却忽略了被派遣者参与派遣协议签订的权利,导致派遣者无法对自己的权益提出异议。
(三)对“三性”的解释模糊不清
《劳动合同法》当中对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作出了规定,即该岗位必须满足“三性”要求,即辅助性、临时性以及替代性。对于该“三性”的进一步解释,全国人大也给出了答复。比如临时性,即指的是派遣期限不能够超出6个月;辅助性指的是,该岗位并不是本单位的主营岗位。替代性,指的是原来岗位的员工,临时无法暂时无法上班。由此可见,虽然对这三性作出解释,但是仍然存在模糊性。这也导致了用工单位根据自身需求,随意对该“三性”作出解释。
三、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途径
(一)保证同工同酬
首先,法律应当保障被派遣的劳动者参与到劳务派遣协议签订的权利,使其能够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条款内容,并且提出异议;其次,派遣方帮劳动者办理工资卡,由用工单位直接向卡中发放工资。这种方式,一方面避免派遣方拖欠工资,另一方面也节约了用人单位时间和成本。最后,建立起电子化的信息平台,将被派遣的劳务者个人信息、工资信息等,都记录在平台当中,方便劳动者的查询,同时也保证了报酬的透明度。
(二)规范劳务派遣协议内容
首先应明确用工方的独立责任,劳务派遣者大部分时间都在用工单位度过,承担着生产工作的责任,因此作为派遣方,承担的应当是诸如报酬、保险等于生产管理活动无关的责任;而关于劳动环境、管理模式、休假等人身相关的,应当由用工单位承担。其次是细化连带赔偿适用范围。当劳务派遣方与用工单位串通,共同采取了某种行为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或者在管理的过程中,都存在瑕疵,导致被派遣者利益遭受损失,此时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三)明确“三性”适用范围
在日本的《劳务派遣法》当中,根据经验主义的指导原则,共列举出了100多个劳务派遣者可以适用的岗位,用工单位只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这些岗位中适用劳务派遣,其它的岗位一律不得适用劳务派遣。笔者认为,针对我国目前对“三性”规定过于模糊的现状来看,可以借鉴日本的立法方式,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的变化,对“三性”适用范围作出清晰的划分。不同地方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同,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遵循基本法规定的基础上,作出差别性规定。
四、结语
劳务派遣既满足了当下对灵活用工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就业率的提升,因此该项劳动形式发展迅速。随着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会越来越多,很多问题也能够引刃而解,劳动者的权益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李凌云.国际劳工组织对劳动力派遣的法律规制[J].工会理论研究,2011(3):1.
[2]徐艳.劳动力派遣机构的法律规制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