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定位的思考
2017-04-07王鲁妹
王鲁妹
摘要: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外乎打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进行交流,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已成为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对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进行了界定,以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知识文化;交际文化
语言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可,所以,在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导入已经成为一个不容争议的论题。因此,争议的焦点已不是在外语教学中要不要教文化,而是教什么样的文化。随着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文化学者根据交际原则把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即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和科技归入知识文化;把宗教、习俗、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等称为交际文化。语言文化学将语言的民族文化涵义与跨文化交际问题相结合,对语言文化与言语交际、交际模式和交际行为定型等问题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即拓宽了我国大学外语语言文化教学的内容,深化了语言与文化的理论研究。(杨秀杰,2014:3)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文化知识划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那些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知识文化外语学习者能够很容易在课堂上或通过阅读等途径获得,跨文化交际的双方一般不会因为知识文化的缺失而造成误解。而交际文化则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那些文化背景知识和普通文化模式。(张占一,1990:22)交际文化不同于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是比较稳定,而交际文化则受制于文化背景,随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交际文化不同于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是比较稳定,而交际文化则受制于文化背景,随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此外,从宏观上来看,知识文化是客观的,具体的,便于认识和了解,而交际文化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隐含而抽象,不易被察觉。因此,交际文化又是隐藏在一切物质文化背后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思维模式,其主要部分就是心智事实中的表象认识。俄罗斯语言学家В. В. Красных等人在关于“文化空间”论述中对于心智事实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们指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文化是通过心智事实(Ментефакты)具体地进行传播,对心智事实地掌握和学习最终把某个人变成某种文化的个体和代表。”(Захаренко, Красных, Гудков, 2004: 11)。
以俄语专业的跨文化知识教学为例,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涵义理解和跨交际实践能力为目标,既要注重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词汇的讲解,还要关注交际文化习俗的介绍,和俄罗斯文化特有的、且易引发中俄交际障碍的言语与非言语交际行为知识。由此,我们把语言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具化为以下三个方面:1)具有民族普适性的民族表象单位,是具有民族文化伴随意义,并广泛运用于大众交际的称名单位,如家喻户晓的神话、经典文学和民族历史中的人和物,以及色彩和动植物等形象定型;2)蕴含和表达民族文化传统、伦理评价和情感取向的成谚俗语和格言;3)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定型,该类定型“以意识模板的形式储存在意识中,表现为准则。定型作为活动常量决定着各种交际场景中的交际行为,包括言语行为”。(Красных,2003:232)
其中,民族表象单位的文化伴随意义是构成隐喻、范语和成谚语民族文化涵义的主要因素。例如,俄罗斯表象单位中的形象定型以意识范语的形式储存在民族意识中,并预先决定了表达它们的语言形式,如俄语范语“丑得象猴子(уродлив как обезъяна)”、“眼睛美得像奶牛的眼睛(глаза красивые,как у коровы)”。上述范语源于在俄罗斯文化中“猴子”形象定型是“丑陋”,奶牛的眼睛具有“美的”形象定型,而中国文化中“瘦”是猴子的主要形象定型,但绝对不会把奶牛的眼睛与美女的美眼相联想。许多表象单位的形象定型会与时俱进地发生涵义变化,如俄罗斯天才统帅库图佐夫(М. И. Кутузов),尽管他战功赫赫,但是对当代俄罗斯人来说,与天才将领的定型联想是苏沃洛夫(А. В. Суворов),而库图佐夫的名字则被当代俄罗斯人与瞎了一只眼睛,或者眼睛罩上黑布条的人的形象联想,具有诙谐调侃的意味。
由于俄罗斯的成谚语众多,我们在此只列举一些典型例子进行说明。许多与动植物相关联的俄语成谚语的形成都基于它们的形象定型、行为定型和神话角色特点,大都具有理据性、原型性和民族文化涵义特点,例如“不要教鱼游泳”(не учи рыбу плавать),相对应的汉语成谚语是:“不要班门弄斧”;像犍牛一样工作/耕地(работать/пахать как вол)指从事繁重的劳动,但只表示干活多,但没有吃苦耐劳的褒奖意义。在俄罗斯马是主要劳动工具,可喻指勤劳的人,成语“象马一样地干活”(работать как лошадь)具有吃苦耐劳的褒奖意义。
在民族语言中成谚语的使用价值不仅使语言生色,文笔增辉,作为一定文化背景的产物,成语还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道德、民俗等特点。如反映俄罗斯民族道德觀念的成语包含人生哲理和对人的行为举止的规劝和告诫。成语“信者有福”(блажен, кто верует)用以讽刺不加思考地轻信谣传、谬论的人,规劝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勿轻信无根据的谣传。成语“不要带着自己的规矩进别人的修道院”(в чужой монастырь со своим уставом не xодят)警示人们要“入乡随俗”。卡拉西克提出:“语义的确定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时间的自然淘汰和选择,最后在群体交际实践中被确定下来,并且适合该群体表现现实的方法”(Красных,2003:5)。他认为,一个具体意义的词在用于抽象事物时,首先进入人脑海中的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多半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那些现象和物品,如俄罗斯的面包成为俄罗斯成谚语的重要构成元素:“没有面包不成席”(не будет хлеба, не будет обеда),“吃别人的面包”(есть чужой хлеб) ,指“靠别人养活”等。
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定型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意识模式和对某一交际情景的常规评价和惯常的心理联想。易言之,行为定型具有迫使人们接受特定的行为和履行规约的功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主要体现在言语礼节和社交礼仪上。“礼节是现实世界中规范和规定的物质体现,是文化的物质存在形式和唯一体现形式。”(Прохоров, Стеринин,2011:38)言语礼节(речевой этикет)所涉及的交际文化知识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的称呼、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委婉语、禁忌语等。在俄罗斯不同的交际语境中具有固定的句式和套话,例如,名字+父称是俄罗斯人最为常用的礼貌称谓形式,是用于学生对老师,年轻人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或彼此不十分熟悉,关系不大亲密的人相互之间以及正式场合中刻意表示尊敬的定型称谓形式。另如,在俄罗斯,如有人打喷嚏,周围人要对他说:“祝您健康!”(Будьте здоровы!)这一行为定型的形成是因为古罗斯人相信,人打喷嚏时灵魂会从口中飘出,人就会死去,但如果别人说一句“祝你健康!”即可免去此灾。非言语交际行为包括面部表情、手势、交际习俗、交际礼仪等。例如,进门或出门时,男士应为女士开门,并請女士先行;中国人认为笑是友好的表现,而俄罗斯人认为,没有特别的理由别对人笑,特别是在工作时,如售货员、海关工作人员等,无故发笑是不严肃认真的表现。这些交际行为定型对跨文化交际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超过言语本身。(杨秀杰,2014:9-15)
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本身的过程,也是接触了解另一个民族文化的过程。单纯的语言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学生们的实践需求,综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应该是俄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在俄语教学中应该改变原来教学中消极被动的传授言语知识的方式,将重点从语言文字知识的教学向民族文化语义和言语行为的探索转移。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彭文章.语言文化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杨秀杰.语言文化学的观念范畴研究[D].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杨秀杰.从跨文化交际看英俄语外语教学[J].中国俄语教学,2001:70-72.
[5]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03):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