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的天空
2017-04-07蔡依璇
摘要:设计之于我们现代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到我们生活的时间空间,小到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细节,可以说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是一种习惯性的设计生活,拥有并享受设计美的生活。然而人作为一个生活的主体,首先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提到与自然相关,就要提到能量。本文主要由一个物理学的定义和现象延伸到设计学的范畴,探讨在设计学,设计生活里,关于能量的节约,减少消耗,充分利用能量的设计理念。这个命题也可以说成是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绿色”设计命题,本文试着从一些典型的再生性和多元化的设计典型中提出设计美的新价值。
关键词:“熵”定律;可持续性;绿色设计;设计美
世人总问有没有后悔药,想重来一次,也许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其实万事万物的重来,都是一次次能量从有到无的过程。尽管也许可以在重来的过程中,一模一样或者千姿百态,但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无论耗费的是物质或者精神或者更加实体或虚空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归在能量这个大范畴里。所以,艺术设计,艺术审美也当然在这个范畴之中。所谓绿色,环保,便是如何减少这种消耗过程的意象化词语。无论是美学探讨、艺术创作、艺术研究都要有助于对生命整体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天、地、人”的和谐。设计者能做到的就是向人们宣传可持续发展和能量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污染——各种污染,所给的启示和设计师本人的设计风格、创作理念,设计出一系列符合“绿色”的设计品,既满足当代人的视觉感官生活应用,又可以为延续性创造更有利的设计品。这里我们所说的设计不单单是一种创造性的绿色设计,还包括最大程度保留原有设计物品能量的设计理念。
一、“熵”定律与设计审美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熵,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即便是物理专业出生的人,大部分也无法准确表达出这个概念的实质意义。并不是因为理解这个物理概念需要多么高深的智力,而是因为,这个概念本身,因其所涵盖的范围之宽、之广,使得人们不易用三言两语就表达出它的实质。每当人们思考热力学第二定律时,他们常常所面对的,不是该定律本身,而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范围到底该有多广?
熵定律,在物理学中,被称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爱因斯坦认为,熵定律是科学定律之最。熵,是对某一封闭系统中,由有效能量转化而成的无效能量的量度,也可以说,熵是作为度量一个热力学系统无序状态的量度单位。熵定律的内容是:“在所有过程中,熵的增加是不可逆的”。面对晦涩难懂的物理学定义,我们可以用一个更直观生动的举例来解释这一过程:一个茶杯掉落在地上摔碎了,我们可以通过回炉再造的方式得到一个一模一样的茶杯,可是能量在摔碎和再造的过程中消耗了,尽管在外在形式上看,茶杯还是款式一样的茶杯,但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能量的消失不可逆转,耗费的能量不能弥补。这就是“熵”定律又被称为“不可逆”定律的原因。
“熵”定律的应用范围之广,可以延展到艺术设计领域。同样举一个设计领域的例子,河南开封是一座七朝古都,在现代化建设中许多古建筑被拆掉,而今,政府意识到古建筑的文化和商业价值,又开始斥巨资,请设计师设计改造,重建古建筑,古城墙,古护城河。无论改建效果如何,能量和资源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改造中消耗,当然这是一个我们不能逆转的趋势,但这不是一句后悔和惋惜可以概括的。我们能做的是从设计的理念和设计审美的出发角度开始转变,开始想想如何做才能更好的把设计变成新意义的真善美。
中国古代经典《易经》中有言:“无物妄然,必有其理”。纵观宇宙,地球,人类的发展史,没有一种事物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没有一件事物是孤立独自存在的,既然能长久的存在并演化,能够在其存在的周围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并足以因这个位置而发生对周围的影响。那么作为一种存在体,它自身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各种关联性。就像自然界的生物链,达尔文的进化论,说的都是这种存在的必然和关联的道理。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地球母亲有了新的解读,从单一的挖掘,利用和消耗,开始愈发注重保护和再生,这成为人们精神上对设计的更高要求。这是所有设计师们要面对的新设计精神,也是不可回避不可忽视的精神,并随着地球资源的消耗变得愈发重要。人类首先要生存,才可以拥有生活。设计师设计的产品与物体如何在首先满足人们在胜利、物质、功能上的需求的基础上,尽力达到人们在精神上对资源最节能利用,最大化保护的新要求成为设计和设计审美领域的新价值。
二、“生命的感動”——人与自然的和谐
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适合人类发展的生活方式。根据现今的时间,空间,环境特点,人对物的审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强调“天人合一”——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无处不在的设计。细数古今中外,其实不缺乏这样的好例子。
提到景观设计中对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最优美的例子就是美国的空中花园——高线公园。也是都市景观主义的代表之作。高线公园不仅是环保的绿色屋顶,还是旧城改造的范例,中国也有这样的范例——北京的798艺术园区和上海的莫干山路。高线公园过去曾是一条高架货运铁路。1980年,高线完成其历史使命,已废弃了近30年。多年来,这一片高架铁路被野草覆盖,锈迹斑斑,画满了涂鸦。90年代那时,很多附近的居民都呼吁将其拆除,前纽约市长朱利安尼也是迫不及待。政府部门意识到切尔西正改造成画廊、饭馆和阁楼风格为一体的地区,并认为要保留1.5英里长从甘斯沃尔特街到第34街(几年前偏南的一段已拆除)那段高线是个沉重的负担。在朱利安尼政府试图拆除高线将近10年后,高线却变成了纽约市甚至全美最具创意、最有魅力的公共场所之一。那曾经支撑铁轨的黑色钢柱,如今撑起了一座高架公园——既是城市广场,又是生态花园。这得益于设计师当初无心插柳的大胆构思,詹姆斯.考纳和迪勒·思科费德伦弗鲁的设计巧取了对高线区景观美化和原始工业感保留的平衡。”我们把它看作一条长而蜿蜒,而又有一些特殊元素的丝带,我们希望能够保持高线区原有的感觉,但在同时加上一些多元的东西。”而这些多元的东西,指的大多是一些贴合人们精神生活孤立和交流需要的摆设,如长椅,如小小的观景台。如今,人们在这里重拾生活,回归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或而与友人或陌生人低语交谈,或而独自沉浸在自己的小宇宙里,再或者是简单地自然地漫步,它代表的是我们的苏醒,我们的忏悔,代表的事一种进步的意识。顺理成章,一气呵成。人性化的设计,不单单是为人类造福,更是对整个自然,环境的回馈和致敬。高线公园大获成功使得人们意识到,这种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远远超过了望着空旷的铁路钢架结构或者拆除后的新建筑的小小愉悦。在生活快节奏的纽约市里,这里就像一个灵魂的避难所,人们进入、浏览、驻足,给心灵留下一片空白,让灵魂的脚步放慢一些,再慢一些。久违的绿色,让你想起乡间小路,那是和伴侣,家人一样亲密的关系。自然一如既往的慷慨,只是我们走得太快,我们的自私让我们必须承受一些苦果,其实,山川,河流,生机盎然并未离我们而去。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匮乏,所以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先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设计领域更是出现了很多可持续性的设计,追求环保的日本建筑商、建筑师和设计师正把目标转向更为自然原始的方式设计楼房,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被证明是可行的。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其研究中心设计出“可持续性建筑”(Sustainable Architecture),设计理念来源于仿生学原理,楼房室内外采用绿色植物装饰,自然阴凉。可持续性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对外部的生态环境保护,对大自然最低干扰,对室内环境保护,增进居住人的健康。
在上海有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叫做“可食城”的设计项目。这个项目旨在改造上海的旧城区外观,最大化利用公共空间,通过设计改变人们生活的一些方式,把改造过的地方变成一个“可以吃的城市”。首先,设计师们找到了一些上海老弄堂,作为文化历史遗存,这些老弄堂保留着从上海开埠到现在不同时期堆叠的拥挤而老旧的建筑体,居民区。设计师利用水培植物技术,在这些老旧的建筑外体上面用植物做设计,这些植物无一例外的都是蔬菜,我们常见的你能想到的各种姿态不同的蔬菜,然后教会这个居民区的老人和主妇,如何简单使用水培,如何种植收获蔬菜。這种设计不但丰富了人们的视觉审美,更重要的,把这种绿色美植根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实质中——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不是很有趣呢?同时在公共空间里,比如城市小花园,地铁站,同样进行这样的改造,想象一下,地铁站的出入口是个城市蔬果园,在路过的时候,你可以摘一把菜回家,也可以打理一下新的蔬苗,即刻给自己一个心灵的归园田居,从眼睛到鼻子到手,然后直通心房。
三、绿色设计和绿色审美的必然趋势
绿色设计是今后设计领域必然的发展趋势.目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在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需要人类在思想上深刻地反思.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当代设计从"以人为本"转向"以自然为本",在这一思想中,人类是被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考虑的.绿色设计是一种态度,它要求人们从思想上树立绿色环保意识.比如,在绿色的室内设计中,要求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利用光能、风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为人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
设计中的环境意识对现今社会越来越重要,设计活动作为规划、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最基本的活动,在构成世界三大要素的人、社、环境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对任何设计活动的评价,都不能仅从眼前或局部的利益出发,而忽略了长期的或综合的环境影响。 工业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商业竞争的背景下发 展起来的,有时设计的商业化走向了极端,成了驱使人们大量挥霍、超前消费的介质,从而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50年代 美国的商业性设计其核心是:“ 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 ”,试图以年度换型计划等方式,过人为的设计使产品不断花样翻新,从而大大缩短产品的使用周期,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产品,抛弃旧产品。 这里工业设计扮演的纯粹是一个商业性的角色,设计的环境意识完全没有考虑到在当代技术条件下,将设计的商业利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起来是切实可行的。 某些发达国家,人们愿意用稍高的价钱买对环境友善的产品。 产品融入整个环境,成为环境中重要不可分割的部分,设计是成功的。
四、思考
人类文明通过工业时代的发展,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获得了无穷的力量。然而,当人们为此陶醉时却忘记了一点:地球只有一个,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大地是母亲,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既是人类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更应该是环境的保卫者。但在地球上许多地区,人们可以看到大片被污染的迹象:在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达到危险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扰乱,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甚至陷于枯竭,一些物种也以每年惊人的速度在灭绝。很显然,被污染的环境,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是格格不入的。艺术用真善美塑造人的灵魂,艺术的整体发展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兴衰状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否,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也会影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是反思的时候了。艺术美与自然美的主要交接点是环境设计美,古代中国的哲人们早就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个哲学命题,同时也是个美学命题。其中一个观点是“重生”,没有人会不明白这个词的分量,作为设计师和艺术家在灵感爆发之前,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这个词对人类对地球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建森.熵定律的不可逆本质论[J].现代物理知识,2002(01):21-22.
[2]周洋.熵定律的启示[J].税收与社会,1998(02):17.
作者简介:蔡依璇,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理论,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