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若干主题
2017-04-07沈彦宇
沈彦宇
摘要:我国的城市空间布局受到各类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空间设计方面更趋向于具体问题的解答很认知,所以在构成形式方面要趋向于成型的理论共建系统。面对城市发展中较为纷繁复杂的布局我们要适当的结合市场机制,促进其发展,深化期主题模式,本文主要从主题概述——原则——对策的方式阐述问题,提出空间设计的有效参考策略。
关键词:现代城市;空间设计;主题
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布局,不仅要考到空间搭配的合理性,更要从多个布局主题出发。我们知道,现代化的城市在空间布局上要从主题设定为开展设计的前提保障,在设计初期若没有选定好主题内容,今后的设计道路将会逐渐偏差,甚至会走向岔路,最后导致整个布局形式混乱,不能满足各个城市功能区的使用。
一、传统城市空间的现代化设计
(一)设计概述
传统空间与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相统一,设计时应体现出传统文明的特征,特别是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更迭,现代化的城市空间与传统城市空间的差异性也在逐步扩大,特别是空间的扩展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要求也开始逐年加大。传统的空间尺度主要是体现出聚集居住中的拥堵,但现代化城市空间要让当代人面对良好的生活方式,有独立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故此,就要从传统空间布局中挖掘出现代空间布局的优势。人们在面对传统空间布局的时候,先要用谨慎的态度,挖掘空间内部的品质,然后通过发展的方式予以空间新的意义,在保留原空间特色的前提下,发挥或者恢复这些地方的经济活力,这样才能在保护中进行发展。
(二)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认识城市空间开发的基本经济特征,先要多层面的了解不同的发展因素带来的布局优势,从市场的角度看待问题,考虑空间的布局形式。
(三)设计方法
1.设计风格的协调
传统空间美感主要是蕴含在整体之中,很多小的片段也能直接体现出空间的整体记忆风格。但现在城市空间正在积极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城市就要适当的修补传统空间中的不足之处,若从整体环境构建上考虑,需要多探寻自然环境的优势,让文化传统与技术美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布局基础。
2.空间特色探寻
传统空间具有良好的结构性特色,这是与时代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主要是受到人们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空间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传统空间探寻方面考虑布局方式,就要从心理行为上进行考虑,塑造识别性较好的形象。在满足人们审美和文化体验的同时,从经济上塑造个性化十足的形象,使传统文化特征能获得时代的认同。
二、生态化空间的设计
(一)设计概述
生态适应是从自然的角度进行设计,尽量使用原有的自然元素,少使用人工元素加诸在设计上。
(二)设计原则
第一,满意原则。使用满意原则主要是先满足人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其中这就涉及到人工环境功能的改善问题。第二,高效原则。高效原则是有效的利用各类可用资源,先要挖掘文化方面的内容,然后使用少量的人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护能力。
(三)设计方法
城市中生态化主题主要是体现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建,人在建设的时候需要历经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曲折对抗,这就能创造出“城乡环境下的社会融合”以及“持续整体的设计理念”,这其实已经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关键点。城市发展中空间内环境与外环境必对其进行干扰,使整体的空间发展呈现出无序发展态势,所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更要划分城市的整体生态机制,让城市能做到和谐发展,最终表现出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动能因素。循环生态建设理念的施行,让城市的适应性得到稳步提升,以完善城市的生态系统建设。
三、人性化空间设计
(一)设计概念
人生活在城市空间内,所以城市的设计中要考虑到人的因素。
(二)设计原则
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就要将经济看成是其发展的先导,协调经济与社会生活两者间的关系,通过各方因素的调动,让传统空间能积极的成长起来。
(三)设计方法
空间设计的周全与否,能影响空间在视觉上的使用效果,主要是在各类细节处的空间处理,通过视觉上的舒适性,让人对空间有着新的认知,所以在空间使用上能做到高效的使用,引导空间活动。良好的细节处理能提升城市生活的质量,其中要注意的细节有建筑物的体量和形体,空间的材料质感,色彩使用的效果,地面的标准使用高度等小细节处。设计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场景排列形式,通过空间效果的模拟,研究空间景观的层次性,在视野上也形成新的次序排列。
四、结语
随着新发展水平的提升,城市的设计理论开始面临各类转换的可能性。所有的人都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未来城市理念的发展要历经新的发展方向。设计理念方面要从空间问题的特殊性角度着手,在问题理解上需要重视城市物质概述的单纯性,从而能从城市逐步转向乡村。并提升城市的现有生活质量,综合城市的全部空间布局模式,让城市具有生态发展的前景,结合城市的自身状况,开展特色化城市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劉晓都,孟岩,王辉.“城市填空”:一项给“城市空墟”重注活力的计划[J].世界建筑,2011(09):12-13.
[2]朱东风.城市特色的认知、表达与规划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15(0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