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2017-04-07吕善锋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

吕善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数学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沟通,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实现小学生的自主发展、持续发展。

小学数学主动创新发展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看来,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新课程下的大形势。怎样拓宽学生的视野,把课堂真正教还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已经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法宝。怎样真正达到以生为本?其实,这不光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还要在教学流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赏识教育,赞美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心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今天的课堂,今天的老师要学会赞美、要舍得赞美学生。赞美学生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它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关怀;还可以帮助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让学生愿意和喜欢学习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欣赏学生,又要注意赞美的技巧。小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是丰富而又敏感。听了二年级一节数学课,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在比一比谁的记忆力较好(背“6的乘法口诀”)。某老师点了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背,而且给他们很高的评价“他们几个同学背的非常好,你们那些背不出的同学要向他们学习。”而排在第三组最后一桌的女孩的小手举了又举,可是某老师没有点到她的名字,她干脆站起来把手举得最高。“你真得能背出来?那你背吧。”这位女孩背到四六二十四读成四六二十六,再重复读一遍。“我知道你胆量很大,但是你要想清楚自己会不会再举手。”到了拓展练习,我很注意这女孩,看了她的计算过程完全正确。别的同学都争着到黑板上板演,但这女孩却不理不睬。课后,我问她:“你刚才为什么不上去和同学一起分享快乐呢?”她两眼含着泪,哽咽地说:“老师不相信我,因我平时很调皮。”之后,我与某老师谈话。她的看法与学生的说法不谋而合。从这事例中可以看出,教师赞美学生是何等的重要。因为老师赞美不够真诚,方法不恰当,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处提示,思维的转折处设问,理解的疑难处探求,知识的关键处启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先让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拿出一个三角形,提问:你们会求它的面积吗?无人会回答。接着,我让学生拿出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标好底和高,然后让学生自己随意拼一拼,结果有不少学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通过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进一步启发:你知道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强化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与它的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三角形面积公式,还理解了公式的来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也就是师生的对话正逐渐代替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话是一种师生相互作用、共同活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亲和力的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能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一节课40分钟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不同的交流方式,如教学一年级教材《解决问题》时,观察挂图,让学生给大家介绍图中有几种小动物?它们在做什么?猜一猜,他们将在哪里举行音乐会呢?参加音乐会共有多少只?你是怎样算出来呢?能把你的快乐和朋友一起分享吗?通过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有了展示个性的舞台,表现自我的天地。学生回答每一个问题,我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如:“你观察很仔细!你很认真!你真聪明!你真会猜!你非常有爱心!你的声音真好听!”

不断提升对学生的评价,促进和激发他们语言能力的表达。

三、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教学时应着重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

例如,在教学倍数和约数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大小相等的8个正方形,按教師的要求拼一拼。

1.分别以1个小正方形、2个、3个、4个、5个、6个、7个、8个小正方形为单位拼一拼,看能拼成几个什么图形。

2.要求把8个图形分成两类(长方形和不是长形)

3.问:分别以几个单位可拼成长方形(1个、2个、4个、8个)说明8能被哪几个数整除,8是哪几个数的倍数,学生很快说出教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板书:

4.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上面的算式,能抽象出8能被1、2、4、8整除,我们就说8是1、2、4、8的倍数;1、2、4、8是8的约数。通过动手、动脑观察,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5.如果用数a和数b表示两个自然数的约数和倍数关系,应怎样说?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很快概括出: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b的倍数,b就叫a的约数。

三、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

小学数学有很多需要运用学生的抽象思维。而小学生自制力有限,精神不能始终集中在一点。所以数学课的静坐对小学生来说是最难熬的。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小品表演、做游戏、说儿歌、小表演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的注意力张弛有度,却始终围绕着教师的教学来转换,愉快的学习。比如,学生板演完,我指名一个同学当老师,模仿老师说的话,组织学生集体批阅板演的题,帮助同学纠正错题,又提醒大家注意。这样,学生容易理解错误的原因。一次,我出了一道填大于号小于号的题,其中有一个题是7()6,一个叫高琨的同学板演时在()中填了小于号,当老师的那个同学纠正时说:“7比6大,应填大于号,我7岁,高琨他才6岁,他叫我哥,高琨对不对?”高琨说“对着呢。”逗得全班同学都笑出声来。开始,有的同学上了讲台不知道怎么说,我就教他们,逐渐地,好多同学都能大胆地上讲台当“小老师”了。

总之,“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而是发展”。在数学课上,如果老师精心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所有,放手让学生说话,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猜想、讨论、交流、合作,参与研究、体验成功。我们必须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面积最少的国家
三角形,不扭腰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找图形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
一次函数和三角形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