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一带一路”战略 打造粤港澳合作升级版
2017-04-07曹秋静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意义深远,它既是经济共赢之路,又是政治互信之路,还是文化互鉴之路。粤港澳作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借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只有发挥优势,迎接挑战,方可在参与“一带一路”中集聚新的发展优势和增长动能。
【关键词】“一带一路”;粤港澳;合作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一带一路”确定为优化经济发展格局的三大战略之首;2015年3月,中国外交部、中国商务部、中国发改委共同参与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已从战略构想迈向务实推进阶段,各国、各地区就“一带一路”战略展开广泛讨论并积极谋求与制定各自的行动方案、寻求对接策略。粤港澳要科学布局、重点规划,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改革的最大发展,在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加速三地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努力将粤港澳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
一、“一帶一路”倡议的三重内涵
“一带一路”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发展的共同愿望,是一个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包容性强的宏大倡议。“一带一路”一端是活跃的亚太经济圈,一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横跨欧亚非,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涵盖44亿人口,展现了大国外交的纵横捭阖。考虑如何通过粤港澳组合拳参与“一带一路”时,需要认真领会其内涵特点,以下具体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解构“一带一路”倡议的三重内涵:
1.“一带一路”是经济共赢之路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要素禀赋差异大,经济互补性强,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深挖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潜力,必将对整个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1)“一带一路”是启动世界经济的新一轮引擎。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既有复苏迹象,也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的问题。“一带一路”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以“五通”为抓手,借助“一带一路”可以建立一个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一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来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
(2)“一带一路”是优化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全球化时代需要全球治理,但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中,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严重缺乏话语权。这就导致了一个不平衡、不对等的全球化。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须参与主导全球经济治理,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更好地惠及发展中国家。中国参与世界银行、IMF、ADB、IADB、G20,包括WTO、WHO等组织,这些组织被西方操控,中国话语权有限。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促进与沿线各国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有利于各国经济良性互动,形成更加优化的全球秩序。
(3)“一带一路”是引发新一轮国际分工的催化剂。“一带一路”建设将欧亚大陆的两端,即发达的欧洲经济和最具活力的东亚经济圈连接起来,将带动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的发展,促进形成一体化的欧亚大市场,并辐射非洲等区域。就中国而言,借助“一带一路”可以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国际分工、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转化为独特的优势和合作模式,让自身发展成果惠及沿线更广泛的领域。
2.“一带一路”是政治互信之路
当今世界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世界,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和宗教信仰,选择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倡导开放包容的理念,设置了较低的进入门槛,在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的基础上,不排斥现行体制,与其他合作模式共存,在已有机制基础上推动与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构建多领域合作体系,打造多层次合作格局,发展多渠道合作框架,开辟一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开展平等合作、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最终致力于打造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始终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强调只是倡议者,不是主导者,在互利共赢的指引下,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3.“一带一路”是文化互鉴之路
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递的不仅有来自各国的奇珍异宝,还有音乐、绘画、宗教等先进的文化,而当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便是将古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的经济、文化、商贸友好交流传统传承下来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为各国人民文化交流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一带一路”沿途是世界上典型多类型、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区域,古代“四大文明古国”诞生于此,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也发源于此并流传于世界各个角落。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并且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和向心力,“一带一路”透过经贸合作来展示各国的文化软实力,这必将在各民族、宗教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粤港澳参与“一带一路”中面临的环境与形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成就了珠三角地区整体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然而,广东地区受生态治理、土地价格、人口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外向型经济越来越不具有比较优势;香港、澳门同样面临着发展空间有限、产业单一等发展瓶颈。“一带一路”将对粤港澳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粤港澳可以凭借自身区位、产业、人才、政策方面的优势,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重要结点,并借此集聚新的发展优势和增长动能;另一方面,粤港澳在 “一带一路”新的时代背景下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考验。
1.存在优势
(1)区位优势
粤港澳构成的大珠三角城市群沿江靠海,天然形成国内与国际融合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粵港澳三地已形成的3个世界级中心(广东制造业中心、香港物流航运金融中心、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奠定了参与“一带一路”的独特优势,加之三地与东盟主要国家、欧盟拉丁语系国家及亚洲其他经济体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和人脉资源,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结点地位不言而喻。
(2)产业优势
广东的制造中心得到升级。“一带一路”在将沿线国家的高新技术、优秀人才高水平“引进来”的过程中,同样重视推介我国的先进制造业、工程承包等优势产业大规模“走出去”。广东作为全球制造中心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方面的领先优势正是可以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的领域。香港的金融中心得到拓展。“一带一路”倡议涉及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金融机构的海外设立,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无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最佳资本桥梁和金融结点。澳门的旅游休闲中心得到放大。“一带一路”倡议重视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而旅游业则是助推双方或多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与澳门自身的定位不谋而合。
(3)人才优势
粤港澳三地聚集了大量有潜力的高校人才,利用三地丰富的大学资源,网罗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校精英;粤港澳三地聚集了大量创新能力强的科研人才,依托重大科技计划、工程和产业项目,形成了人才流动的长效机制;粤港澳三地聚集了大量高水准的国际化人才,在金融、法律、商业咨询等专业领域均能提供高端服务,加之专业人才普遍掌握多门语言并谙熟多文化商业背景及具有国际化视野等特点,在对接国际市场上更具有主动性。
(4)政策优势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港澳作为特别行政区更是备受关注。2008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要求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把粤港澳合作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粤港澳在合作发展中积累的优势有利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迅速找准定位,形成合力,精准发力。
2.面临挑战
(1)区域功能定位有待重新建立
《愿景与行动》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是新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是福建,显然粤港澳三地并非“一带一路”的重要核心区,而是其中的结点城市。伴随着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构建,粤港澳也很难独占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三地的桥梁地位也将相应分薄。这就需要粤港澳三地顺势而为,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和对接,才能继续凸显并发挥自身的枢纽作用。
(2)区域间协调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粤港与粤澳已分别签署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等合作文件,但所签署的这些框架协议的合作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联席会议尚停留在形式层面,没能真正起到推动三地融合的作用。原因之一是三地在经贸合作方面的一些制度安排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首肯、协调和支持,这使得港澳不得采取与中央政府直接对话的方式反映自身的诉求。原因之二是合作的制度设计和创新过程缺少三方的充分沟通,在没有考虑多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出台的政策显然落地困难。
(3)区域合作通达性有待提高
一方面,软件衔接不足。粤港澳在法律法规、市场监管、经贸保护等方面的标准存在不一致性的现象,影响着三地人力、物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硬件对接不够。广东部分欠发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大型的跨境基础设施和通关口岸建设力度不足,与港澳在机场、港口、铁路、高速等方面的对接不够,也制约着三地经济的深入合作。
三、粤港澳借助“一带一路”加强合作的策略思考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至今已满3年,部分成果已然显现。伴随着“一带一路”的继续推进,将进一步引发国际、国内的深刻变革。粤港澳要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创新合作发展的战略思路,坚持不懈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未来,需要在总纲的引领下,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建设面向“一带一路”以粤港澳合作为中心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总体思路
(1)明确粤港澳在对接“一带一路”中的目标定位
依据粤港澳三地自身优势,结合国家战略需要,粤港澳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主要体现以下方面:①以粤港澳合作为整体目标,发挥各自独特优势,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一带一路”区域最重要的产业转移与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基地(广东制造业中心);③“一带一路”区域最重要的金融与物流服务平台(香港物流航运金融中心);④“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旅游休闲文化传播中心(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2)推进粤港澳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运行机制有效对接
一是建立信息畅通机制。以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系统传输技术为依托,建立三地定期化和日常化信息共享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常态化往来机制;二是建立技术共享机制。用民间运作与半官方的形式,建立三地与“一带一路”国家间集技术咨询、研究与服务的合作机制;三是建立国际标准对接机制。不仅粤港澳之间要实现统一行业标准和认证标准,还需要粤港澳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一步实现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对标。
(3)营造粤港澳与“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往来的良好环境
粤港澳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实现人力、物力、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此政府要致力于建立统一高效的自由市场,在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的同时,要做好软硬件支撑,营造与“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往来的良好环境。一方面,加强通关口岸、跨海大桥、高速铁路、港口等大型设施合作建设,提高道路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另一方面,紧抓投资经营、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
2.具体做法
粤港澳三地在要素禀赋、发展基础、发展阶段方面各有不同,在对接“一帶一路”战略中只有加强三地在产业、物流、人文等多方面合作,抱团出海,才能彰显更大的竞争优势。
(1)产业合作
①商贸业
大力推进粤港澳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的合作,促进广东高端制造业与港澳先进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无缝衔接。粤港澳三地共同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市场,联合面向海外招商引资,同时将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到更有发展优势的东南亚地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②金融业
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澳门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广东辐射内地的良好条件,打造成“一带一路”核心的金融服务平台。三地在资本市场上开展更深入的合作,联手开发并推介新产品。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和人才合作,加强三方互动交流,共同推动金融业不断发展。
③旅游业
加强旅游产品的相互推介,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共同开发特色鲜明的粤港澳旅游专线,实现粤港澳三地一站式旅游服务,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参观游览。
3.物流合作
(1)打造陆上丝路
加强公路、铁路、城轨的合作与建设,实现关键路段、关键交通结点与重点工程的畅通,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高道路通达性。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
(2)打造海上丝路
加强港口联盟建设与合作,形成以香港为国际航运中心,广州港、深圳港等为枢纽港,其它港口为支线港的珠三角港口联盟。
(3)打造空中丝路
加强航空港的联系与合作,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及珠海五大机场的优势,互通互补,形成大珠三角通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强大航空网络。
(4)打造信息丝路
信息的畅通不仅可以为其他链条的整合提供服务,而且能为网络安全保驾护航。为此,要加快推进三边跨境光缆等建设,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实现信息技术标准化,不断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
3.人文合作
(1)加强教育文化合作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合作,致力于开拓适于青少年的定期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增强青少年的合作意识;致力于开拓适于大学生的高校联合办学,推动学分互认,促进教育资源共享;致力于开拓适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合作,加强人才的自由往来。
(2)加强华人华侨合作
华人华侨是与沿线国家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要着力以亲情乡谊、商机业缘等为纽带,加强与沿线国家华人华侨的广泛联谊、密切联系和常态往来。充分利用信息化交流平台,增进相互了解和情感联系。深化与沿线国家华商组织、侨资企业、对口行业协会(商会)的经贸合作
参考文献:
[1]蔡赤萌.香港对接“一带一路”:原则与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5期.
[2]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读懂一带一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杨英、林典如.论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模式的新发展—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与广州南沙的创新平台差异化分工合作[J].产经评论,2014年第4期.
[4]张良卫、李新、黎钰婷.粤港澳合作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策略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5]赵磊.“一带一路”年度报告—从愿景到行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作者简介:
曹秋静(1986—),女,汉,河北省唐山市,东莞市行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开放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