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细节,体味文本内涵和人物情感
2017-04-07肖培东
【摘 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直困扰一线教师的最大问题。读懂编者意图,读懂文本和作者,依据学情,贴着文字,贴着学生选择教学策略,合理设计教学,实现教师、学生、编者、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是突破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运用这一手段,教学《卖白菜》,紧抓“穷”“人”“泪”,收效甚佳,值得思考。
【关键词】《卖白菜》;教什么;怎么教;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9-0020-05
【作者简介】肖培东,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浙江永嘉,325100)副主任,永嘉县上塘中学(浙江永嘉,3251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他的作品首次进入初中语文教科书,出现在苏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学期。“作者聚焦一段非常岁月——糠菜半年粮的1967年的冬天,以一种孩子的真切和成人的冷静,加上些微的温情,把当时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本真呈现给读者。”[1]文章通过一段辛酸往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母亲形象。往事依依,作为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文章直击“文革”时期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令读者如临其境。描绘的细腻、伏笔设置的巧妙、结局的奇峰突现以及字里行间真情的流转都紧紧地攫住了我们的心,母亲高尚的人格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时至今日仍然刻骨铭心,也深深地感动着每个读者。
一、教什么
对初一学生,《卖白菜》要教什么呢?读读课文后的“探究·练习”就会明白。
第一题是这样的:文章最后,作者说母亲是“坚强的”,结合全文,说说她的“坚强”表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她的“第一次流泪”能让作者铭记终生?作者“沉痛”的是什么?
这说明,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坚强”是教学的重点。贫困交加的年代,羸弱的母亲以坚强、以慈爱、以自尊、以守信站成了光辉,朴实、善良又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读出母亲的性格,读出母亲的品質,读懂母亲的苦,读懂母亲的心,尤其读懂从不流泪的母亲那第一次的流泪,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这题的问话“为什么第一次流泪能让作者铭记终生”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编者是把“我”视为莫言的。莫言在很多场合很多作品中都提到了他的母亲,比如其散文《母亲》,我们都会读到母亲的爱与坚强。莫言说:“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莫言的散文就是他小说的藤蔓,更是全面理解他作品的灯塔。《卖白菜》中的母亲,生动仁爱地站在近乎白描的文字中,苦不失自尊,穷不丢诚信,凄惶的冬天见证了母亲的酸苦疼痛,更留下了母亲的坚忍与美丽。编者文中刻意指向“坚强”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文章的最后一句是“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其实除了坚强,我们还可以在文章的各处细节中读出母亲的诸多美德,如善良、仁慈、尊严、诚信、宽容、教人向善等等。这样,这个“坚强”就有了拓展的必要,母亲的形象才更丰满更立体。
为什么她的“第一次流泪”能让作者铭记终生?作者“沉痛”的是什么?这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也可以视为难点。苏教版教材主编洪宗礼先生说:“选入这篇文章(《卖白菜》),一是因为文章写的是作者12岁时的故事,表达诚信主题,读初一的孩子们也正处于这个年龄,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诚信”这个主题的挖掘不难,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白菜上的眼泪”走近文本主旨。作者“沉痛”的是什么?这个题目其实是很有深度的。若是就文本基本意义理解,自然是和诚信关联。报复性地多算了一毛钱,摧毁了母亲的尊严和诚信,让母亲彻底悲伤,透骨寒冷,也让“我”陷入了无边的懊悔中,“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莫言说:“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穷,不是丢弃善良的理由,不是走向丑陋的借口,母亲要恪守的,是她的清白、尊严与诚实,这也是全天下善良的母亲的美德。在《丰乳肥臀》这本书的卷前语上,莫言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那么,《卖白菜》里的母亲,一样是莫言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母亲,作者的“沉痛”,也是我们的“沉痛”。莫言说:“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2]长期艰难的生活,让莫言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他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2]。那么,人性的思考,也在白菜上,因为“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卖白菜》中的母亲、12岁的少年、撕扯菜帮子的老太太,还有很多不出场的穷人,其实都在折射年代的人性。那个荒凉的年代,那个苍冷的冬天,所谓“沉痛”,我想,应该有许多内涵,只是面对初一学生,教学也不宜太做拓深。
再来看看第二题:下面的情境,有些如果改为叙述,一句话就能概括,作者却细致地描写;有些一句带过,却意味深长。读到这些话时,你想到的是什么?
列举的情境,有文章第一段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还有母亲摘三棵白菜的特写等等。这说明,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要关注莫言的写法,即细致描写和一句带过的相得益彰,尤其莫言巧用细节丰满形象的写法,更要重点引导学生品味。《卖白菜》一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来刻画“母亲”这一伟大人物形象。题目中的情境1就是文章开头推出的一组写母亲心事重重的特写镜头,用“苦着脸,心事重重”描写母亲的神态,用“走来走去”“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描写母亲的动作,用“瞥”“锁定”“端详”描写母亲的眼神。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虽然没有提到一个“穷”字,却把家境的贫困和母亲的愁苦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母亲的心理活动,却能使读者清楚地感受到母亲那沉重而无奈的心理状态和从犹豫不决到痛下决心的心理变化,可见母亲是在无计可施、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做出了要卖掉最后三棵白菜的决定的。没有这些细腻的描写,母亲的形象就会单薄,作品蕴有的情感就难以真切地表达。
读母亲,读细节,读光辉,悟沉痛。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卖白菜》一文编者意图中的教学内容:母亲的坚强,“我”的沉痛,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二、怎么教
1.猜感动语段,读感人细节。
【教学实录一】
师:那个严寒的冬天,那段沉痛的往事,我读读都觉得内心感慨、感动,很多语段,老师是一读再读。字字句句都是那个冬天的泪,令人不忍卒读。同学们,猜猜看,老师一读再读的语段会是哪个?
生思考。
生:老师,我觉得会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里写出了母亲的坚强,其实她也舍不得卖白菜。
师:确实,母亲湿漉漉的眼睛让我感慨万千,那你能不能用心读好这些句子?
生读“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读得很有感情。
生:其实文章第一段,我就觉得很感动,母亲心事重重,内心焦虑纠结,写得很感人。
师:文章的一开场,我们就被作者带进了那个贫寒愁苦的冬天,这段文字让我们不忍卒读,还是请你来好好地读读。
生读。
师:同学们想想,写母亲内心的愁苦,应该怎么读?
生:读得慢一点,忧伤一点,感觉母亲很痛苦、很无奈的样子。
生再读。后面的回答都结合朗读来推动。
生:母亲和“我”的对话,要决定去卖白菜的对话很让我感动。
生:我觉得老师你会读这部分,也就是回忆那第三棵白菜的种植过程的语段,这里写得很让人感动,写出了对白菜的热爱与珍惜。
生:母亲打“我”一巴掌,然后“我”哭了,母亲温暖说话的部分也很感动。
生:老太太撕扯白菜,老师你会很细致地读,写出了“我”对白菜的心疼。
生:最后“我”和母亲流泪了,尤其母亲的流泪,我读了特别感动,老师也一定会读了再读。
……
《卖白菜》一文,我们可以找到诸多个教学的切入点,比如母子话语中的省略号,比如那多次闪烁的泪花,比如“最坏的事情”,比如就那标题“卖白菜”,比如最后一句“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等等。它们都能很巧妙地剖开文本教学的切口,引导我们走进文章深处,去感知,去思索。最后选择了这极为朴素的提问入手,要学生去猜教师读来特别感动的语段,其实是希望和学生的阅读体验做灵魂的碰撞。情感是始终贯穿语文教学活动第一环节的,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心灵上与作者、与其他读者沟通,在情感上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就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提升。所以,不管是从教学起因的角度理解还是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理解,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那个严寒的冬天,那段沉痛的往事,我读读都觉得内心感慨、感动,很多语段,老师是一读再读。字字句句都是那个冬天的泪,令人不忍卒读。同学们,猜猜看,老师一读再读的语段会是哪个?”猜的是教师阅读的语段,实际上是学生阅读感受的另一种呈现,这种问法其实是“你最感动的语段是什么”这样一问的巧妙转换,是希望撬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期待自己的阅读感受能与教师相一致,从而获得阅读的成就感。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方法、个性气质等各不相同,他们在阅读同一文本时,会有不同的情感反应,这也就保证了《卖白菜》一文的诸多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描写都能浮现在课堂上,学生也得以再温文本,阅读的内化就逐渐加强。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内蕴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的有效手段。强调真诚用心的朗读,在读中品味《卖白菜》里最感动最催人泪下的描写语段,为课堂教学营造适宜的气氛,师生很快入境。
2.读母亲之“穷”,感受贫寒的冬天。
【教学实录二】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找出来的这些个语段,都是——?
生:细节描写!
师:是的,这就是这篇文章打动我们的原因之一,细腻的细节描写,让那个冬天的故事、那些挣扎在冬天的人物都生动鲜活了起来,有着很强的感染力。那你们再想想,这些细节描写又都写出了什么?
生:写出了温暖,我觉得这些细节都写出那个冬天的温暖。
师:哦?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从“我们”卖白菜的过程中,母亲打“我”一巴掌,后来又安抚“我”,“我”觉得母亲对“我”很温暖。
师:是的,很多细节我们都可以这样感受到。你呢,你有什么發现?
生:都写出了爱!“我”爱这些白菜,母亲也很爱“我”。卖白菜的时候那种痛苦,其实都是爱。
生:都写出了那个寒冷的冬天,寒风吹来,感到特别可怜,我们卖白菜,很不容易。
师:寒冷,寒风,卖白菜,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的——
生:穷!苦!
师:是的,极其的穷,可怜的苦。(教师板书“穷”)也正是这凄惨的穷苦,爱与温暖就显得极其可贵,温暖一个珍爱白菜的孩子,疼爱一棵即将离去的白菜,是爱,是心,背后也都能感受“我”家的穷,母亲的苦!
师:我们一起读读文章开始部分,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我”家的穷?
……
文本中最让人感动的语段几乎都是细节描写,如开头那组特写镜头,如和母亲去集市路上将小白菜跌落在地,如那个挑剔的老太太撕扯白菜,还有最后母亲的第一次流泪。这些细节,或神态,或动作,或心理,虽然都没有提到一个“穷”字,却写尽了家境的贫困和母亲的痛苦无奈。实在是太苦太穷,彻骨的冷,彻骨的穷,今天的孩子,是怎么也想象不出那个物资严重匮乏、那个处处饥荒的年代的。莫言善于捕捉细节并合理利用,这些细节,无论是开始母亲的愁苦,还是“我”对白菜的恋恋不舍,还是一路上的风吹地冻,老太太的计较挑剔少宽容,以及最后母亲忧伤的哭泣,我们读到最深的是那个时代的“穷”,那个时代的“苦”。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以细节为支点,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品读词句、积极思考的习惯,又理解了作品丰富的内涵。学生在学习中又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那个时代的穷,不是由教师告知的,必须是学生主动进入文本去阅读体会到的。只有真切地感受如此深刻的穷苦,才能对文本的情节、对母亲的形象有进一步的理解。借助细腻的描写,引导学生“穷”形“尽”相,穷的背景下,人性的光辉,人性的促狭,才渐渐浮出。
3.品母亲之“泪”,感“人”之光辉。
【教学实录三】
师:穷苦以外,我们还可以清晰地读到,这些不同语段里的细节描写多次出现了——
生:泪,好多次流泪。
师:大家读读和眼泪、流泪相关的句子。
生:“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生: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穷苦的母亲,内心无比坚强。
生: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
生: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摘了下来。多么伤心多么无奈的痛。
生:去集市的路上,白菜跌落在水沟里。闯大祸了,母亲打了我一巴掌,我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
生:母亲的白菜因我多算了老太太一毛钱而被退了回来,这时,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用一种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责备我,母子俩更是留下辛酸的热泪。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让我永远沉痛的眼泪。
师:(板书“泪”字)读读这些眼泪的文字,想想,这沾在白菜上,融进冬天的风雪里的眼泪,除了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穷,还能写出什么?
生:泪中有母亲的爱,有“我”对白菜的爱。
生:泪,母亲对“我”的失望。
生:母亲用眼泪教育了“我”,不能多算别人一毛钱。
生:泪水,说明母亲做人是讲诚信的。
生:泪,说明母亲做人很有尊严。
生:第一次流泪,也说明在穷苦的环境下母亲很坚强。
……
师:所以,母亲的泪水,是爱,是坚强,是诚信,是尊严,是教育,是善良……母亲,用眼泪告诉我们怎么做人!(板书“人”字,这样黑板上有“穷”“人”“泪”三字)所以,这是一篇写“穷人”的文章,也是一篇写在“穷”的年代里怎么做“人”的文章,而这一切,都在白菜上,更在“泪”中。
品读文本细节,是对文本的关注、发现、体察。阅读课文时,如果能对细节处细细地品读一番,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思想,享受语言的风格。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卖白菜》文章最感动人的细节处,都缀着疼痛的泪水或浓浓的忧伤。文章愁苦开笔,沉痛收笔。哽咽开场,哭泣呼应。一个12岁的少年哭到文末,一个坚强的母亲终于流下苦涩的泪。泪流成河,在凄惨的北方的冬天,悲痛地喑哑着,沉重地流淌着。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冬天的泪水,更是注入了许多复杂的感情和光辉的品质。“泪”的细节描写在《卖白菜》一文中最有表现力,极为生动。这些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所以读《卖白菜》,就是浸泡在穷人的眼泪中,去感受生活的万般滋味。抓住凝聚作者情感的、体现作者独到感受的“泪”来进行细细品析,母亲慈爱、坚强、倔强和信守承诺的性格就彰显无疑。泪中有爱,“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白菜跌落在水沟里,母亲打了“我”一巴掌,见“我”哭,又用一种温暖的腔调抚慰我。泪中有不舍,蒙眬中依次闪现的三棵白菜,尤其那棵最弱小的白菜,更是在泪花中摇曳。泪中有自责,泪中有懊悔,泪中有做人底线,泪中有生活品质,有母亲的仁慈、坚强、朴素、自尊……教学中,抓住“泪”来分析,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文本主旨,可谓一字立骨,四两拨千斤。细节解读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探究的重点。教师要慧心发现细节,用心处理细节,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细节,走进人物的内心,使文本内涵变得丰富起来,使情感变得厚重起来。
4.解“最坏的事情”,摇曳带泪的希望。
【教学实录四】
师:我们再来读读文章最感人的、让我们一辈子忘却不了的镜头。读读他们母子在冬天的寒风中落下的热泪。
生读文章最后几段。
师:“娘,我……”这个省略号究竟省略了什么,你们来补充补充。
生:娘,我错了!
生:娘,我不该这样多算一毛钱!
生:娘,我只是气不过那个老太太,她太过分了。
生:娘,你别生气,娘!
师:莫言写文章,该详则详,能略则略,该忍则忍,我们读书,更要进入那个冬天,心,只有在文字里浮沉,我们才能读懂“穷”“人”“泪”!
生若有所思。
师:“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这句话中“最坏的事情”是什么?还有比这更坏的事情吗?
生思考。
生:在母亲眼里,丢失诚信,失去自尊,才是最坏的事情!
生: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还不及孩子的欺骗更让母亲难过。
师:这就是母亲,伟大的母亲,贫穷中的善良自尊又坚强的母亲。“没有什么能毁灭你的灵魂,包括贫穷。”简·奥斯汀说。生活也许会给我们穷苦,但只要有爱,有善,有诚信,有自尊,有坚强,有宽容,我们都能像那株在漫漫风雪中站立的小白菜一样,活出生命的气味来。一起读读那棵小白菜。
生很有感情地读:母亲知道了真相后,……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师:“你看看它,你看看它……”母亲守望的不正是苦寒日子里最不能泯灭的希望吗?沾满穷人泪的白菜呀,你摇曳着谁的心!下课!
12岁的少年回家后从退回來的三棵白菜上明白了“最坏的事情”发生了,而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事情之“最坏”,是基于少年的眼光,多算了一毛钱这事被揭穿,但深深思考,若从母亲角度去看,最坏莫过于诚信、自尊的丧失。白菜被退回,母亲的诚信与尊严被丢失,母亲在他人眼里就被疑为非善良者,人在穷苦中就更难以站立。莫言略去了多算一毛钱的细节,使得文章更具悬念,“沉痛”看似一笔带过,却是一字万钧。抓住“最坏的事情”去探究,“我”的沉痛则更痛,母亲坚强自尊的形象也更彰显。
不能忽略的是文章那处小小的欣喜。那是拴系在最小的可怜的那棵白菜上的,打了蔫的它在母亲的帮助下死里逃生,尽管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也可以帮着这穷苦的一家想象着他们有白菜的春节:“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作品中小小的欣喜是寄托在最小的白菜上的,“你看看它,你看看它”,母亲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弱小穷苦的人,不丢失善良和坚强,不丢失诚信和尊严,也能活成一棵饱满的白菜。这,也是至寒至穷的冬天,我们读到的唯一的又是久远的希望。
上海陈友勤老师说:“(教学设计)问题的核心,其实就在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解教材编制的意图;是否读懂文本内容并进而恰当地确定教学内容;是否真实地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和准确地定位阶段学习要求;是否恰当地选择教与学的策略和适切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3]铭记终生的“穷”“人”“泪”,《卖白菜》里那段卑微的时光,让我们思考贫穷,思考人性,思考社会,更让我们记住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如莫言说,“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2]。向三棵寒冬里的白菜以及在白菜前愁苦又坚强自爱的母亲致敬!
【参考文献】
[1]张红艳.从莫言的《卖白菜》看写作中的“细节描写”[J].新课程学习:中,2012(10).
[2]云南教育编辑部.莫言:讲故事的人[J].云南教育,2013(01).
[3]陈友勤.问有道教无涯——以《荷塘月色》的六次教学为例[J].语文学习,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