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微群读策略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2017-04-07张新蕾
张新蕾
在当前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诸多新型的教育模式亦呼之欲出。要探索的是“微”群读教学策略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从重点字词、意境、描写手法三个方面,详细论述诗歌教学中如何运用微群读“以诗解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微群读古诗教学应用随着创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群文阅读已成为近年来诸多教师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群文”即多篇文章相聚而成;“阅读”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产生的一些列活动,李开忠指出,群文阅读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多篇相互关联的文章。而本文要讨论的“微群读”是一种比群文阅读更加“精微”的教学模式,其“精微”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所选文本可由句、段或小型篇章组成;
其二,所需时间可据教学内容、环节的安排灵活设定;
其三,所占权重当为文本的辅助,帮助突破重难点。
我们采用朱红对微群读的定义:是指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以一篇文章为主,根据某个主题选择几则片段或章节组合而成“群文”进行的教学。
这种阅读模式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新课标要求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微群读恰恰能以其精微性、灵活性、多样性特点嵌入到古诗教学中,辅助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真正实现“以诗解诗”。本文通过具体教学案例来探讨在小学课堂的古诗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微群读的教学模式。
一、重点字词之微群读
1.单个意象之微群读
姚靓指出,“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倾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而对意象的准确理解成为了古诗教学的一大难点。以下主要通过“柳”来拓展相关的微群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首先请同学们回忆描写“柳”的诗句,“柳”这个意象以其婀娜多姿、摇曳婆娑被历代诗人垂青,作为“诗言志”的对象,让人回味无穷。而纵观咏柳佳句,属唐代诗人贺知章为最佳,学生不难说出名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唐·贺知章)
这只是浅层面回忆,进入到“柳”的情景中,再来深入比较,这里的“柳”和《咏柳》中的“柳”有何不同?进而通过整首诗“送别”的场景,让学生体会“柳”之暗含“留”意,写“柳”实则想“留”。此时出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塞》唐·王之涣)
教师指点“依依”“折柳送别”,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在咏叹中体会送别之深情。
2.炼字之微群读
所谓“炼字”,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对文字进行精心加工和艺术性创造,以达到简潔传神、生动形象之效果。对古诗之“眼”,也可采取微群读的模式展开阅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此句中的“绿”字之所以传神,是因为将表颜色的形容词用为含使动用法的动词,在色彩感的基础上增加动态感。在引导学生赏析时教师可作如下导入:“读完这句诗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春风温暖和畅、春风吹面不寒、春风过而无声、春风吹绿江南“此处为什么用‘绿而不用‘过或‘到呢?”引导学生思考“绿”字的精妙传神之处:不仅能突出春风的到来,而且仿佛使人看到春风过后江南两岸的变化,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给人以愉悦的感受。顺势出示: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春景》宋·宋祁)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此时,让学生自己试着寻找诗句中传神之字,并引导孩子思考其好在哪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这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可见炼字之精妙。而“僧敲月下门”用“敲”不用“推”,韩愈对此解释为:月夜访友,敲门表此人必是有礼之人;再者,“敲”字更衬托月夜之宁静,读则愈发响亮。
二、意境之微群读
“意境”是由诸多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组成的,是渗入创作主体主客观情感的艺术形象。在小学古诗学习中,应该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而设计与意境相关的微群读,正是拓展学生视野、发挥学生想象的良法。以下主要以“意境雄浑、气势恢宏”之境展开论述。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山一程》清·纳兰性德)
“夜深千帐灯”,短短五个字写尽了漫长羁旅,夜不能寐,帐灯上千盏,此景皆壮观。而在这千帐灯下却是诗人内心的感伤和愁苦的境遇。在引导学生品读此壮观之境的同时,顺势出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唐·王维)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南朝·谢眺)
以上两句皆描写雄浑壮丽的景象,被近代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之境。正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香菱学诗里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便是诗之境,也是需要学生获取的一种鉴赏能力。至于“大江流日夜”起势不凡,既含一片阔大的境界,又有一种浩荡的情思,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只需延伸诵读,了解诗意即可。
三、描写手法之微群读
古诗之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寥寥之笔传不尽之意,正是在于诗人创造性的将遣词造句与艺术手法相融合。在古诗的学习中,巧设相同描写手法的微群读也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以下主要以“情景交融”来拓展微群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透露着浓郁的离别气息,前两句写景渲染气氛,后两句融为一体临行劝酒中蕴含深情,景中含情,寓情于景,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学生而言,理解浅层诗意不难,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则需教师引导,由此展开情景交融主题的微群读确有必要。顺势出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唐·杜甫)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唐·柳宗元)
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试着分析诗中景,品味诗中情,体会诗中的冷暖色调,把握诗中悲喜之情,将诗歌的描写方法真正融会贯通。
四、小结
本文初步探索了微群读策略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加以论证。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疑惑:是否可以将与诗句相关的现代诗、散文等题材的文段引入古诗教学中?如何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诸多问题的存在表明“革命尚未成功,仍需继续努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古诗教学的探索尽现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开忠.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02):60.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3\]王周平.从香菱学诗看王维炼字\[J\].中学语数外,2004.
\[4\]姚靓.意象在诗歌中的呈现\[J\].剑南文学,2009,(11):80-81.
\[5\]朱红.“段·篇”结合:“微”群读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语文,201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