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研究综述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9期
关键词:管治省际城市化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研究综述

陈潇潇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法国社会学家孟得拉斯1964年在《农民的终结》一书的开篇就指出:“二十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正像孟得拉斯所预言的那样,时下之中国城市也已来到了这样的入口处,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正风起云涌,如何在这场变革中寻求出路便成为众多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淮海经济区由苏鲁豫皖4省边界的20个地级市组成,属于我国典型的欠发达省际边界区域。改革开放以后,淮海经济区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的省际边界区域,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行政因素引起的相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不同政策体制,使淮海经济区成为区域和谐发展和一体化建设的“瓶颈”,城市化质量也亟待提高。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淮海经济区这种欠发达的省际边界区域已成为我国统筹发展的重点区域,其城市化的理论方法应向系统化、前沿化发展,研究内容应向多学科、多层面扩展,管理模式应打破行政界限与全球化、市场化同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强调城市的内涵式增长和质量升级,走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通过对殖民地的剥削掠夺或战争(赔款)获得大量的资金,以完成原始积累,进而实现工业化,从而使其城市化起步较早,因此国外关于区域城市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始的比较早。

(一)国际边界区域城市化发展研究

20世纪50至60年代以来,西欧国家以经济集团化实践为基础提出的区域一体化理论,主要从国家政策的视角,探讨跨界经济合作的关贸和“经济圈”。除了以政治、军事为基础的跨界经济合作所形成的经济军事联盟如欧盟[1],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就墨西哥与美国边界地区[2]、东欧与西欧边界地区[3]、南部非洲一些国家与南非边界地区[4]、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柔佛洲)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内省)边界地区[5]以及法国(莫丹和布里昂松)和意大利(巴尔道煌克亚和苏扎)等边界区域的边界类型、特征、功能和边界区域的城市化进程、类型[6]以及和克服边界障碍的对策[7]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边界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的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在这其中,由于欧洲国家间以及美国与加拿大之间国际边界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很高而成为国家层面边界区域城市化发展研究的典范。

(二)区际边界区域城市化发展研究

由于西方国家国内地区差距过大,不但制约地区协调发展,而且造成地区间“感情对立”,影响社会安定。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关注国际接壤区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对国内行政区划上的落后边界区域也极为关注,并注重通过国土规划来实现国土均衡发展。自20世纪初,德国首先编制国土规划,此后,英国、日本、美国、法国、韩国等国家陆续进行了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的工作,发展“危机区”或“被遗忘的角落”,以“振兴边远地区”,实现区域城市化协调发展。俄罗斯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行政边界较为复杂,对国内边界区域陆续实施了国土规划[8]。

(三)边界区域管治研究

国外的边界区域管治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早于我国大约10年时间。研究内容主要是北美洲和欧洲的边界区域的城市群的管治[9]、资源管治[10]和交通管治[1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到来,边界区域创新型管治[12]出现,WTO对跨国管治和全球一体化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3]。欧洲国家合作编制的“管治白皮书”认为,跨国管治成功的经验在于把不同国家或省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在国家之间建立跨国界合作的网络系统,以便进行有效的经验交流、共同关心的利益的获得以及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14]。除此之外,边界区域管治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基于世界城市网络一体化和区域空间管治的新政治地理学概念被提出,信息化背景下跨边界管治的数学模型[15]和体系结构[16]也在不断完善。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关于区域城市化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入的。改革开放之初,首先是地理学家借鉴国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总结新中国30年来区域城市化过程曲折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国内率先提出需要开展中国城市化的研究。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

(一)区域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城市地理学者分别从全国范围内就区域城市化的各种专题展开了讨论,对区域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

严国芬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法建立的指标体系分析和证明了我国城市化机制存在阶段性差异和区域差异[17]。国内也有学者关注到信息工业的发展及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影响,在对国外信息工业相应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亚太国家信息就业、外国投资和国内教育对区域城市化的影响[18]。

周一星、孙樱、王远飞和其他学者分别根据我国几次人口普查的城市化水平数据和相关考察,借助Logistic模型估算出近似的城市化水平值和局域的城市化水平值[19]。

魏敏、李国平采用TAL(Ternate Analysis Law)系统分析法建立的城市现实实力指标、城市潜在实力指标和城市发展环境指标三大指标体系,力图从上述几个方面出发,较全面的、现代化的进行城市化的综合测度分析。

郑弘毅建立的区域城市化指标体系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城市化指标系统。该系统包括统计指标系统,评价指标系统和管理指标系统三部分。各分系统下又分不同的子系统,基本涵盖我国城市化的各个方面。

此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组提出的四类19项指标的“城市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类38项的“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江苏省社科院曾提出从城市文明的极化度和扩散度两方面测定城市对周边区域的中心带动功率的城市区域中心化指标体系。江苏省委研究室提出要建立一个统一科学的城市化量化指标体系,该体系由20个指标构成。等等。

(二)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研究

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在城市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省际边界区域的产业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就产业结构而言,因工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省际边界区基本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第二和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较低。尤其是我国中西部省际边界区域,行政区经济显著,产业的封闭性较大,问题较多,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但相关研究内容主要是区域性的实证研究。①第一产业研究。具体包括:湘鄂渝黔桂边界区域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各省(市、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在三次产业中比例显著较低[20];大别山区适于农业产业化发展;黄河晋陕峡谷区域第一产业应该重点构建红枣特色产业带。 ②第二产业研究。我国省际边界区域资源丰富,第二产业研究多是区域能源产业的实证研究。省际边界区域工业比重总是低于非边界区域,而且三维边界区域又低于二维边界区域,这表明在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演变过程中,省际边界区域处于十分不利的空间区位,而且这种地域分割愈严重,产业结构演变系统内在功能愈差[21]。实证研究主要包括晋陕蒙边界区能源产业综合开发[22],蒙晋陕豫边界区电力工业合作开发[23];晋陕蒙北边界区工矿产业综合开发利用[24];淮海经济区煤炭产业的综合开发模式研究。③第三产业研究。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研究主要以旅游业和金融业为主。省际边界区域旅游开发中“边界共生”现象和矛盾普遍存在。基于这种情况,必须实施跨省旅游区域协作,对省际旅游经济空间进行优化整合,包括对旅游板块进行整体规划,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联合开拓旅游市场,加强跨省组织协调。实证研究包括“大湘西”旅游圈的构建,湘鄂渝黔边界区域旅游协作区的构建;川黔渝三角旅游区的构建等。与旅游业相比,金融安全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作为特殊区域,省际边界区域经济、金融运行又相对混乱,为保证金融安全,应尽快建立联合互动的金融监管机制[25]。

(三)省际边界区域城市管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国的边界区域城市管治研究开始于世纪之交,并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顾朝林教授在广泛深入研究了国外城市管治的理论之后,结合中国国情,出版了《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为我国省际边界区域城市管治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张京祥教授最先提出了中国城镇群体发展地区的管治概念,后来又在管治的理论[26]和都市密集区管治[27]等方面进行了跟踪研究。另外,边界区域的管治的实证研究还包括跨境城市区域的城市管治、粤港地区区域合作管治、珠江三角洲地区多中心管治[28]、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行政区兼并与管治、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协调管治[29]、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管治规划”模式探讨等内容。

(四)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将省际边界区域的城市化发展置于国家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①发展战略研究。除了普遍适用的经济合作战略[30]、综合规划和开发战略之外,对生态环境敏感度高的省际边界区域,要实施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经济增长必须以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前提的战略选择;丰富的能矿资源与落后的经济形成明显错位的区域,应贯彻“国家目标、区域利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多元化发展”等战略思想,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协调——倾斜发展战略模式”。 ②发展对策研究。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主要有:第一,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协作,降低省际边界区域的“交易成本”。第二,应通过制度上的一体化(政府层面)和非制度上的一体化(贸易和企业组织形式)促进区域设施共享、区域有序竞争;第三,根据主要问题,制定省际边界区域的国土开发整治规划,统筹区域发展。第四,通过成立区域协作组织,使省际边界区域逐步走向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区域一体化。

三、国内外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外有关区域城市化的研究存在如下几点不足:第一,多数研究者从各自领域来观察研究城市化,各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多,而综合性的系统研究成果少;第二,多数研究是针对于我国整体城市化或发达省区的城市化发展,把淮海经济区这种较不发达的省际边界区域作为研究重点的较少;第三,多数研究是着眼于某一时段出现问题的应急性研究,把城市化作为区域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态势,从历史发展角度进行长期性的研究少;第四,多数研究是就城市化论城市化,对区域城市化战略构想多,而对如何实现区域城市化研究得少,即对应该怎样研究得多,而对如何去做研究得少;第五,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城市化理论相融合的研究少;第六,目前区域城市化研究绝大部分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少。

[1]UN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 Methodologies.1996:29-37.

[2]苏雪串.中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在城市化中的作用: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26(1):46-49.

[3]Guichonnet,P and C.Raffestin.Geography of Border Regions,Paris:presses Universitaries de France,1974:77-82.

[4]Ratti,R..How can existing barriers and border effects be overcome:a theoretical approach.In Cappellin R.& Batey P.W.J(eds).Regional Networks,Border Regions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London:Pion,1993:60-69.

[5]Steiner M.,Stum D..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al and transborder activies in a Middle European Context.In Cappellin R.& Batey P.W.J(eds).Regionl Networks,Border Regions and European Integra- tion.London:Pion,1993:177-190.

[6]Anderson,Joan B..The U.S.-Mexico border:a half century of change.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s.Volume 40,Issue 2003:535-554.

[7]Berkowitz,Daniel,DeJong,David N.Russia’s internal borde.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Volume 29,Issue 5,September 1999:633-649.

[8]J.C.Bolay,A.Rabinovich.Intermediate cities in Latin America risk and opportunities of coherent urban development.Cities,Volume 21,Issue 5,October 2004:407-421.

[9]Juha I.Uitto.Multi-country cooperation around shared waters:role of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art A,Volume 14,Supplement 1,2004:5-14.

[10]Kingsley E.Haynes,Jonathan L.Gifford,Danilo Pelletiere.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institutions and regional evolution:Global and local perspectives.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Volume 13,Issue 3,September 2005:207-221.

[11]Peter J.Taylor.New political geographies:Global civil society and global governance through world city networks.Political Geography,Volume 24,Issue 6,August 2005:703-730.

[12]Peter W.de Langen,Larissa M.van derLugt.Governance Structures of Port Authorities in the Neth- erlands.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Volume 17,2006:109-137.

[13]严国芬.失衡的中国[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21-27.

[14]吴莉娅.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4(4):43-48.

[15]周一星.中国城镇的概念和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J].人口与经济,1989(1):9-13.

[16]魏敏,李国平.基于TAL系统的城市化综合水平测度模型的研究[J].系统工程,2007(7):50-51.

[17]张小林,金其铭.中国城市化道路与城市建设[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2.

[18]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55-57.

[19]刘玉亭,张结魁.省际毗邻地区开发模式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16(4):45-49.

[20]安树伟.行政区边缘经济论—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活动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99-107.

[21]安树伟,张素娥.政府行为与蒙晋陕豫交界地带经济合作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4):23-27.

[22]朱传耿,王振波.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模式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06(1):125-128.

[23]郭荣星.我国省级边界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J].科技导报,1995a(2):52-60.

[24]毛汉英,方创琳.兖滕两淮地区采煤塌陷地的类型与综合开发生态模式[J].生态学报.1998(5):449-454.

[25]彭芳春,支路川,容涛.晋陕蒙接壤区能源开发规划与布局[J].资源科学,1995(5):4-16.

[26]汪耀斌.黄浦江上游沪、苏、浙边界地区污染源与水质调查分析[J].水资源保护,1998(4):37-40.

[27]穆从如,王景华.晋陕蒙接壤地区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目标[J].地理学报,1995(6):534-541.

[28]林高峰.闽浙边界文化的构成与开发[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97-98.

[29]吴世淼,蔡凌寒.浅析边界地区治安问题及对策[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4):74-75.

[30]薛凤旋.跨境发展的理论与政策[C],叶舜赞等.一国两制模式的区域一体化研究[A].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9-31.

陈潇潇(1983.3-),女,汉族,江苏徐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创新经济学研究。

)

猜你喜欢

管治省际城市化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精细化管理在采矿物资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澳门海域生态管治的必要性探析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开放与我国居民收人增长*——来自2001~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的考察
对口支援与省际合作
整体信息管治考验公司法律顾问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台湾二元管治体制的形成、影响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