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井生活图景
——成都市区掏耳技艺发展探究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9期
关键词:大军民俗技艺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市井生活图景
——成都市区掏耳技艺发展探究

牛慧芳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目前新闻媒体有关于成都掏耳的报道或者网络上有关于掏耳的文章多是着重呈现掏耳给人带来的一种享受性,体验者在参与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提到成都的慢生活,人们都会想到这样一种特殊的服务,就是掏耳朵。主要研究的都是掏耳这项技艺的实用性以及商业方面的运用,以发挥其功用。成都有很多人享受过掏耳朵的舒适性,但是对于掏耳工具和技艺很少有人关注,本次探究关注了成都这种生活,甚至是在掏耳当中所涉及到的工具与技艺的具体内容,将掏耳放置一个社会文化的环境中去看待,较为细致的讨论掏耳技艺,使得人们加深对于掏耳技艺的理解。本次探究将以成都市区掏耳技艺为研究对象,对掏耳技艺进行真实、全面的描写,可以对这一民俗事项从本真性出发采用书面记录的方式进行保护。成都掏耳技艺在经历了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后至今仍存在于民俗生活中,这就值得我们深究和思考,通过对其探究我们可以认识掏耳技艺与民俗生活之间的双向互动与交叉发展,也可以引起当地文化部门和民众对掏耳的重视。

掏耳技艺;成都市区

成都掏耳是中华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技,也是四川特有的一种耳文化。从传统到现代,民间至今仍有三大快活之说:采耳,捏脚,洗澡。耳部是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器官,其神经系统非常敏感,顾客能在酥痒、紧张、刺激的体验中得到最大的享受和放松,因而又有人将其称为“小舒服”。这项被成都人称为“小舒服”的耳朵保健法,凭借木制云刀、竹签耳勺、鹅毛起丝,耳朵方寸之间,掏耳师大展身手。在成都宽窄巷子,每天都有一群挎着木箱,叼着烟叶,翘着二郎腿的掏耳师傅,他们等待着各地的游客,为他们提供“小舒服”。“小舒服”是掏耳行业在成都的一种别称,也是一种艺术和技术融为一体的民间手艺。成都宽窄巷子靠这门技艺生存的掏耳师傅被外称为采耳师,采耳师在耳朵方寸之间大展身手,绝技如何练就?掏耳的三大绝技:蜡烛挑芯、鸡蛋拨膜、香烟夹丝。练成这三大绝技,手要稳不抖,才能够出师。

1,蜡烛挑芯。白蜡点燃,用起子将蜡芯周围软化的白蜡挑松,“不单单是用起子将白蜡插深,还要慢慢挑松、挑平,火不能熄,一根蜡烛可以慢慢挑完,练习五个月方有所成。”彭大军说,关键是手不能抖,蜡烛相当于客人的耳朵,要帮客人把耳垢清理干净还感觉不到痛。

2,鸡蛋拨膜。煮熟的白鸡蛋剥壳后,用镊子轻轻拨去面上附的薄膜,而不破坏鸡蛋分毫。“膜绝不能破,镊子在膜上面操纵自如,让膜有本身的弹性,可夹可放,可张可弛。”彭大军说,练习鸡蛋拨膜需要半年时间。

3,香烟夹丝。任何一支香烟从底部起,用镊子可以轻易拉出放回香烟丝,而外部包装的烟纸烟身不能有丝毫破损,“还是考验手稳不稳,会不会碰到薄薄的卷纸,烟丝如耳垢,要轻拿捏放。”

在进行掏耳探究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弄清楚掏耳文化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功能关系,掏耳文化实际上是满足成都人民某种需要的一种手段,掏耳文化就是一种物体、态度和活动的体系;它是一个整体,其中的各个部分组成都是相互依存的。比如本篇文章涉及的内容,就包括掏耳技艺、掏耳工具以及享受掏耳技艺的成都人的生活节奏。文化即在满足人类的需要当中,并不是由于给人类以其所能有的东西,而是指示给他看其所能奋斗追求的目标在探究掏耳文化时,要把掏耳个体和社会联系起来,通过个体的需要论述了成都文化的发展与变迁。这是我们比较更容易明白我们所谓掏耳文化需要与相互关联着的社会事实的关系。文化需要是社区生存与文化绵续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个人的动机对于这些大题目,好像种族绵延,或文化绵续,甚至营养需要等是不相干的,不论在文明或野蛮社会中,很少人明了有这样普遍需要的存在。成都市区的掏耳文化是一种文化需要,这才随着时间延续没有没落。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机制和文化价值,掏耳技艺一直得以流传至今,作为四川文化丛林中重要的一抹颜色。

在探究时,要注意将个人的文化需要与社会的变迁联系起来,阐述了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论是器物、风俗、字词、道德价值或是法律原则,主要我们深刻地了解了他们所具有的功能,才能更好的去加以分析。

在当今社会中,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繁荣与昌盛。近些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成都建立了很多文化博物馆、对历史遗存的文物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整理,树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文艺团体和民间机构打造了一批文化展演节目、对传统的工艺技艺进行了有效的挖掘和保护,使四川文化逐步走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掏耳技艺的传承人也希望为采耳这门技艺申请一个名头,在这群掏耳师中,彭大军在当地最为出名,他是掏耳这行手艺的传承人,祖辈世世代代都从事这门生意赚钱。54岁的彭大军从事掏耳事业42年,从1973年在父亲手上学到这门技艺开始,彭大军一直没有间断过。 除了掏耳之外,按摩、洗眼睛也是彭大军的拿手戏。彭大军从1977年就迁到成都,家里人很支持这项手艺,其三个儿子目前分别在北京、上海、安徽三地从事掏耳这行。“我孙子现在也有10多岁了,我打算将继续教他做这行。”彭大军说。至今彭大军已经招收了100多名徒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看来是好事,它会让更多人更加关注掏耳技艺,让这项绝技流传下去不会失传,对我而言也能养家糊口,全家人欢欢喜喜。”彭大军解释。民间技艺的传承机制多事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所以传承人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民俗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是民俗实践经验最丰富的民俗活动操持着和民俗知识的集散者,他们在民俗传承活动中起着支配作用。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大众对民族民间工艺的需求较少,直接导致技艺掌握者数量减少,有的技艺甚至已失传或濒临失传,后继乏人。

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正式落下帷幕,对于成都宽窄巷子30名掏耳师而言,征程才刚刚开始。近日,包括从事掏耳事业42年的彭大军在内,成都30名掏耳师签署联名申请,希望将掏耳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这是成都首次掏耳师联名申请让掏耳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掏耳师希望得到社会,认可据不完全统计,成都掏耳师超过200人。近日,记者了解到,包括从事掏耳事业42年的彭大军在内,成都30名掏耳师签署联名申请,希望将掏耳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宽窄巷子掏耳协会会长黄烈华对成都商报记者说,他手下的掏耳师超过30名,“一直以来,成都掏耳师人数众多,但是都是单兵作战、不成体系,我们联合起来希望抱团取暖,也希望可以成功申遗,得到社会上、组织上的认可。”黄烈华说,在成都掏耳朵早已成为一张特色的地域旅游名片,不少游客为了享受这一民间绝技专程从外地赶到成都游玩。“我们希望这项技艺不要失传,希望申报掏耳技艺及其工具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黄烈华说。如果申遗成功,可以让传统技艺推广流传。

在文化领域,进化实在向着一个方向不断运动的。掏耳技艺一方面通过适应性导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进化产生进步。这些运动首先是特殊运动,其次是一般进化。一种文化是一种技术、社会结构和观念的综合构成,它经过调整而适应于其自然居住地和周围的相互竞争的其他文化。掏耳技艺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有新的元素注入,使得享受这项技艺的人们不断叫好,同时,也丰富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文化休闲生活。随着掏耳技艺的不断发展,掏耳工具的不断更新,以及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他们之间的相互共生关系会更加明显。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硕士生一般项目,项目编号CX2017SP50

猜你喜欢

大军民俗技艺
冬季民俗节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Reciprocal transformations of the space–time shifted nonlocal short pulse equations
民俗中的“牛”
作弊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民俗节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