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民俗学视野下的江苏泗阳“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9期
关键词:泗阳泗阳县桃核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经济民俗学视野下的江苏泗阳“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吴杰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桃”形成一种文化与现今江苏省泗阳县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从物质的“桃”到民间传说,到民风民俗,到经济产业,到旅游文化,“桃”在泗阳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质的文化,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变化。本文从经济民俗学的视角讨论分析泗阳“桃”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状况。

经济民俗学;桃文化;泗阳;文化产业

一、 文献回顾

泗阳历史文化悠久,但是可查阅的历史志书存世不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库,一是相关书籍较少,二是相关学术文献不多。根据《泗阳县志》(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5;胡东凯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等文献记载,历史书籍中较多的记述了泗阳古时旧称“桃源县”的由来,有关于桃源“夭桃千顷、翠柳万行”美景的描述,是对桃文化的自然景观的描写。有数篇关于泗阳“桃雕”等的学术文献,同时也记述了关于“桃”相关的文化传说和象征意义,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特征,但没有学者对泗阳关于“桃”的文化作系统化的整理和描述。颜晶的《云渡桃雕的工艺、传承与开发研究》[1]硕士论文中,详细地介绍了以“桃雕”为文化符号的“桃”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云渡桃雕的详细的工艺流程、艺术特征、文化传承等。胡晓欢的《云渡桃雕艺术初探》[2](美术教育研究,2015)提到了非遗背景下,以桃核为载体,运用传统手工艺,雕刻制作各种桃核制品的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渡桃雕,具体地揭示了桃雕所具有的文化符号意义,驱邪避害,装饰观赏的功能。

以“桃”为文化符号的民俗文化在泗阳的发展,稍显牵强,不足较多,但千百年来,泗阳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桃”息息相关,有一定的文化整理发现价值。

二、 桃文化的由来

根据泗阳人民政府官方门户网站资料,泗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236年的建县史;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桃源县。桃源县为江苏省泗阳县的旧称之一,因有“夭桃千顷、翠柳万行”的美景,故称作桃源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湖南省桃源县名相重,复改称泗阳县。古时,泗阳多桃树,万亩桃园盛景。以桃为特色的果树种植,形成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的鲜明特征,县名因此得名,神话传说与桃有关,民风民俗与桃相连。

三、 桃文化的组成

(一)工艺美术。桃雕是以桃子、胡桃甚至樱桃的果核为材料进行雕刻的民间工艺,2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信奉“桃能辟邪”,喜爱种植桃树。雕成之后,系之以细绳或佩上底座,悬挂或放在案头,为吉祥之物用。乡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家有三棵桃,不怕野鬼嚎!”明代县志载:“水川墩下多植桃树,八景中所谓天桃千顷是也”。

(二)民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雕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配饰、扇坠之类的小玩意儿活跃于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之中。以桃核作为核雕载体,除了具有美的装饰和观赏及护身符功能外,还具有特殊的精神内涵,是一种神奇的具有驱灾避祸功能的植物。桃核相对于桃木板更加轻巧灵便,桃核的“核”字亦读作“符”或“福”,取其“压胜吉祥”之意,在当地桃雕作品也通称为“桃符”或“桃猴子”。

(三)生产生活。泗阳县内有桃园镇、桃源滩、古迹有桃源祠、状元墩。状元墩上下都是桃树,花开时节,遍地火红。泗阳农民历来喜欢栽植桃树,花可赏,果可吃,核可雕。当地旧俗,桃树可以“避邪”,有“家有三棵桃,不怕野鬼嚎”之说。云渡桃雕[3]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地艺人研究出了各类生肖、各种罗汉等多种艺术造型。历经数百年的变迁,“桃”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程,也受到生产力发展、地理交通位置等因素的制约。但是,与桃相关的文化符号在泗阳从未消失,融入了普通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在江苏泗阳现今商业最为繁华的街道人民路上,尽管桃树不复存在,一所以桃园命名的公园依然存在。在泗阳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个规模较大、规划建设最早的居民小区,即命名叫桃源小区。农业是苏北地区的主要支柱产业,多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但是当地一直都有种植果树的习惯,以桃树、梨树较为普遍。近年来,当地政府更是挖掘当地文化,重新规划建设了桃树种植园区,种植万亩桃树,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四、 产业发展现状

(一)艺术传承。在泗阳,与桃相关的文化产品中,最具有艺术价值和代表性的就是云渡桃雕[4]。云渡位于泗阳县城西南的临河镇云渡村,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桃雕)艺术之乡”。2004年云渡桃雕[5]被列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9年,云渡桃雕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2010年,泗阳的桃雕曾参加上海的世博会江苏馆的展示和网上世博会江苏省体验馆的展示。

(二)民风民俗。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城市的美好生活,也拉大了城乡的经济收入差距;促进了交通的联系和便捷,也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涌入城市,离开农村;带来了更多的科技产品,也促使农村原有的民风民俗逐步削弱。二十年前,但凡婴幼儿离家出远门走亲戚,长辈均会给孩子佩戴桃核或者随身在包被里面夹带新鲜的桃树枝,作为辟邪的吉祥物。但是,近年来,人们一方面不再相信迷信,一方面也越来越不再重视传统的民俗习惯。

(三)经济发展。近年来,泗阳当地人民政府再次重视桃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13年,泗阳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桃树产业发展的意见》,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式桃林,截止2015年底,全县桃树总面积达5万亩,建设桃林道路,围绕一些省级道路和旅游观光道路种植桃树,并且对农民实施三年奖补政策。2016年是桃树挂果的第一年,产桃约150万公斤,种植“家庭农场”35个,预计带动了约3.5万人脱贫致富。

五、 思考建议

从经济民俗学视野观察,江苏泗阳“桃”文化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艺术价值、民俗价值、经济价值等都相互影响,其本身既是民俗现象也是经济现象。以“桃”形成的民俗传说、民间故事既促进了桃文化的形成又促进了当今桃雕等艺术作品的创作,直接推动了相关经济的发展。现今的“桃”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着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又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进程。

以桃为文化符号形成的桃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有着良好的开发基础和底蕴积淀,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注重对桃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强相关桃文化的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统民族手工艺的创新,推动桃雕的产业化发展和产业链的形成。应该创新和扩大文化的宣传推广,传承技艺,弘扬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变。桃雕文化是桃文化的一部分,当地政府应该统筹资源将桃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桃树种植产业以及桃相关的民风民俗统一起来,以特有的文化推动经济的开发,真正的形成桃文化。

[1]颜晶.云渡桃雕的工艺、传承和开发研究.硕士论文哈,2013

[2]胡晓欢.云渡桃雕艺术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3

[3]付小彦.云渡桃雕[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4]张莉.走进民间艺术——云渡桃雕[J].课程教育研究,2014

[5]蔡倩.江苏云渡核雕艺术研究[J].民族艺术,2000(04)

猜你喜欢

泗阳泗阳县桃核
泗阳县出台《泗阳县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员队伍建设六条规定》
泗阳二站虹吸式出水流道水力优化设计
“借”来的成功
手中的桃核
桃核
浅谈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
桃核上的长安城
泗阳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对策
My Favorite Country
西气东输泗阳站阀室放空安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