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情绪对产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综述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9期
关键词:网民暴力调节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个体情绪对产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综述

张莉杨广柱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0)

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便捷的同时,网络暴力事件以一种不可抵挡的势头侵扰着互联网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这些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其实是网络暴力语言。通过整理分析网络语言暴力的相关研究以及情绪相关研究,认为个体情绪对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网络语言暴力;情绪及情绪调节;假设及建议

从“高跟鞋虐猫”事件和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铜须门”事件,从梅根事件中梅根自杀到加拿大网球选手马里诺因持续沉浸在网络上的负面评论中而患上了抑郁症并因此选择退役(当时她年仅22岁);从演员乔任梁Kimi因不堪忍受网络语言攻击罹患抑郁症离世,到事后井柏然因为道德绑架的语言暴力攻击而关闭微博等等,网络暴力事件以一种不可抵挡的势头侵扰着互联网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这些暴力事件中的始作俑者其实就是网络暴力语言。毕研韬、周永秀2007年就提出网络语言暴力已然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障碍。面对如此迅速的互联网发展趋势,网民群体的低龄与高龄渗透趋势,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减少控制迫在眉睫,对研究者提出新的要求。

一、网络语言暴力研究现状

第一,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特征及表现形式的研究。如李宪玲(2010)提出网络语言暴力语法呈现出简单化、口语化、贬义性三个特点;朱丽(2010)认为网络语言暴力具有道德审判性质;网络语言暴力表现形式主要有谣言、粗暴的谩骂和攻击性言论、恶意滥用的“人肉搜索”以及过激性网络恶播形态(缪锌,2015)。

第二,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现状分析。任莹(2012)对网络语言暴力主客体归纳了四条:(1)微博名人一一网络语言暴力中的意见领袖;(2)网民情绪宣泄——“广场狂欢式”的网络语言暴力;(3)网络水军——刻意制造的施暴式“从众心理”;(4)从虚拟现实——网络语言暴力的扩张,从人肉搜索——(现实)“约架”一一现实“追杀”。

第三,关于网络语言暴力形成原因的分析研究。山述兰、张力(2014)指出网络交际平台的开放性与匿名性促使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朱丽(2010)在研究中认为网络媒体的炒作推波助澜;关梅(2009)的研究中表达了网络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使网络语言暴力有机会大肆蔓延、流传的理念。李思滨(2015)提出,网民异化的仇富心理以及异化的娱乐心理都在网络语言暴力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杨东伟、李惊雷2011年在研究中对例如在“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的分析中可看出固有的社会图式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感知,从而促发这种状况的产生。

第四,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治理策略。研究主要从完善社会法律法规、完善网络监管机制、提高网民道德素质水平等方面提出建议。

综上可看出,我国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传播学方面。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成果,但已有研究几乎都忽视了网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具有社会心理机制,同时他们还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个体心理因素这一事实。网民在网络语言暴力的实施过程中,网民作为一个个体,其心理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少有研究中进行关注。情绪作为个体的心理因素,对于个体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到底有啥影响,文章将进行探讨。

二、情绪的意义

孟绍兰(2005)在其著作中提到的Tomkins 的情绪的动机论、Izard 的动机-分化理论中,Tomkins 和 Izard 都认为情绪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生理反应,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种社会表达。因而,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Tomkins强烈反对把动机与内驱力等同的观点,特别强调情绪的动机作用。Izard 的动机-分化理论明确主张一切情绪行为都是适应和调节行为,从中引出情绪是行为的驱动力,阐述了情绪本身及其驱动作用的机制,特别强调情绪的驱动作用。根据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情绪对个体行为动机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认知信息加工模型中认为,情绪是攻击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E.Dennis(2007)研究发现,负性情绪与敌意被动攻击紧密相关,M.A.Marsee 等的研究表明,焦虑与被动攻击、关系攻击相关,同时焦虑症状与联合的攻击亚类型具有较高的关联;M.Wittmann 等(2008)研究发现气愤与身体、语言攻击相关;姜永志(2011,2012)指出攻击性与正性情绪不存在显著相关,负性情绪能有效的预测攻击性。

Gross(2001)提出情绪调节产生于情绪发生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普遍的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但是在后研究中,实证研究了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认知和社会互动结果。研究发现表达抑制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和社会互动结果,需要耗费认知资源。这就意味着表达抑制会对心理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Thompson(1991)指出,情绪在两个方面是可以被调节的,其一为情绪格调,即反映主要心境特点的具体情绪如决乐、悲伤等,其二为情绪的动力性,即情绪的强度、范围、不稳定性、潜伏性、发动时间、情绪的恢复和坚持等特点。在情绪调节过程中被调节的成分是相当广泛的,不仅包括情绪系统各个成分,也包括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但是,被调节的主要领域在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及表情行为。

三、个体情绪与网络语言暴力

根据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综述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与情绪密不可分。任敏(2007)提出“而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以及开放性正好为现代人转移、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关于恶搞中的语言暴力行为是他们有意解构‘正统’,是一种叛逆心理的表现,也是一种发泄不满的方式”,朱丽(2010)指出“生活工作压力很大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难以宣泄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将这种情绪通过网络进行宣泄,将情绪的宣泄转移到网络传播事件的当事人身上,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余秀才(2010)在研究中也指出“通过移情与联想,网民很容易把网络舆论事件同自己曾经或正在面临的身份威胁相关联,从而产生心理失衡,因此需要在网上发泄情绪、宣泄观点,通过掀起的舆论风潮来弥补心理的不和谐”,山述兰、张力(2014)提出“网络语言暴力的形成是网络主体利用虚拟的网络环境或虚拟语境的交际特征刻意追求一种异常语言快感所致。”刘绩宏(2016)提出“‘扭曲的加工’激发了负面情绪。带有如上特点和元素的网络谣言被网民接收之后,对其信息加工框架和处理策略形成严重的冲击,并激发网民产生愤怒、厌恶等负面的道德情绪”。

四、提出假设及建议

综上,文章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软暴力”式的攻击性行为,而且情绪贯穿网络语言暴力始终,研究表明情绪对行为动机、对攻击性行为都有影响,情绪最终的表达形式以及由于情绪引发的行为等与情绪调节具有紧密的关联,情绪能力的水平对个体在不同情绪下行为方式的不同影响可以体现出情绪调节的重要性。因此,研究提出假设,认为个体情绪对于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后续将从情绪这一角度去探讨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并探究情绪调节对产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对网络言语现象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发生的情绪以及情绪调节作用的研究,有利于从网民个体心理层面出发,Thompson(1991)指出,情绪在两方面是可被调节的,因而,从情绪调节的角度去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而为推进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减少,净化互联网环境,为我国网络时代更快更好地建设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1]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凯利.麦格尼格尔著,王岑卉译.自控力[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

[4]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杨阳,张钦,刘旋.积极情绪调节的ERP研究[J].心理科学,2011(02).

[6]朱丽.网络暴力舆论的特征和成因分析[J].新闻界,2010(06).

[7]山述兰,张力.网络“语言暴力”的形成与文化特征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4(05).

[8]王力,张厚粲,李中权,等.成人依恋、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2007(27).

[9]贺淑红,马慧芳,马海林.藏族大学生情绪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04).

[10]姜永志.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情绪与初中生攻击性关系:抑制还是促进[J].心理健康教育,2012(01).

[11]李舒慧.网络暴力语言现象探析[D].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2]李宪玲.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3]Gross J J.Emotion regulation in adulthood:Timing is everything.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1.

[14]Hansson M,Chotai J,Bodlund O.Patients’beliefs about thecause of their depression.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0.

[15]O 'Mahen HA,Flynn HA,Chermack S,et al.Illness percep-tions associated with perinatal depression treatment use.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2009.

[16]Blanchard-Filds,F.Everyday problem solving and emotion-An adult development perspective.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1.

张莉(1992.11-),女,汉族,甘肃白银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佳木斯大学在读应用心理研究生;杨广柱(1972.11-),男,山东单县人,中共党员,现任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与社会心理、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

)

猜你喜欢

网民暴力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反性别暴力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暴力”女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暴力云与送子鹳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向暴力宣战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