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建忠善译理论文献综述

2017-04-06曾祥雪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译论严复等值

曾祥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 青岛 266000)



马建忠善译理论文献综述

曾祥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 青岛 266000)

在甲午海战后,作为爱国人士和有识之士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提出了他的翻译观,即善译理论。从善译理论的提出至今,已有一个世纪之多,但善译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却历久弥新,经久不朽。在阅读了善译理论相关文献后,本文拟从以下六个角度对关于善译理论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译者主体性问题,文本问题,多元系统观角度,思想文化角度,善译理论对比研究以及善译理论与现代议论。

一、译者的主体性

在谈到翻译时,首先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便是译者。在马建忠善译理论中,字里行间突出的都是译者该如何去翻译,译者翻译达到何种标准才算是好的翻译,等等。因而,译者的主体性问题是本文首先要梳理的问题。

程平(2012)谈到了善译的伦理问题。其实所谓的翻译的伦理问题,基本可以规划为译者的主体性问题。程平(2012)引用王海明(2006)这样一段话:“善”(goodness)是元伦理学的核心价值,是人类行为的导向和依据,是一切符合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的伦理行为。不难看出,这种伦理问题其实就是对译者的标准和要求,诚如马建忠的善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问题。

二、文本

纵观各种文献,无论是从等值观的角度还是定量的角度来看善译理论,都涉及到了翻译中的文本问题。谈及善译理论,最多的方面便是善译理论的语言学角度。换个角度思考,其实善译理论的语言学角度就相当于翻译中的文本问题。

张阳、龚昭(2008)从现代语言学的语符、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来论述“善译”的等值观,指出了善译理论的语言学角度这一创新性。其实这三个层面的等值观就是如何从这三个方面更好的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

三、多元系统观

以色列学者埃文-左哈尔于70年代末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多元系统”指社会中各种相关的系统。王晓农(2007)基于多元系统观解读了马建忠善译理论的历史命运。他没有探讨马建忠善译理论的具体内容,而是从整体上解读了其为什么在当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他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二是严复翻译理论的登场。

笔者认为,王晓农基于系统观的解读是较为全面的,关于时代背景中各种复杂的“系统”都对当时马建忠的善译理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今天,研究者何不跳出历史框架,努力去挖掘善译理论对于当今翻译理论的启示呢?

四、善译理论和其他理论对比研究

善译理论自提出以来,不可避免的要和其它翻译理论进行对比,本文主要总结梳理了善译理论和严复“信达雅”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以及和胡适的“善译理论”的对比。

(一)善译理论和严复“信达雅”理论。严复的“信达雅”理论自提出以来,可以说是一直居于中国翻译理论的主要地位。而相对于提出较早的马建忠的善译理论和严复信达雅理论有什么异同呢?

张寅(2014)在《马建忠“善译”论浅议》一文中比较了严复和马建忠的善译理论。他认为,马建忠的“善译”也体现了“信”,从内容意旨到风格效果无所不“信”,与严复的“信、达、雅”相比,不仅提出的时间更早,而且更具高度的概括力,在“无毫发出入于其间……与观原文无异”,即已经概括了传统译论一直以来争论的“直译”与“意译”,“形”与“神”,“文”与“质”的矛盾。

(二)善译理论和奈达的翻译理论。翻译研究的相关学者不仅将马建忠的善译理论和我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做了对比研究,还和西方译者的翻译理论做了对比研究,如奈达的翻译理论。

邹红娟(2011)在《奈达与马建忠的翻译理论比较研究》中探讨了奈达和马建忠翻译理论的相似性与差异。她指出,奈达和马建忠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注意到了读者因素和等值观。

首先,奈达对读者的重视主要体现在“读者反应论”上。他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马建忠在他的善译理论中也提到了“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由此可以看出,他们都注意到了翻译过程中的读者因素。

其次,“等值观”是指译文与原文获得最大程度的对等,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尽可能感受到相同的效果。这也就是上文第二条提到的翻译中的文本问题。奈达在1964年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把等值区分为形式等值和动态等值,详细解释了翻译文本的等值问题。同样,马建忠在他的善译理论中也提到了文本对等的问题。

最后,是马建忠和奈达的翻译理论的差异。邹红娟(2011)提到了两点:第一点是奈达的翻译理论更具有科学性而马建忠的理论更具有人文色彩,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不可分离的;第二点是奈达的理论具有完善和发展的空间,而马建忠的理论却疏于拓展。

因而,从这篇文章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若要使得中国传统议论融入现代议论中,对于马建忠的善译理论等理论还需要广大翻译研究者深入研究和拓展,提炼出更有价值和精华的部分。

五、善译理论与现代议论

张寅(2014)指出,善译理论与John C.Catford翻译理论的内涵有某些相仿之处。Catford对翻译给出的定义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Catford,1965:20)。马氏说“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即是要求译文不论在语音、句法、文体、语义等“材料”方面与原文无出入,译文与原文是同一个灵魂的不同躯壳。他说,由此可以看出,早在19世纪末提出的“善译”理论已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现代翻译理论的高度。

王洪涛(2005)在《中国传统译论基本理念的嬗变与衍化——马建忠善译理论之现代诠释》一文中立足于现代译学精神,以现代语言学和西方文论为参照框架,对马建忠的善理论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诠释和理论形态上的转化,指出“善译”理论以现代语言学理念切入翻译研究,开创了中国译论的语言学研究模式。马建忠的善译理论使得中国传统译论和现代译论相衔接,并为中国译论与西方译论之间的相互对话提供契机,以实现中西译论在相互阐发中的融合创新,最终实现中国现代译学乃至普遍译学的建立。

笔者认为,马建忠的善译理论虽仅有一段话,但其内涵和意义远远超出一段话之长,从译者的主体性到读者因素,从对文本各个方面的阐释到翻译评价,这段文字涵盖到了方方面面(虽并不完全)。因而,广大翻译理论研究者要深入其中,挖掘出其蕴含的翻译理论,完全丰富到现代译论中,为我国现代译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小结

本文从五个方面梳理了马建忠善译理论的相关文献,并在每个方面后写了自己的一点思考。中国传统译论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需要研究者们深入探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传统译论更好的发扬光大,更好的融入中国现代译论体系中。

[1]程平.“善”译的伦理阐释[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0(2):110-113.

[2]王洪涛.中国传统译论基本理念的嬗变与衍化——马建忠善译理论之现代诠释[J].外语学刊,2005,122:89-94.

[3]王晓农.马建忠翻译观的历史命运:基于系统观的解读[J].东岳论丛,2007,28(6):72-74.

[4]辛红娟,马孝幸.马建忠翻译思想之文化阐释[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114-119.

[5]余蕾.重识“善译”观的理论价值[J].池州学院学报,2011,25(5):111-114.

曾祥雪(199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译论严复等值
中国译论通史研究:重识与重写
——黄忠廉教授访谈录
第五届“理论翻译学及译学方法论”高层论坛通知
异步电动机等值负载研究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中国翻译理论构建现状与趋势——基于《中国翻译》的一项统计研究
电网单点等值下等效谐波参数计算
基于戴维南等值模型的静稳极限在线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