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分析

2017-04-06严亦珂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案主朋辈犯罪行为

严亦珂

(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社会工作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分析

严亦珂

(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犯罪行为也呈不断增长的态势,而其中又以十五六岁的案件居多。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未成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也损害了人民利益,阻碍了社会和谐发展。笔者通过在司法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对象的观察,对影响涉罪未成年人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总结和梳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矫治,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要手段。只有对未成年的认知进行干预和影响,才能有效预防他们的犯罪行为。

涉罪未成年;心理特征;影响因素

一、影响未成年犯罪问题的心理—社会因素

(一)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

生理和心理是影响未成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从生理角度来看,男性比女性拥有更高的攻击性和冒险性,尤其是在青春期的男性,是未成年犯罪的主要人群。从心理角度看,未成年处于心理和认知的发展阶段,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精神世界也较为匮乏,容易陷入对物质的享受中。许多未成年就是在追求物质及金钱的过程中触碰了法律。而且,通过笔者的观察和交流发现,这些涉罪未成年大多对法律没有明确的认识,对犯罪行为的后果一知半解。这些未成年的问题小到盗窃、抢劫,大到诈骗、贩毒,动机都是想多拿点钱供自己享受。他们在进行犯罪活动时,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甚至不认为这是犯罪,直至公安机关将他们逮捕后才知道自己触犯了法律,追悔莫及。

另外,随着认知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产生了自尊、自我实现、获得认可和赞赏的需求。涉罪未成年的错误行为是源于他们错误的认知。他们渴望寻求认可和赞赏却没有考虑方式和途径,只要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的行为,都被视为自我实现的途径,所以我们看到了许多未成年穿着奇装异服、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此外许多涉罪未成年缺乏家庭的管教和学校的教育,精神世界极度缺乏,整日无所事事,于是希望寻求刺激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这类未成年经常会因为一两句口角与人发生争执,最后大打出手。被公安机关逮捕后,情节较轻的将处以治安管理处罚,情节较重的将以寻衅滋事罪或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提起公诉。在了解了法律条款后,这些未成年大多都表示自己是一时冲动,并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

(二)生活环境的影响

未成年的生活环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家庭、学校和朋辈群体,这三个环境都会对未成年的行为产生影响。首先,家庭环境是未成年生活的主要地点,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和家庭的关怀都会对未成年产生影响。在笔者见过的犯罪未成年中,大部分未成年的家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有些是因为父母一方去世,有些是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还有些父母离异,都忽视了对子女的管教,任由子女脱离学校在外闲逛,在这个过程中作出了一些违法的事情。其中,有一位未成年因为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在外流浪了近两年家人不闻不问,直至因为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未成年的影响。

其次,学校是未成年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建立价值观和道德感的重要地点。通过学校的教育,使未成年学习知识、了解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校的教育和管理,避免未成年过早的接触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但是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见不鲜,学生间打架斗殴也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成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曾有一个未成年向笔者说到,他不愿意去学校完全是因为学校里的同学经常骂人打架,他感到十分压抑和痛苦,于是主动选择了退学。

第三,朋辈群体同样对未成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未成年认知发展过程中,除了基本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外,也逐渐开始对情感产生需要。许多涉罪未成年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父母、亲人给他们的关心比较少,所以这些未成年所需的情感需求大多是从同伴处获得。他们对同伴抱有极强的信任,对同伴的要求也给予极大的支持,可以算得上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甚至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因此就出现了许多未成年相约打群架的案件。许多案件最初只是个人的小摩擦,最后发展为群体的冲突,大都是因为这些未成年不加分辨的看重同伴之间的情谊而起。同时,朋辈群体之间拥有相同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容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当家庭给予未成年的关爱较少时,他们对同伴也产生了较强的信任和依赖。此时,如果同伴提出一个建议,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一起完成,完全不考虑是否触犯了法律,许多犯罪行为就由此而来。

二、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犯罪的预防和矫治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宣传活动

由于未成年正处于青春期,其心理状态也较为不同,针对未成年特有的易冲动、逆反心理强、自控力差等问题,可由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其中。通过个案辅导、开展支持性小组和发展性小组等方法,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和分析方法,让未成年人了解自己、提升认知水平、建立自信、改善支持网络。同时,在学校内法制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展示、表演、讲解等生动的活动,让未成年知法懂法,了解法律的范围和权威,提升未成年的法律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各种犯罪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以此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发生。

(二)开展对涉罪未成年的矫治工作,预防其再次犯罪

目前,我国对于犯罪未成年的矫治工作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社会帮教。社会调查主要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案主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学习状况和朋辈群体等,向检察机关出具一份客观的报告,作为量刑的参考。社会帮教主要是通过定期的会面、访谈、家访等形式,对案主近期的情况有所了解,针对案主的不足和困惑给予帮助和教育,及时发现案主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制止。可以是心理方面的指导,也可以是向案主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可以向案主链接有用的资源,帮助案主生活和发展。

三、小结

未成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包含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多重影响。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提升未成年人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改善他们的支持系统,使未成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发生。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王芳,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期。

严亦珂(1993-),女,汉族,陕西人,西北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司法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案主朋辈犯罪行为
利用“短信嗅探”技术实施网络侵财犯罪行为的定性研究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案主自决原则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论故意伤害罪入罪标准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