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翻译理论之比较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译论意译中西

肖 琴

(鲁东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00)



中西翻译理论之比较

肖 琴

(鲁东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00)

中西翻译理论根植于翻译实践活动,具有诸多的相似之处;由于语言和社会传统的关系,中西译论是相对对立的体系,因此又具有差异性。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比较法对中西翻译理论进行概述和对比,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完全照搬西方翻译理论、完全否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译论都是不明智的。

中西译论;相似性;差异性;比较法

前言

翻译不仅大大加强了不同思想和文化的沟通和传播,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大大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回顾了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翻译的发展都经历了许多曲折,在翻译理论上虽然存有不少相同或者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点。

一、中西翻译理论概述

(一)中国翻译理论概述

中国翻译理论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外籍僧侣和华籍僧人的私译活动。当时尚未有翻译理论的指导,翻译人员一般采用直译、死译或者胡译的方法。佛经翻译家支谦的《句法经序》,以书面形式较为系统地讨论佛经的翻译方法,这可以认为传统译论的开端。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典译论时期,始于东汉支谦,止于鸦片战争。这个阶段的翻译理论主要讨论佛经翻译的问题,对后来的翻译思想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第二阶段是晚清译论时期,始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翻译家们秉承“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主要从事科技翻译。因此,这个时期的翻译理论又具有务实的特征。这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建忠、严复以及维新派和洋务派。第三个阶段是民国译论时期,起于五四运动,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时期鲁迅提出了“一当然力求期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瞿秋白提出“对等概念”,傅雷提出“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第四个阶段是当代译论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间的译论,这个时期翻译家们开始关注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

(二)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西方翻译实践开始于古希腊没落和古罗马兴起时期。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他首次区分了“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这便是直译和意译的由来。西塞罗之后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翻译理论家,他们观点各异。昆体良提出“与原作竞争”;还有奥古斯丁的语言符号理论等。到了中世纪,有但丁的“文学不可译”和波音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文艺复兴时期有多雷的翻译五原则,有马丁路德的人文主义观点。在20世纪,西方译论研究范围开始横向拓宽,纵向深化。费道罗夫针对翻译研究提出“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还有雅各布森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等。

二、中西译论的相似性

自古以来,中西方翻译理论都区分“直译”和“意译”,“死译”和“活译”。古时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西塞罗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演说家”,而不是呆板的“解释员”。中国的开山之师支谦也提出了所谓的“质直”和“文饰”。“质直”实际上是指包括音译,死译在内的“直译”;而“文饰”,则是指讲究文字修饰的“意译”,“活译”。两人都在各自的翻译理论传统中,率先提出了“直译”与“意译”的概念。中西译论的另一个共同点是,翻译中:“信”或“忠实”的问题,自古以来都是中西译论的核心议题。当然,在表达“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这一基本概念时,我国或西方都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术语,其中主要包括:“信”,“忠”,“忠实”,“正确”,“准确”,“对等”,“对应”,“等值”,“fidelity”,“loyalty”,“faithfulness”,“truth”,“accuracy”,“equivalence”,“correspondence”等等。

三、中西译论的差异性

虽然中西译论具有许多的相似性,但是各国语言文字分属不同语系,语言结构和语言文化各具特点,加上各国历史演变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译论的发展和形成也呈现出许多差异性。中西译论在发展的初始阶段都是零散的、片段的,不成体系的。但是,从翻译理论整体发展历史来看,西方的翻译思想更加的系统化和抽象化。多雷和泰特勒等人就明确提出了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雅各布逊也发起阐述翻译的分类,奥古斯丁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学问题。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理论家们则对翻译进行了专题研究,把翻译问题的底层操作提升到了上层的理论分析和系统总结。到了20世纪,更出现了从现代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更富理论性,更抽象”的大量论述,如奈达(Nida)的《翻译科学探索》(1964),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1965)等等。纵观整体,西方译论借助了多学科的知识发展和丰富的翻译的视角,包括语言学、文艺学、修辞学、传播学、交际学、生态学和符号学等,涌现出许许多多翻译流派。因此,后人又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大主线,即语言学翻译理论主线、文艺学翻译理论主线和阐释学翻译理论主线。

四、总结

中西翻译译论同属翻译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的强大的理论支撑。本文尝试对中西译论做比较分析,一是为读者提供全新的视角,对中西译论的主要框架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二是通过比较分析,把中西译论的共同性和相异性提取出来,深化读者对中西译论的认识。中西译论的相似性多于相异性,但相异性的意义重于相似性,正因为不同,我们才需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1]Catford,John.1965.A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AnEssayinAppliedLinguistic[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2]Nida,EugeneA.1964.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

[3]董秋斯(Dong,Qiusi),1952,《论翻译理论的建设》,《翻译论集》(罗新璋编),536-544。

肖琴(1991-),女,汉族,山东烟台人,鲁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译论意译中西
中国译论通史研究:重识与重写
——黄忠廉教授访谈录
第五届“理论翻译学及译学方法论”高层论坛通知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中国翻译理论构建现状与趋势——基于《中国翻译》的一项统计研究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