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维度下高校女教师角色地位的分析和研究
——以大连民族大学女教师为例

2017-04-06于桂敏尤广杰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术发展教师

于桂敏,尤广杰,马 虹,韩 松

(大连民族大学 a.外国语学院;b.工会, 辽宁 大连 116605)

学科维度下高校女教师角色地位的分析和研究
——以大连民族大学女教师为例

于桂敏a,尤广杰a,马 虹a,韩 松b

(大连民族大学 a.外国语学院;b.工会, 辽宁 大连 116605)

依据人本主义理论,以大连民族大学女教师为研究对象,剖析了高校女教师的多元化角色、角色冲突以及内心强烈的独立自我意识,解读了高校女教师在学科领域存在的困惑和迷茫,强调要提升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保证其学术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拓展高校内的多重渠道,综合利用各种因素帮助其树立起良好的自我认知以实现女教师的自我价值。这也是推动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女教师;人本主义;自我价值;角色冲突

现代女性注定要承担着双重角色,一个是社会赋予的职业角色,另一个就是家庭的角色(女儿、妻子、儿媳、母亲)。角色的冲突给每一位现代职业女性既带来了压力、困惑,也带来了挑战和成功。高校女教师表现得更为突出。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冲突集中表现在家庭角色抑制了社会角色上, 在家庭角色中,女性的生育和家务劳动是问题的核心及根本所在。因为不同于其他职业女性的工作特点和性质,探索高校女教师的多元化角色、角色的更换和内心自我意识的独立,能够推进男女教师性别和谐,实现教育公平。根据教育部 2010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女教师已占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 46.48 %,占成人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 50.89 %。社会的发展给予了高校女教师空前的发展空间,比例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地位的提高。在多重角色的语境下,高校女教师是如何在学科领域中发挥其作用正是本文研究的焦点。

一、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和地位

高校女教师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文献都对女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过探讨,如张建奇博士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和《江苏高教》上发表的“我国高校女教师地位现状之研究”[1]和“1994年以来我国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历史演进”[2]。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时间跨度从1949到改革开放以来,追寻女教师的踪迹,对女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认为女教师在高层次学术和管理上处于弱势地位。吴雅文等人在“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与社会支持探析”[3]一文认为:现实生活中有2/3的高校女教师普遍感到较大的角色压力,进而提出构建“减压”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设想。华中理工大学中国女性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慧芳认为,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困惑,实质上是她们自己主体意识率先的觉醒与思索,是其自身对角色选择的主动性在面临社会现实与传统文化制约时遭遇的冲突与矛盾。李育红在“高校知识女性社会性别意识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4]一文中提出,高校女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于男教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权制文化的影响,此文从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意识对女性的心理影响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综述。在文化维度上看,当代中国知识女性的多重角色困惑是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是对儒家传统文化继承借鉴与创新突破的产物。所有这些研究都集中于从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两个方面,对角色的冲突和解决的方法都给予了关注。但从专业学科角度来研究女教师的职业发展诉求和困惑并不多见。实际上,高校女教师除了家庭角色外,在专业学科中同样面临着多重角色,既要教学、科研又要兼顾自身的“充电”,可能还有管理工作的兼职,内在提高渴求与现实处境的种种障碍,使得女教师承受着角色冲突的压力和角色困惑。由角色冲突走向角色协调发展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程,高校女教师要走出发展的困境,有待于其自身的精神发展、能力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高校女教师需求发展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指向的培养实践理念,这一思想随着社会环境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发展,影响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伴随着世界教育的历程,随着社会环境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发展,影响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5]。人本主义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人本主义提倡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和谐发展,重视包括物质条件的改善在内的人的全面发展。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长需要会导致成长性动机,这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正是广大高校女教师内在的渴望和追求。高校女教师作为人有着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渴求在和谐的环境里达到自身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学科领域下高校女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文以大连民族大学女教师为例,通过问卷掌握了女教师的基本情况(年龄、学历和职务、学科专业),并对女教师在学科专业中所承担的教学、科研及管理任务等进行了调查。

1. 基本情况

表1 大连民族大学教师统计表 单位:人

从表1可知,该校女教师占教工总数的52 %,反映出近年来高校女教师比例增长的趋势.从职务比例来看,女教授41人,占学校教授总数的29 %,占学校教工总数的0.3 %,女副教授占学校副教授的56 %,副高(讲师和助教)以下在女教师中比例达到66 %,占学校教工总数的34 %。从学历来看,女博士占学校博士的46 %,女硕士占硕士总数的59 %。从此表格可以看出,该校的女教师具有高级职务(副高以上)的比例在同级中高于男性,女教师具有硕士学历的也高于同学历中的男性,但是在学校教职工总数中并不占具优势。该校的女教师是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队伍,在学科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研究统计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仅限于学科领域。在调研中,女教师被分为三个组——甲:代表女教授 ,乙:代表女副教授,丙:代表女讲师和助教。调研和问卷也主要在这三个组进行,同样问题发放给这三组人群,然后从三组中选取代表进行深度访谈。调研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你所在的高校学术环境 ;(2)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 (3)工作后自身发展的机会;(4)性别认同; (5)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在这五个问题的基础上又设置了一些相关问题,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5份。调研面谈A组10人,B组20人 ,C组35人。统计结果见表2-表6。

表2 所在高校的学术环境

表3 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表4 工作后自身发展的机会

表5 性别认同

表6 家庭和事业的关系

3. 结果分析

对于第一题,大部分女教授比较认可,而讲师和助教有92 %的人认为可以。访谈时发现这部分女教师很多处于事业起步期,对于学术环境没有太多的感知,但是其中的女博士对学术环境比较敏感,要求也较高。这部分人群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科研意识比较强,关注学术环境和平台。副教授则有28 %表达了不满意的态度,部分副教授处于上升阶段,渴求更好的学术环境。

对于第二题,这超过半数的人都认为科研和教学是同等重要。通过深度访谈发现,从理念上,大家确实认为教学和科研是同样重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教授层面。

但35 %的副教授感觉科研比教学重要,因为评教授主要还是看科研成果,而教学不易量化,在评职中不占优势。这种想法在讲师中也很普遍。

对于第三题,回答差别较大。教授认为机会比较多,因为女教授大多有基金项目,出去学习的机会相对比较多,而副教授则会更多的为自己争取机会。讲师和助教虽非常渴望出去学习和提高,但在学术上处于劣势,出去学习的机会不多。

对于第四题, 56 %以上的女教师都认为女教师与男教师是平等的,而且职务越高这一比例越高,教授87 %,副教授78 %。大多数女教师都认为女教师在高校的地位比较高。究其原因是高校女教师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不强,自我认同比较高,相对于别的职业,自我满足和成就感比较强。

对于第五题,三者差别比较大。40 %的讲师和助教认为家庭比事业重要,因为高校的女讲师和助教正是育龄期,家庭和事业冲突比较大,此阶段女性不得不暂时放弃事业,将所有的注意力转向家庭,此阶段大约会持续3到5年。同时,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此期间女教师的内心冲突,而副教授以上的女教师已经度过这个时期,所以,90 %以上的人自信地认为自己能够很好的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

四、促进高校女教师职业学术发展的对策

高校女教师作为特殊的知识群体,在高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女教师在当前体制下的高校中要实现自我更好地发展,必须在自己所从事的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学术性方面不断提升,才有可能在学术地位和成就、对高深知识的掌控等方面拥有一席之地,才有可能获得与异性同等的学术话语权[5]。基于这一调查结果,对于高校女教师职业学术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校园性别角色氛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高校女教师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 为高等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创造力;同时她们又在家庭中发挥着其它家庭成员所不能替代的家庭主妇作用。因此,她们既要遵循学术领域的角色规范,又要接受家庭的角色规范。学术角色规范要求她们最大限度地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像男性一样努力拼搏,以获取更多的学术成就。家庭角色规范要求她们恪守传统的女性特质,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寄托在丈夫与孩子身上。由于女教师承担着家庭和职业的双重责任,她们与男教师又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角色任务的多重性和角色期待的多元性使高校女教师面临着复杂的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必然带来角色困惑。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明显存在性别偏见,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高校女教师,总体的智力水平与男性相当,与男教师的发展水平相比明显处于弱势以及边缘化的危机中。在这种情况下,从人本主义出发,应该从各个层次如学校、工会和个人更加关注女教师的发展,了解、感受她们的困惑,倡导她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促进高校中的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推动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挖掘潜力,坚持女教师自我可持续发展

根据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的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女性自身素质是其最终社会地位的决定因素,是女性最终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我解放、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依据。学术创新应该是高校教师的终生追求。职业生涯中内在尊严和高级需要的满足是人的高层次追求,作为每一个女教师,事业上的成就感是精神满足的最大来源。所以,坚持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各高校应强调女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自我提高,其内涵包括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以及师德修养的提高。高校管理者要为女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会,采用培养和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增加女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鼓励女教师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特别要针对女教师的生理、心理特点,发挥其特长,充分调动她们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女教师学术发展。比如,大连民族大学就根据学校内女教授的学术研究方向,结合女教授本专业的特色创建了十几个各具特色的示范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制、团队制、项目制、导师制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施要素的牵动,开展各民族学生进工作室、进团队、进项目的“三进”工程,建立民族地区特需专项、多民族互嵌式团队、工作室创新创业团队联盟等激励机制,激发各民族学生投身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的热情,营造团结和谐共同成才的科技文化氛围。这样可以使女教授们科研水平得以提升,给她们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机遇。

3.尊重差异,给予女教师必要的发展空间

研究显示,中国男性的成就动机高于女性。通过比较发现接受过高等教育男性的成就动机相对高于同层次的女性。男性在31至40岁这一年龄段成就动机持续增长,而女性的成就动机则表现为逐年下降。如文中的调研,女教师在30至40之间正是结婚、怀孕、生子的时期。这期间事业处于停滞期,这无疑会直接影响到女教师智能的完善发展与充分表现,最糟糕的是使部分女教师从此丧失信心,满足于现状,不再追求上进。解决此问题,是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基础上,追求性别之间在尊重、价值、权利、责任和机会方面的平等。故而,学校有责任对女性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与保障,使女性享有更充分的发展资源和发展机会。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应建立女教师的心理档案,关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实行人性化管理,帮助她们缓解工作压力。同时,女教师自身要确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正确的自我意识,进而促进自身素质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五、结 语

高校女教师作为女性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其发展状况折射出高校以及社会的公平性与和谐程度。然而,高校女教师的发展总体上处于劣势,有“边缘化”的可能和倾向,与男性相比,女教师参与高等教育的进程以及在高等教育中拥有的资源、权力和发展机会存在不平等现象。需高度正视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关注高校女教师的利益诉求与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观念更新、制度重构等方式,为高校女教师的发展创设更为公平与宽松的环境,同时,作为女教师需通过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认同感提升女性的地位。

[1] 张建奇.我国高校女教师地位现状之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4):54-61.

[2] 张建奇.1994年以来我国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历史演进[J].江苏高教,1997(2):72-75.

[3] 吴雅文, 姚文英.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与社会支持探析[J].广西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02(2): 34-40.

[4] 李育红,高校知识女性社会性别意识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3(3): 33-36.

[5] 陆建平,田金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及现代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145.

(责任编辑 张瑾燕)

On the Role and Status of College Women Teachers from the Disciplinary Dimensions——A case study of the women teachers in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YU Gui-mina, YOU Guang-jiea, MA Honga, HAN Songb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versified roles of college women teachers, the conflicts of their roles and their strong sense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independence, taking the women teachers in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targets. It also probes into college women teachers’ perplexity and confusion in the field of disciplines. Moreover, it emphasizes that multiple approaches and means within colleges to help establish women teachers’ self-cognition and realize their self-worth should be further provid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their professional life and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ir academic field. In fact, this is needed in pushing the overall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even the whole society.

women teachers; humanism; self-worth; role conflict

2016-09-14 ;最后

2016-11-30

大连市妇女联合会项目(2016LDFN020)。

于桂敏(1961-),女,山东平度人,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社会与文化和教学研究。

2096-1383(2017)02-0162-05

G647

A

猜你喜欢

学术发展教师
最美教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师如何说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