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从纸上呈空谈:天大建筑学人鉴
2017-04-06张颀ZHANGQi
张颀/ZHANG Qi
不从纸上呈空谈:天大建筑学人鉴
张颀/ZHANG Qi
2017年适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八十华诞。回望来路,天大建筑的先行者、坚守者、复兴者、创新者以20年为一代,历经1937-1957年肇兴期、1957-1977年潜行期、1977-1997年复兴期、直至1997-2017年振兴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精益求精,步履不停。艰辛缔造,不呈空谈,成就了天大建筑。80年的执著,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风格与特色;80年的蕴聚,积累起雄厚的教学与科研实力;80年的播撒,收获了最为宝贵的天大人。
天津大学,建筑学人,实事求是,厚积薄发
忆往昔峥嵘岁月,数今朝风流人物。2017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将迎来八十华诞,《世界建筑》天大建筑学人专辑付梓,恰逢其时。80载沧桑砺洗,蕴积涵育。天大建筑的先行者、坚守者、复兴者、创新者20年一代,起承转合,弦歌不辍;天大建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精益求精,步履不停。今日之“天大建筑”亦非昨日之“天大建筑”,明日之“天大建筑”更犹胜今日之“天大建筑”。
1937-1957肇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天津大学建筑学科的历史可上溯至1937年创建的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时任教授大都来自当时平津地区开设建筑设计事务所的知名建筑师,如华信工程司的沈理源、中国工程司的阎子亨、基泰工程司的张镈等,教学继承工科学校严谨务实之风,师资背景和课程设置均带有浓厚的工程技术色彩。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时,津沽大学(原天津工商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原唐山工学院)两校的建筑工程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下设建筑设计教研室。建筑“老八校”肇始于此。
1954年土木、建筑两系分开,彼时虽名为“天大”建筑,其实很小,建筑系设5年学制建筑学专业,每年仅招收本科学生50名及少量研究生。徐中任建筑系主任,周祖奭任教学秘书,胡德君任行政秘书,下分设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建筑历史、美术4个教研室。其中,建筑设计教研室由徐中兼任主任,秘书彭一刚,主要成员冯建逵、沈玉麟、庄涛声、石承露、童鹤龄、郑谦、周祖奭、何广麟、胡德君、张文忠、王福义、龙运兴、聂兰生、张迺苓等;建筑技术教研室主任宗国栋,秘书王瑞华,主要成员林世名、杨学智、冯佑葆、刘如李等;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卢绳,秘书林兆龙,主要成员王宗源等;美术教研室主任赵冠洲,秘书王学仲,主要成员杨化光、高冠华、高飞、高尚廉、张建关、丁莱亲等[1]。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坚守教学一线,青年教师队伍也是精干团结。当时的青年教师在业务上都得到过徐中等老教师的传帮带,在画范图过程中夯实基本功,在设计教学中提高方案设计和改图能力,在生产设计实践中提升设计水平。教学是全系工作的核心内容,明确培养目标是建筑师——不是眼高手低、花拳绣腿的建筑师,而是眼高手高、脚踏实地的建筑师。为引导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954年夏,徐中、卢绳、冯建逵等率领55届全体学生和部分教师赴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进行测绘实习,古建筑测绘与研究的优良传统自此之后除“文革”数年从未间断,不但积累下庞博珍贵的文物图档资料,也在每一个天大建筑学人身上打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烙印。关于研究生教育,则提倡应研究的建筑理论是“能管住一般理论的理论”,即如何去认识建筑以及如何去运用建筑设计原理的理论。“徐中教育思想”奠定了天津大学建筑系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的基础,吸纳和培养了众多卓越传奇的名师大家,惠泽了一代又一代天大建筑学人。
这一时期不但是天大建筑,也是天大校园从无到有的时期。1951年在天津市南开区六里台至八里台之间开始兴建天津大学新校舍。当时由原北洋大学及津沽大学土木系、建筑系的教师组成基建班子,加上3000多名建筑工人,从勘测、设计、施工,仅用半年多时间校园已初具规模。1952年暑假天津大学由西沽旧址迁至八里台新址,此后十余年间,以徐中为主导,先后汇集了冯建逵、彭一刚等一批建筑系师生投入到校园建设中。1952年设计了天津大学第五、六、七教学楼,1953年设计了第八、九教学楼,1958年又设计了天津大学图书馆(北馆)[2]。设计团队以民族形式、天津地方特色及1950年代的时代风貌为基点,凭借富于匠心的创作将传统引向现代、庄严引向亲和,无论是群体布局与空间,还是建筑造型与风格,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根基的存在,同时又是与新的功能要求以及当时当地的环境氛围、建造条件相协调的。直到今天,这些建筑依然是天津大学个性与身份的象征,是天大建筑学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凝固的天大历史。“仿旧宗雅则,肇新有渊源”亦成为天大建筑系传承创新、生生不息的基本理念。
1957-1977年潜行:卧薪尝胆,砥砺前行
1957年开始的政治运动大潮将学术与政治裹挟在一起,天津大学建筑系坠入动荡的20年,建筑系与土木系几次分分合合——凡一场运动批判建筑学后即被合并。自1958年起,徐中等教授们的“问题”陆续遭到揭露,比如“课程设计题目”问题,天大建筑系力图通过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任务让学生了解多种类型建筑的知识,掌握建筑空间组合的共性原则和方法;比如“建筑设计方法”问题,天大建筑系采取“建筑空间组合原理”教学方式,强调建筑设计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共性原则和方法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比如“西方建筑理论”问题,天大建筑系提倡学生了解现代建筑运动,阅读西方建筑理论著作,抄绘外国经典建筑案例;比如“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天大建筑系低班注重建筑设计基本功的训练,高班开始考虑工程技术的合理性,到毕业班就可以走出课堂真刀实枪地做建筑设计……风波过后再来看这些所谓被揭露、被批判的“问题”,恰恰反映出天大建筑教育的“亮点”。1964年秋,建筑系毕业班的两组学生接受了天津市汉阳道中学和贵州路中学教学楼两个实际工程项目,在胡德君老师指导下,学生从设计方案做到施工图并参加工程劳动,天大建筑设计院结构、水、暖、电专业配合设计,1965年5月完成全部图纸,7月初施工完毕,学生答辩毕业。这种教学安排既响应了“设计革命化”的口号,又将教学和科研、创作、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在特殊时期没有失去学习的机会,反而接受到从理论到实践全过程的锻炼。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部分教师被送往农村接受“再教育”,部分教师留校接受批判,课堂和一代人的青春几近荒废,直到1968年“工宣队”进驻学校,正常教学工作被迫全面中断[3]。
各种运动期间,一些教授遭受了不堪回首的磨难,是共同的事业追求、道德准则和家国情怀支撑着天大建筑的坚守者忠于真理、坚定信仰,在建筑教育道路上忍辱负重、潜行不窒、立身养德。1974年9月天大建筑学专业在停止招生8年之后,开始招收三届建筑学专业的工农兵学员,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制也由5年压缩至3年,实行以工程设计带动教学的方法,教育质量虽未能恢复到“文革”前的水准,但“天大建筑”的精神之火仍在每一个天大建筑学人的内心燃烧。
1977-1997年复兴:含英撷华,厚积薄发
天大建筑的发展曲线终于在1977年触底反弹。全国恢复高考,天大建筑学专业得以重新面向全国招生,采取学分制的综合培养教学计划,每年招生人数逐渐增加到90人。十年散尽还复来的才俊之士,内心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汇聚到77级、78级、79级这“新三届”里,彼时是被全社会寄予厚望的“天之骄子”,现在看来他们中的大多数确实成为中国建筑业界不负众望的中坚力量。1979年,建筑系重新从土建系中分离出来,下设民用建筑设计、工业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建筑历史、建筑物理、美术等7个教研室。“新三届”学制4年,在学期间除政治理论(3学年)、外语(2学年)、体育(2学年)、高等数学(1学年)以及古典文学或古汉语(1学年)等公共课程外,其余学时全部为建筑专业课程,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艺术等领域,内容广泛。建筑设计、力学、结构、构造等课程均要求学生到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实习,学生毕业后得以较快上手建筑设计工作。古建筑测绘实习则续写“文革”前优秀传统,77级、78级测绘河北遵化清东陵的孝陵、裕陵、定陵,79级测绘河北曲阳的北岳庙,十多天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钻藻井、测屋架、画吻兽……完成一套从总平面到平立剖及大样的墨线图,测绘成果均用于国家重点文物抢救性维修工程设计,一代一代年轻的建筑学子也在这样终身难忘的经历中成长起来。多年以后,在天大建筑学院团委关于“测绘那些事儿”的采访中,77级校友,现任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回忆参加的两次测绘(一次自己做,一次带81级学生)“能够全面、全方位通过亲身的感受来学习中国建筑史”,天大测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一个传承建筑文化的奠基石的作用”,“这个基础对于我们中国建筑师走自己原创的道路,或者说找到自己的中国建筑之路,是特别重要的基础”。
如果说1977年“对内恢复高考”政策是天大建筑系步入“出人才、出成果”的全面复兴阶段的起点,1978年“对外派遣留学生”政策则打开了天大建筑系“引进来、走出去”的新局面,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提高了国际声誉。1980年代起,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建筑系先后与美国、日本、西德等多国高等院校建立友好关系,进行学术交流和互访。1983年“新三届”的优秀作业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被选送参加第二届天津大学-神户大学学生作业展,受到广泛赞誉,参展作业收录于1985年出版的《天津大学-神户大学建筑系学生作品选辑》。
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重整。“文革”结束后,在建筑系党政领导的努力下,聂兰生、屈浩然、黄为隽等许多曾在运动中遭受冲击的优秀教师先后回归天大建筑系。建筑学教育的中断使恢复高考后的所有重返教学一线的教师将积聚的满腔热情都投入到学生身上,童鹤龄先生的水彩渲染、彭一刚先生的钢笔画、黄为隽先生的铅笔草图、王玉生老师的仿宋字、陈瑜老师的水粉画,还有每一位设计课老师亲手改过的平、立、剖……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无不彰显出“忠诚不倦、业务精湛、挚爱学生、率先垂范”的师德师风。授课之余,老师们在全国设计竞赛中也屡获佳绩,如1980年全国中小型剧场设计方案竞赛,聂兰生、王玉生、王淑纯、王炳坤、王乃香、陈瑜等老师分获两个二等奖(一等奖空缺)[4]。与此同时,建筑系老师还撰写、编著、翻译了多部影响深远的教材和学术著作,如彭一刚先生著《建筑绘画基本知识》和《建筑空间组合论》、张文忠先生主编《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许松照先生编著《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下册)》、邹德侬先生译《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等[5],可谓身教胜言传。通过全面落实徐中对振兴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所作的各种具体筹划和安排,建筑系的工作很快矫正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上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明确了天大建筑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思索基本功与创造力、技术与艺术、传统与创新等辩证关系,在建筑设计、绘画及其他相关艺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并贯穿到设计方案的整体构思中,结合建筑工程实践,寻求创新[6]。在严谨的理论和设计课教学过程中,天大建筑学人也奠定了严谨求实、不断创新的设计与学术风格。
“新三届”志存高远、求学若渴,又幸遇一批传奇式的教学良师,教学质量和成材率颇高,其中不乏杰出的建筑师、规划师、建筑企业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理论家,他们为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设计领域,以崔愷院士为代表,还有77级刘燕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戴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华镭(查普门泰勒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繁维(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张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总建筑师),78级靳瑞君(原总后勤部建筑工程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吕大力(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总建筑师),79级王兴田(日兴设计·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总经理、总建筑师)、孟令强(加拿大Bing Thom建筑事务所设计总监)等;教育领域,77级张玉坤(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昌鸣(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覃力(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78级段进(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吴唯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79级张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严建伟(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等;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也活跃着一批“新三届”校友,如78级的张立方(河北省文物局局长)、路红(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79级的陈同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邱建(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等。
1986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获得博士授予权并于两年后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为适应社会需要增设城市规划专业;1989年,“中国古建筑测绘实习”获得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1990、1991年,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专业分别恢复为5年学制;1992年,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获全国首批建筑学专业教学优秀资格认证;1995年,彭一刚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风雨执着前行,奋斗成就硕果,天大建筑教育终于打破1950年代以来的困顿与停滞,在不断寻求自身学科优势的过程中赢得了发展生机,完成了从“鲍扎”到“摩登”的转变,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建筑学领域拔尖创新型人才。“新三届”之后,天大建筑更是人才辈出,以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81级周恺和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87级李兴钢为代表,还有80级韩玉斌、洪再生等,81级金卫钧、赵晓东、张中增等,82级刘恩芳、李春舫、张波等,83级樊斌、李阳等,84级黎冰、赵广俊等,85级单增亮、郭卫兵、赵晓钧、周铁征、朱铁麟等,86级傅绍辉、滑际珂、赖军等,87级蔡明、卓强等,88级方明、肖蓝等,89级刘方磊、叶依谦、任军等;以及1990年代毕业生柴晟、徐平利、肖诚、刘浩江、李迈、吕强、任祖华、王振飞、郑宁、张一、萨枫、杨洋等,都已成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界的中坚力量。鲜明的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奠定了天大建筑在全国建筑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蓝图和路径正逐渐清晰起来。
1997-2017年振兴:励精图治,筑建风华
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办专业就要办特色。当代无论是北美还是欧洲,建筑教育均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得益于全球化和信息化,以及巨大的建设市场,国内建筑院校也被吸纳入这个开放系统,不断迎合和汲取全球性的思潮、技术和经验。1997年天津大学进行学院制改革,原建筑系与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合并成立建筑学院。1998年建筑学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学科,下设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和建筑技术科学4个二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建筑技术科学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筑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1年,城乡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均被批准为一级学科。至此,学院已下设3个一级学科。百尺竿头,天大建筑学人笃定地选择思进取而非贪苟安,在批判与思考的基础上谋求创新,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建筑教育方面,天大建筑学院拥有令天之骄子们骄傲的历史与传统,也面临着“传统”在“多元化”与“国际化”新时期的各种壁垒。此时已不是国内几个学校排座位,而是要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去,坚持创新发展才是第一要务。
2000年1月–2004年12月,学院推行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筑教育全方位开放式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建立跨年级的纵向教学班和跨学科的教学指导组,形成合纵连横、强调“互动”与“激发”的开放式教学与工作模式。“纵向班”模式在全面提升建筑教育效果的同时,对学院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0年,学院启动杰出建筑师综合培养实验班教学体系改革,2013年8月“实验班”正式设立,提出以“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创新建筑人才培育”作为建筑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以“本土建筑文化教学潜力”结合“国际化办学方针”,针对学科、专业热点和理论发展趋势,因材施教,引导和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聘请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参与教学,选送优秀学生赴境外顶尖设计机构实习,从创新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新的教学体系下对专业设计课程教学计划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在三、四年级设计课中将原来每学期的两个设计课程整合为“8+3”设计模块(8周的综合设计单元+3周的专题设计单元)。结合“8+3”模式,由学院教师组织专题教学组,或立足自身研究课题或结合建筑领域热点,指导学生开展专项研究型设计[7]。截止目前,实验班教学团队发表教改论文近20余篇,指导学生在20多个竞赛中获得奖项共计150余项,这些成绩均是对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验。
在天大建筑学院,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科研提倡围绕建筑核心知识,倡导交叉学科、交叉专业的“跨界”合作,从而引导教学文化向更深层跨学科研究导向型教学转变,培养和造就出一批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和卓越的师资队伍,产生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学院现在职教职工166名,教师143名,其中教授(研究员)47名,副教授56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长期任教的外籍教授4名,集包括崔愷、赵晓钧和李兴钢等在内的30余名兼职教授,均为业内领军人物,他们为学院教学、科研和实践提供了高水平、多样化和全方位的指导。此外,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或从国外留学、进修归来的中青年教师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学院陆续获批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包括天津市建筑物理环境与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2004年)、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08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2010年)、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天津大学低碳城市与建筑创新引智基地(2012年)、国家能源局亚太经合组织(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2014年)、天津市景观生态化技术工程中心(2014年)、天津市旧城区改造生态化技术工程中心(2015年)以及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2016年)。2000年至今,学院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6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1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63项,青年项目55项。2010-2014年,学院承担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6项。2016年,“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启动,进一步巩固了学院在绿色建筑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扩大了学术影响力。
在“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目标定位下,天大建筑进一步巩固了师生素质高、学术声誉高、学科水平高的特点,国际化程度亦持续提高。近年来通过与伦敦大学学院、英国AA建筑联盟学校、柏林工业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神户大学、首尔大学等海外40多所学校开展院校互访、联合设计、合作研究与学术会议等多方面交流活动,以及聘任外籍教授,引进国外学者,建立引智基地,加入教育部万人计划等形式,逐步形成了国际化、创新型、高水平的教授队伍,以及支持这支队伍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软环境。学院的设计教学体系不断吸纳新鲜思维和先进经验,确保在积极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始终占据世界前沿高地。
艰辛缔造,不呈空谈,成就天大建筑。了解过去,审视现在,方可构思未来。秉承北洋大学时期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恪守“实事求是”校训, 贯彻“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对设计基本功教学和创新精神培育。80年的执著,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风格与特色;80年的蕴聚,积累起雄厚的建筑教学能力与科研实力;80年的播撒,收获了最为宝贵的天大的人!天津大学建筑学科与天大建筑学人之精神必将薪火相传,再创辉煌!
[1] 周祖奭. 天津大学建筑系发展简史//宋昆 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史.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7.
[2] 刘建平. 德以立教 严以治学——记天津大学建筑系创始人徐中先生//李家俊 主编. 天大风骨——十八罗汉纪实.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6: 225.
[3] 魏秋芳. 徐中先生的建筑教育思想与天津大学建筑学系.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6: 44-46.
[4]《建筑学报》编辑部. 全国中小型剧场设计方案竞赛揭晓. 建筑学报,1981(3): 1-3.
[5] 宋昆,张晟.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的学术著作统计研究. 城市环境设计,2011(7): 248-249.
[6] 天津大学建筑系. 天津大学建筑系历届(1953-1985)学生作品选.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6: 57-162.
[7] 许蓁等.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教学.城市建筑,2015(06).
Pragmatic Spirit Inheritance: Tianjin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Talents Pro fi le
The year of 2017 marks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t Tianjin University. In retrospect, the success is attributed to our predecessors and peers who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School in ways of sparing no efforts in creating, developing, improving and optimizing with a realistic spirit and hardworking tradition through different phases: the beginning period from 1937 to 1957, the developing period from 1957 to 1977, the reviving period from 1977 to 1997, and the prosperous period from 1997 to 2017. The hard work of the past eighty years has generated prestigious pedagogical principles,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eighty years' persistence results in strong technological and research strength; and the effort of the past eight decades has cultivated excellent professional talents associated with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talents, pragmatism and realism, e ff orts accumulation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2017-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