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道慢行系统初探

2017-04-06

四川建筑 2017年4期
关键词:绿道交通空间

汤 婧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绿道慢行系统初探

汤 婧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系列早期的遗留问题逐步暴露,自行车回归、构建慢行系统和建设绿道成为城市必然需求。绿道中的慢行系统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并存在紧密的联系,空间上存在分离、交叉或共线的不同情况。将两者从空间规划的角度进行融合设计,二者系统进行衔接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新潮流。但是国内对于绿道慢行系统的文献研究较少,更容易将慢行系统与绿道混为一谈,本论文结合文献,论述绿道慢行系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慢行系统与绿道的概念与理论分别讨论,并研究了二者之间的结合方式。

自行车; 绿道; 城市慢行系统; 绿道慢行系统

1 构建绿道慢行系统的必要性

1.1 自行车回归城市成为一种风潮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自行车在我国的交通地位独占鳌头,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经济增长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空间尺度不断扩张,自行车交通的地位逐渐下滑,其交通分担率从80年代的60 %以上下滑至12 %左右[1]。自行车出行成了小众且弱势的群体,在“以车为本”的交通误区推动下,城市建设中建设机动车道不断被拓宽,狭窄的非机动车道被不断地占据减少,甚至被取消,或与人行道合二为一;观念上,自行车出行成为一种“穷”的代名词,似乎只有小汽车才是“有面子”的象征。最有名的还是那句“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句话影射了当代中国社会部份人的价值观。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为了追求眼前效率的遗留问题逐渐暴露,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亚健康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进入人们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注意。尽管许多城市不断的建设与完善了快速交通设施,希望通过快速交通来解决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事与愿违,城市交通和城市运行效率却依然越来越低。

自行车成为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低碳环保生活的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同时,近年来随着“共享单车”的火热开展,网络化的时代下与多种公共交通接轨联合形成新的方便的生活方式,自行车回归城市成为一种风潮。

1.2 构建慢行交通系统成为城市必然需求

自行车回归不仅仅是依靠与多种公共交通接驳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支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覆盖程度、道路设计与城市空间结构其中的每一环都会影响到自行车回归的广度与深度。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繁多的“巨”系统[1],而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能更好地衔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慢行交通系统作为低碳绿色、投资成本少且满足城市多元出行需求的交通组织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研究的一个热点区域。“十二五”开始,全国许多城市制定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倡导“绿色、健康、安全”的出行理念;提倡选用步行、自行车等环保节能的出行方式;构建低碳环保、健康快捷的城市交通网络[2]。

慢行交通系统不仅解决了交通规划的问题,疏通了交通网络,也提升了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慢行交通系统绿化景观可以减少能耗、美化视觉空间、增强时间流动性,增加居民休闲活动方式、消减尾气污染,是城市走向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是当今城市的建设受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规划以及交通系统的建设在某些方面更是依附于经济的投资主体[3],当下的慢行交通系统环境不容乐观,机动车空间的肆意扩张严重挤压了现有的慢行空间,使得现有慢行系统景观没有特色且并不适合行人使用,不提是否缺乏无障碍设施,甚至出现比例尺度极其不合理、人工管理不到位、不便捷、不安全等最基础的设施问题。

目前,国内城市慢行交通发展定位不确切,学界对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还处在理论探索阶段。对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实践上,而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比较少[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内多数关于慢行交通系统的论文都是重点从交通模式、交通管理、干路机非冲突交通安全隐患、交通特征以及相应的道路系统形态与尺度的通用设计入手。 近年来才出现了一些对于慢行交通系统中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讨论与思考。

1.3 绿道慢行系统结合发展成为新趋势

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提高,对生活环质量境与绿色自然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同时因为生活的压力与城市空间的扩张,人们的休闲需求路线越来越近,从郊外的大型公园到中心的广场公园再转型到家门口的社区公园。远距离的绿地只能是非日常的休闲活动承载地,而人们急需能满足日常休闲活动的绿地。若以服务半径举例论证:相同面积的绿地一个是边长为60 m 的正方形绿地,一个是长 360 m、宽 10 m 的长方形绿地,长方形绿地的服务半径更大一些,满足更多人的日常需求。于是,绿道的建设极为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把绿道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计划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积极的趋势。绿道本身满足可以生态修复以及人们休闲的功能,而属于绿道体系的慢行系统又能从空间上把零星散布在城市中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开放绿地等全部连接起来,像树状图一样形成一个密集的网络,在完善绿道功能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景观中最出名的绿道设计莫过于奥姆斯特德的波斯顿翡翠项链。

虽然绿道规划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是从生态系统整合和交通组织重构两个不同方面提出的城市问题解决方案[4],但是绿道中的慢行系统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城市环境中它们的路径存在分离、交叉或共线的不同情况。将两者从空间规划的角度进行融合设计,将二者系统进行衔接,同时满足生态性与联通性,有助于居民方便换乘、节约土地资源与保护环境。

但是相似不代表相同,融合不代表合并,绿道慢行交通系统需要从空间建构、交通组织、功能策划、景观设汁、设施配套等环节在规划策略与设计思路上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2 慢行交通系统空间

从系统性来讲,以慢行交通方式组成的交通组织模式便是慢行交通系统。慢行系统主要依附于城市道路网络与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满足短距离活动需求也能与其他交通系统相衔接。

慢行系统空间是构成慢行系统的基本公共开放单元空间,同时在慢行系统的串接整合下形成系统。 慢性空间的空间品质是慢行系统品质的决定要素之一,承担着公共活动、美化市容、交通疏散等多种功能。

2.1 慢行系统空间的构成

从物质建构角度出发,将慢行系统空间的构成要素解析为基底环境、空间形态、慢行通道、功能载体、景观要素五项[4]。基底环境是慢行系统空间构成的所处用地以及周边环境;空间形态是慢行活动的容器,与慢行系统空间品质紧密联系;慢行通道是慢行系统空间的交通组织,也是慢行系统空间区别于一般城市开放空间的核心构成要素;功能载体一方面包括两侧的建筑,一方面包括文化休闲活动设施;景观要素包括行道树,花池灌木以及灌木小品等;配套设施既有路面铺装、分隔设施、照明设施等基础设施,也有跨车、交通换乘等交通设施但是也要考虑无障碍设施[4]。

2.2 慢行系统空间的分类

慢行系统空间分类根据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通过阅读文献主要有两大分类:一种是以交通组织功能使用分类,另一种是以基地环境分类。

以交通组织功能使用分类包括交通性的和非交通性两类,前者包括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等和交通设施(如人行横道、地下通道、人行天桥等);后者可根据具体功能分为休闲游憩慢行系统空间(如公园路、观光道、滨水道等)和商业性慢行系统空间[6]。

以基地环境分类,慢行系统空间分为七个类型:商业慢行系统空间、居住区慢行系统空间、交通枢纽慢行系统空间,城市历史文化慢行系统空间、旅游风景区慢行系统空间、文教慢行系统空间、工业仓储慢行系统空间[5]。这里不赘述。

综上所述,满足交通功能的基础上,根据活动承载性质将慢行系统空间归为交通型、游憩型、集会型三类[4]。交通型系统空间主要满足直达或换乘的交通性需求,活动速度较快,空间构成对慢行通道的通畅性、可达性要求较高;游憩型系统空间主要满足以游憩散步为目的的休闲性出行需求,慢行活动速度较慢,空间构成对环境美化度的要求较高;集会活动型慢行系统空间主要满足人群集会或康体活动的集会需求,速度差别成散点状,其空间构成主要需要开敞的公共空间和丰富的城市功能配套以供可集会性。

3 绿道的构成与分类

从整体布局来看,绿道是线性的带状廊道,能够连接城市的景观形成网络;从局部组团而言,绿道是可以提升景观效果,改善环境的活动空间和交通空间。

为了与慢行系统空间组合,根据资料最认同丁孟雄的绿道由基底环境、生态覆被、交通廊道、配套设施四项要素构成的理论[4]。地理学角度进行划分,基底环境是绿道所处的周边自然或人工环境,影响绿道建设时也被绿道建设影响改变。生态覆被是绿道中的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交通廊道是绿道的路径空间,是服务于不同种类生物的交通空间,可以是野生动物也可以是人类。配套设施在自然环境中需要包括路面铺整、标示系统、安全保障等方面基础设施;而在城市环境中的绿道则至少需要配建相应的灯光照明等基础设施与交通换乘等交通设施。

从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的角度上文献通常可将绿道分为城市滨水绿道、娱乐性绿道、生态性绿道、历史文化绿道以及综合性绿道网络几类[5]。

综上,绿道与慢行系统从构成与分类的角度有一定的相似与相容性,所以二者结合有一定的可行性。

4 绿道慢行系统规划

4.1 绿道慢行系统定义

绿道慢行系统是绿道与慢行系统的结合,指在满足绿道的功能要求下,有丰富的组成元素,能够服务于绿道,提供不同的慢行出行方式且与丰富的交通连接的线性的交通通道、场所和设施等。

4.2 慢行系统与绿道结合方式

绿道属于景观生态学范畴,连接功能主要连接现有生态斑块;慢行系统空间则属于交通范畴,主要连接各类活动节点。所以总结文献,从系统布局来看,慢行系统空间与绿道之间存在交叉与并线两种结合方式。

(1)交叉。慢行系统空间与绿道各自有自己的框架,当生态斑块与出行活动节点存在错位的情况,慢行系统空间同绿道交叉结合,此时交叉点一般为较为重要的游憩点,比如公园广场等,作为慢行系统的节点,使慢行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态性。

(2)并线。当生态斑块与出行节点在空间上产生重叠时,慢行系统空间与绿道并线,融为一体。此时绿道与慢行系统空间统一整体空间融合,属于绿道中的慢行系统空间,二者需要统一系统规划[4]。

无论是交叉还是并线形式,绿道慢行系统空间规划目标均需要整合生态系统,将慢行活动空间与绿道化零为整的要求以及通过绿道慢行系统带动城市其他活动的发展。慢行系统空间一般需要通过城市建成区,但是这种区域空间中土地空间资源紧张,不可采用大手大脚遗留问题严重的大拆大建方式,而是充分利用触媒方式,利用现有城市设施外的空余空间资源进行更新改造,所以绿道结合的慢行系统空间需要以植物介入更新这种柔性的方式来保障绿道的生态敏感度。

[1] 清华同衡规划院.让自行车回归城市:从共享单车到数据生态系统.

[2] 朱莉.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设计研究——以兰州市为例[D].兰州交通大学, 2013.

[3] 唐睿明.安阳市羑河滨水绿道慢行系统景观规划与设计[D].河南农业大学, 2015.

[4] 丁孟雄.同绿道结合的慢行系统空间规划策略初探[D]. 东南大学, 2015.

[5] 于伟.天津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规划研究[D]. 天津大学, 2012.

[6] 云美萍,杨晓光,李盛.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J].城市交通, 2009, 7(2).

汤婧(1995~),女,在读本科,风景园林专业。

TU985.18

A

[定稿日期]2017-06-28

猜你喜欢

绿道交通空间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空间是什么?
繁忙的交通
创享空间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小小交通劝导员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