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安藤忠雄·中国传统建筑

2017-04-06

山西建筑 2017年36期
关键词:建筑师日本空间

胡 刚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1 安藤忠雄作品中有关“光”意向的理论和实践

众所周知安藤忠雄是一位建筑中用光的大师,他对建筑和光的关系有着自己的系统观点和主张,他认为,光使得物体的实存成为可能。“建筑空间中一束独立的光线停留在物体的表面,在背景中拖下阴影,随着时间的变幻和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度发生着变化,物体的形象也随之改变[1]”。而正是在不断变幻中,光重新塑造着我们的世界,但是,“光并没有变的物质化,其本身也不是固定的形式,除非光被孤立出来或被物体吸收。光在物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获得意义。在光明和黑暗的边界线上,个体变得清晰并获得了形式。”[1]安藤认为,建筑设计就是要“截取无处不在的光”并在一定特定的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建筑将光凝结成其最简约的存在,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

安藤忠雄认为现代建筑将窗户从结构限制中解放了出来,可以在任何尺度中被自由的创造。但这却没有带来光在建筑中的解放,光的活力被无效的分散,最后陷于沦丧。现代建筑创造了一个过分透明的世界即一个泛光世界,排斥其他,消除黑暗。这种光晕般扩散的光的世界,就像绝对的黑暗一样,意味着空间的死亡。

在这样的建筑设计理念指导下,安藤开始了用混凝土营造建筑中特有的独一无二的光环境空间,创造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追其根源,安藤早期游历日本的经历是重要的。日本传统的茶室空间给了他很大的启示,“空间仅仅以撑张在精致木框之中的纸来进行分割,当光穿过这样的分割时,在室内静静的漫散开,与黑暗混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单色退晕的空间,日本建筑在传统上就是这样凭借感性技术,着力于把光分散成微小的颗粒,这种细致的变化将空间带入了精妙的存在。”“采光的方式及与设计不同部分之间相互叠合的关系对传统日本建筑非常重要。光随着时间而发生着变化,建筑中的不同部分由此建立相互之间的关系。”

光在日本传统建筑中是极具生命力的。单纯而简洁的光以及它那种特殊的冷色调,为人们营造出一种沉静安宁和寂静的心境,而情绪的纯粹和净化则更能感悟外界的细微变化和内在生活品位。

安藤始终认为文化和文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他更加坚定地认为建筑是属于文化的而不是属于文明的,他认为现代文明的飞速进步,同时,却也让文化飞快的消亡,建筑师一定有责任让属于自己生存环境和历史积淀的文化传承下去,而他认为不应该走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所走的符号化的文脉传承手法,而应在更深层次建筑空间对人灵魂的感触和交融入手,他说自己的建筑是提供给人们和建筑空间对话的载体。而在这点上,他无疑做到了日本人对空间概念的传承,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找不到所谓日本传统建筑的符号和形式记忆,但是,在他建筑的空间中我们的确感受到的是日本传统的场所记忆,这是日本传统的,却也是现代的。在传统文化急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今天,作者认为我们可以在安藤所作的这些实践和理论方面多总结和学习,从别的着眼点来让我们传统的建筑精神和场所记忆能在现代主义的都市和建筑中重生[2]。

2 中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探求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第一代建筑师就开始了对中国建筑如何与现代建筑传承和契合的关注和探索研究,他们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比例和细部构造有着深入的学习,海外的教育背景使他们对于现代建筑的把握也深得精髓,在他们的主持下,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作品,但都难以摆脱大屋顶斗拱的形式,难以适用于现代风格的高层建筑以及日趋复杂的建筑功能要求。

随后的几代建筑师对于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传承都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然而始终有一种困惑存在:中国古典建筑的意境是由群体建筑体现的,是由一系列空间序列烘托而成的,中国古典建筑是外观相似而功能不同,有着自己的形制和比例做法,这些和现代建筑的功能和理念不能融合,不会再给传统建筑那样的空间去烘托建筑空间本身,于是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割裂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契合点找不到了。在后现代建筑师对现代建筑的反讽与对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建筑的流派和以符号传承文脉的方法,后现代建筑师反对现代建筑所鼓吹的世界风格,主张有自己本地的特色和文脉,用符号传承文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一定意义的建筑设计手法,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也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作者认为安藤忠雄对于日本传统建筑在现代主义的传承应该从传统建筑的精神,从给人的灵魂感受入手,而不是从形式入手,是用现代的材料营造出与传统建筑一脉相承的空间特质。他在这方面的实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用纤细若丝的混凝土创造的空间有很多被认为是日本人特有的精神空间,最契合日本人的内心深处,这也应该是我们思考中国古典建筑空间的精神特质如何传承问题的出发点之一。

3 传统建筑空间所体现的空间特质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联系

谈到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应该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早期的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鉴真和尚东渡不仅带去了当时唐朝先进的科学知识,更带去了中国古典建筑,这种美学对日本的影响十分深远。然而中日文化还有个很大的不同点:中国文化善于吸收、接纳继而转化外来文化,换言之我们是吸收型外向型的;而日本文化更倾向于坚持自己本土的,应该属于内向型的,因而日本文化如此长久的传承了很多本土化、极具民族性的承载体,例如茶道、花道、剑道等等。这种差别值得重视,只有传统文化得到人从内心的肯定和渴望,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成为可能。

此外中日文化在建筑空间上的区别也较大:日本建筑空间似乎都是追求狭小,也许与日本国土资源紧张有关,但是长久的空间体验让日本人追求一种在极为有限的空间中体会无限的精神境界的哲学思想,正是在这种理念下,安藤创造了住吉的长屋,在极为有限的空间中给人营造了遐想的空间,那个小小的透风漏雨的庭院就是搭起有限和无限的桥梁。他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还诞生了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冥想之庭等等。这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是不同的,中国思想中喜爱的空间是宽阔气派的,是华丽堂皇的,就在时至今日的室内设计中,大多业主依然以这些为追求。回到传统建筑本身,就作者的体验而言,中国古典建筑空间是庞大的,因为进深很大,门廊高度又有限,所以造成室内只有靠近门廊的地方才是光亮的,大部分是昏暗的,而正和安藤对光与建筑关系的认识相同,光在通过了门廊上各种各样形式的中式槅扇之后,以一种奇妙的组合方式和非形体特征投射在地面上、山墙上,投射在人们的身上,淡淡的木香,配上少许光线中轻舞的灰尘,讲述着建筑古老的历史和他所见证的人和事,这就是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中“光”的第一体验。其后内部的空间是昏暗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昏暗,门廊处的光亮更加的弥足珍贵,他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那种奇妙的光线的投射告诉我们建筑外面正在经历的时光变迁和建筑内部的神秘,内部的昏暗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在匆忙的脚步中想要停留下来想想这昏暗中还有什么,想想在昏暗中我们能追忆已逝的华年,包括建筑本身所带来的他的故事和记忆。这不正是安藤所说的人与建筑的对话么。

[1] 王建国,张 彤.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第三辑)——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马卫东,曹文君.安藤忠雄·建筑访谈录[J].时代建筑,2002(3):88-97.

猜你喜欢

建筑师日本空间
胖胖的“建筑师”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黄金时代》日本版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