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筑和环境综合规划设计研究
2017-04-06王向阳
王 向 阳
(晋城市泽州县村镇规划设计室,山西 晋城 048000)
0 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解放初期出现过,之后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由胡锦涛同志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和定义,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农业促进工业发展,为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当我国工业化水平发展至一定程度时再由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式带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如今进入21世纪,农村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截至目前为止的最高水平,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常规的农村建筑和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正常生活的需求,如何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建筑造型和新农村的环境及景观规划,成为了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本文即根据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和环境综合规划进行研究,得出对其进行设计时的若干建议,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农民的居住舒适度。
1 农村建筑和环境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农村自建房均为房主找农村的施工队伍根据拟建地的特点和尺寸等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新建的房屋具有房屋所在地当地的特色。尽管当地的施工队伍对当地的特色等较为了解,但在靠经验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村间道路通过性较差、建筑的可观赏性较差和艺术效果不浓、农村建筑人居环境较差。
1.1 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在农村自建房规划设计时,由于农民的互相攀比,如建筑高度、占地面积、建筑规模等互相攀比,导致自建房越盖越高,杂乱无章,这种模式下的规划设计使得大量的宅基地资源被浪费,同时也影响了未来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农村自建房规划设计时,对其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规划设计可引导农村自建房向健康的、合理的方向发展。
1.2 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在农村自建房中,施工队伍规划设计的房屋无有效的通风、保温和采光等措施,且设计的房屋无实际、科学、有效的抗震措施,达不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效果。农村中村民建房的要求是建筑外貌和层高等外观可见的景观,对房屋的质量不够重视,其认为在农村自建房中按照施工队伍的要求建房就足够安全,这种意识下导致建造的房屋不能达到相应的抗震标准。同时村中的施工队伍为增加自身的盈利额,偷工减料或使用劣质建筑材料,且施工过程中无有效的监督,导致建造的房屋更不安全,施工质量更无有效保证。
1.3 村间道路通过性较差
农村房屋施工建设时,由于宅基地的尺寸限制,村民都尽可能的增加房屋的占地面积,导致建造的房屋向道路一侧发展,最终使得预留的本不宽敞的村庄道路更为狭窄。
1.4 建筑的可观赏性较差和艺术效果不浓
农村自建房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村施工队伍的逐渐影响,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逐渐消失,千篇一律的房屋造型成为了农村住房的一大特点,这种新时代下的农村房屋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效果较差。
1.5 人居环境较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且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也逐年增加,在农村中留守的多数是老人和儿童,这种人口流失的现象导致农村中大面积土地被荒废。除此之外,农村的生活垃圾等随意丢弃,树木因无人监管而被乱砍乱伐,导致生态环境逐渐恶劣。这种现象并非全是规划设计不到位而导致,更多的是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因素所致。
2 国外新农村规划运动和对我国相应的启发
2.1 国外新农村规划运动的案例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在新农村规划建设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新农村规划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日本、德国、英国和韩国等发达国家。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这是一个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为前提的村镇建设运动,改善的主要内容有改善村镇生活环境、改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镇公共基础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根据当地的特色建设农村定居社会,发掘农村的潜力,提高农村的生活舒适性和居住舒适性。
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推行乡村更新计划,推行该计划主要由政府进行推广,根据乡村的农业发展状况、公共建设的需要等对乡村土地进行规划、整理,开展这一乡村更新计划之前广泛征求乡村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最终根据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对乡村土地进行规划整理,对乡村的土地进行平整,对公共设施进行建设或维护。
英国在20世纪40年代~70年代,为解决二战后城市人口过多、农业区人数较少且较为落后的问题,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新镇,在新镇内布置先进的公共设施和自来水工程,将落后的农业区人口迁至新镇内,大规模的推动新镇内居民的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发起了新村运动,为韩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新村运动中,政府无偿的向3.3万个行政村和相关的居民区免费发放水泥,鼓励村民建房、修路、修建公共设施。之后政府不再作为新村运动的推动主体,各地自发的成立相关的开发委员会推动新村运动,而且后期进行的新村运动主要是以修建乡村公路、整治乡村环境、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照顾乡村中的孤寡老人和儿童等民生项目为目的。
2.2 国外的新农村规划对我国的启发
从上述发达国家的新农村规划运动可知,在进行新农村规划时,应根据国家政策的实际需求和村民的意愿,综合考虑多种人文、地理、经济水平、自然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的选择符合国情、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农村。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政府起主导作用,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的参与新农村的规划建设,给予村民正确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才能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前发展。
3 对新农村建筑和环境综合规划设计的建议
3.1 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
在对新农村进行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村民的需求和当地的特色,科学、合理的规划出和谐、节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新农村进行科学规划既可达到使民居美观、生态,又能解决乡村的土地资源,同时还能解决村民对农村公共设施的胡乱投资等。对新农村进行合理的规划还能避免民房布局混乱、道路狭窄的局面,实现各街道均能处处过车,使新农村街道达到良好的交通环境。同时还能对新农村中荒废的土地进行利用,增强村民的环保和生态意识,通过种植相关景观类树木和植物改善该村庄周围的生态环境。
3.2 加强新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
新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是造福村民的民生工程,村庄作为人口集中的群居类载体,公共设施是村民正常生活的物质基础。新农村中的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自来水站、水利工程、卫生所、小学等教育性单位,这些公共基础设施是推进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进步的主要设施。在新农村中建设大量的娱乐设施供村中的村民正常生活使用和娱乐使用,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其生活环境。
3.3 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
我国地大物博,各省市所管辖的农村数量巨大,各村庄的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等相差较大,因此在对新农村进行规划时应根据村庄所在地的特点及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对其历史背景等进行广泛调查,在尊重当地的风俗、传统下,结合村民的自身利益和生活需求,配备相应的公共设施,对民房位置进行合理布置,对其景观进行布置,根据村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整或调整,避免出现大拆大建等表面业绩,从而造成对国家资源的浪费。
4 结语
本文主要对农村建筑和环境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外发达国家新农村规划运动的政策进行解读,得到其对我国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启发,最后得到应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农村的现状进行合理的规划,如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加强新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通过上述具体的新农村建筑和环境综合规划设计建议,最后设计出符合新时代农民需求的新农村,避免出现大拆大建等表面业绩,而造成对我国资源的浪费。
[1] 邹小杰.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与建筑规划探析[J].居业,2015(20):63-64.
[2] 杨 敏.新农村住宅建筑的空间功能设计与规划[J].中外建筑,2013(12):136-137.
[3] 陈 铭,陆 珍,曾 飞.城市山地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J].华中建筑,2013,31(11):67-69.
[4] 旷开萃.山地住宅小区开发的规划建设研究[J].建筑经济,2011(S1):161-165.
[5] 刘金萍.浅谈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居住建筑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187-188.
[6] 薛 柱.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建筑和环境规划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15(5):96-97.